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1 17:15: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自学生字词,读熟课文,理解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教学目标

  1、认读六个字。

  2、了解乌塔独自一人到欧洲旅游的故事,感受他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认识到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

  重点难点

  了解乌塔独自一人到欧洲旅游的故事,感受她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查生字表或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理解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四、总结:乌塔是个怎样的人?

  五、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生活独立,思想独立?

  六、对照上述讨论结果,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努力

  同学们,你们听说到过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立旅游欧洲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默读课文,思考,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根据文中内容回答。

  集体讨论: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生活独立的人:

  思想独立的人:

  生活独立,思想独立。

  1、多做事,多实践,能自己干的`,自己干。

  2、不要依赖父母。

  3、多学习。

  4、做事要有计划性。

  5、做有毅力的人。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努力的方向。

  自读课文。

  逐段阅读课文。

  边默读课文,边在文中画出来。

  “罗马很热,街上小摊买的冰激凌喝水都很贵……”——很有生活经验。

  “乘火车票旅行,因为年纪小,可以享受优惠……”——很有经济头脑。

  “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做事很有计划

  “为这次旅行准备了3年,自己打工挣钱……”——有毅力

  “用自己的钱给家人买礼物”——懂事、有爱心。

  “我也是家里的宝贝……”——不同意中国人爱孩子的方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自由发言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努力的方向。

  板书设计:

  乌塔:生活独立 思想独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3

  第一单元

  1、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来说说,你最快乐的事情? 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小朋友在作什么?他们快乐吗?二、新课第一课时宿新市徐公店《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1.简介作者,请学生根据已知进行介绍。反复读题,理解题意。

  2.铺垫性练习,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1)照样子填近义词。例:了(停)宿()篱()未()追()寻() (2)交流所填的结果。

  3.出示游戏题,自学理解诗的内容。 (1)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2)宣布游戏规则:讨论分两组进行,自愿组合。一组经过讨论后使诗的内容“胖”(扩句)起来;一组讨论后使诗的内容“瘦”(缩句)下去。 (3)开始计时,10分钟后,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可以补充。 (“瘦”的结果:篱疏径深,花落未阴。儿童追蝶,入花无寻。“胖”的结果: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只见小路上奔跑着一个小男孩,咦!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逐黄色的蝴蝶。呀!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 (4)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4.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5.拓展性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出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宋辛弃疾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1、我们继续来读《清平乐村居》。2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呢?自读两遍。 3你看到什么样的图画? 一条小溪两岸上长满了青草。一对老夫妇坐在屋檐上,十分亲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解释相媚好。4板书“茅”。 5如果你是一个被贬的官员,你看到一个茅屋,你能觉得()。

  6这温馨怎么来的? 7和睦的家庭怎么读出来的。

  8他看到老夫妇俩在聊天的那一幕,齐读。 板书:相媚好。

  9这里的媚是媚好的意思,谁来组词〉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翁媪。

  10读,就是老头子老太婆?

  11老婆子老头子喝酒聊天,絮絮叨叨,为什么在辛弃疾眼里就那么美好呢? 12他肯定很羡慕这对老人,他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齐读,想象辛弃疾略带一点醉意,沿着小溪前行,看到一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怎能不感到媚好呢?再读。

  13这里的醉仅仅是喝醉了吗?

  14是谁在陶醉?

  15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16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村居?

  17刚才我们从文中看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我们读书,体味,却发现村居是和谐的。下阕你能不能发现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吗? 自读。指读。

  18古诗中,一般都不能重复,但是课文里却有三次用了溪。 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19为什么小儿子无赖,却是最喜欢呢? 作者用了三个溪字是不是重复呢?

  20我还有一个不明白,如果你到农村去旅游,你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织鸡笼,你会感到有诗意吗?

  21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22我们从平淡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是怀着平民的心态的去看,是因为心中有诗意,才能看到诗意,是对农民生活有美好的情感。 指名朗读。感觉的缺了点什么呢? 配什么样的音乐? 开心的,优雅的,有乡村气息的,悠闲自在的。 最美的音乐还是在我们的心中。这节课我们听懂了清平乐,听懂了辛弃疾的声音,这声音从以前多年前传来:茅檐低小—— 齐读。

  23这个声音是清平的,作为爱国词人,他发出的更多的是慷慨激昂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我们以后再去听。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醉? 相媚——翁媪? 溪上、溪东、溪头 最喜——无赖?教学后记:这两首诗词除个别语句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2、天 窗

  教学要求 :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 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 二、 初步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四、 讲读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1) 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2) 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 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 初读。课文讲什么? (2)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 细读比喻句。 (4) 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5) 有感情地读6、7小节。三、 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 (1) 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 (2) 自由读句,完成练习。如果有了 ,你就会永远 。(3) 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练习设计: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板书设计: 天 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教学后记:在讲这节课时,我启发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写感受。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笑玩具?这样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

  3、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 3、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足球赛——快乐的足球赛。 2、这场球赛,什么地方是让你感到真正的快乐的? 3、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小节。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1、作业指导。 2、改写成短文。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 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

  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朗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5、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三、理解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板书设计

  芦叶船 把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长江里。

  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教学后记: 在学习这节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

  5、女孩乌塔

  教育目标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乌塔 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与乌塔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单元计划

  《我们家的猫》是老舍先生家的,但是,它毕竟还是猫,所以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特点是什么呢?老舍先生写出来了,读者需要读文才知道。这些特点是 “好”还是“坏”,全凭人来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吗?这不就是我们说的那面镜子吗?再说点有趣的事,一般的宠物都有个名字,这只猫该叫什么名字呢?让学生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如果您这当老师的也童心未泯,那就一起来吧! 《小狮子爱尔莎》让狮子这种“庞然大物”一下子可爱起来——因为这里介绍的是小狮子和人在一起。爱动物,好理解,但是这“爱”的方式也有个说道。对小狮子的照顾和体贴是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爱的方式;,要把小狮子放归自然呢?这也是爱。于是,我们就又有了一面镜子。不是吗?《树上的鞋》这题目就让人奇怪:鞋为什么会跑到树上去呢?这个问题其实就出现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为什么?因为人们就是这样来阅读的——看到题目,想到了问题。小鸟落下来,它需要一个“家”,于是,它找到了那只“鞋”。我爱小鸟,想给它一个温暖的家,于是,那只鞋就不再是“鞋”,而成了——成了什么呢?这也是一面镜子呀?给这只鞋起个温馨的名字吧! 人和人相处需要一个过程,人和动物相处、相知也需要时间来见证。《老人和鸟》中的这位老人,来到森林中的时候,鸟们不了解他。后来,老人爱树、爱鸟的行为让老人可爱起来。人到底可爱不可爱?小鸟不就是一面镜子吗?于是,我们看到了神话中才会有的情节,看到了诗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鸟儿用树叶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那《自然之道》呢?也是一面镜子。人要爱动物,那没错。但是该怎样去做呢?肉吃多了会腻,糖吃多了会厌,那爱要是太多了呢?绿龟的故事在对我们提醒:人有人的活法,动物有动物的活法,也许最好的爱动物的方式就是互相留一份空间,各自留一分余地,彼此留一份自由。6 我们家的猫

  2.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汇报讨论: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可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1)老人有爱心,他把小鸟当成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和“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等语句,初步感受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

  (2)小鸟们也爱老人,信赖老人。可以引导学生把鸟儿们开始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联系起来,初步感受动物的灵性,老人的善良,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美好。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深入读文悟情。首先在初读时充分朗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以课后第二题“爱心记录”为依托,勾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于文本。

  2.反馈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想象画面,真正做到 “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章的真味。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聪明的使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8个生词并能听写. 理解吐蕃,许配,求婚,使命这些词语的意思。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禄东赞的聪明。探究禄东赞如此聪明的原因。学习禄东赞善于观察、学习、创新,能抓住事物本质,急中生智的优点。

  3.学习抓重要语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禄东赞的聪明;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禄东赞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教学过程:

  事先板书好课题。课前让学生欣赏有关文成公主与松赞干部的介绍资料。

  一:激趣引入,复述故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件.同学们,欢迎进入智慧王国。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

  1,复习词语.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使者禄东赞”求婚、文成公主、赛智慧、许配、马驹、檀香木棍、拴线、蜜糖、完成使命。”

  2,谁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上面的词语将对你讲故事很有帮助。)

  3,知道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二:细读课文,感受禄东赞的聪明。归纳段意。

  1. 既然课文是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写的,那,事情的起因是……:板书“起因:使者求婚,比赛智慧”(第一自然段略讲)

  2比赛智慧,皇帝出了几个难题呀?课件出示2、3、4自然段前的有关句子,指名学生读,读出问题的难,以读代讲。分别是哪些自然段,选择你们最敢兴趣的故事学习。课件出示:方法是,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那段课文。2想想,你从这段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禄东赞聪明,作上记号。3、有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加问号的方法表示。4. 写出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5.你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解答这个难题,小组交流一下。(师巡视,帮助并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逐段指名交流。)

  第一个故事。A,感受禄东赞的聪明。哪些同学选择的第一个小故事?你从哪些语句中什么到禄东赞聪明,读来听听,谈谈你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一些句子练习朗读。尤其是禄东赞的方法的语句。B,探究禄东赞的聪明。读文后你有没想明白的问题吗?老师当其他国家的使者,问问禄东赞:“我的方法怎么就不灵呢?”“你的方法怎么就不会出差错?”哦,我只抓了表面现象,禄东赞抓住了马驹饿了就会吃奶的这一本质特征.禄东赞的方法可真是巧,确实是一个(聪明)的使者。他的聪明在于他(会观察)。C,归纳段意。请学生交流概括的段意。没中心句,要靠我们认真读,认真总结。抓重点语句进行总结,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齐读课件中禄东赞所用方法的语句,再填空:----用----的办法,辨别出母子。这样的段意简洁,准确。板书巧分马驹,指出,这是故事的小标题。段意一般要求完整,小标题不要求完整。E交流,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解答这个难题?

  第二个故事。A,感受禄东赞的聪明。选择第二个故事的同学站起来让老师们看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禄东赞聪明?读一读,体会体会。B,探究禄东赞的聪明。读完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不懂的吗?“那下沉的一头是根,浮着的一头是梢”.为什么?这道题比上一道难吧?(课件出示科学知识:植物的生长特点,靠近树根部密度大些,重些;靠近树梢部密度小些,轻些。水的浮力知识: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在水中会沉,轻的在水中会浮。).其它的.使者知道这些科学知识吗?都无计可施,第二个题比第一个题(难),禄东赞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确实是一位(聪明)的使者,连皇帝都连连点头呢。禄东赞的聪明是因为他(会学习)。C,归纳段意。试用上一次的方法总结这段的主要内容--禄东赞用把木棍放入池中的办法,辨别出了木棍的根与梢。”试着帮老师想个小标题。板书智辨根梢。D,交流,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办法解答这个题?

  第三个故事:A,交流感受到的禄东赞的聪明。请选择第三个小故事的同学举手。你们一定有些迫不及待了吧,谁第一个来交流。其它同学注意听,然后补充。B师引导让学生悟出禄东赞的聪明之处。如此难的题,用老方法行吗?题可是难上加难了。别的使者(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禄东赞却能在着急中冷静下来(思考)(让回答的学生上台板书“会思考”),巧借蚂蚁和蜂蜜,创新方法,把线穿过玉石眼,他确实是个(聪明的使者。)C总结段意。禄东赞怎么做的,抽学生读读。板书蚂蚁穿线。你能给这个故事想个小标题吗?板书,蚂蚁穿线。E,交流,你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解答这个难题?

  3,有如此聪明的使者去办事,最后,事情的结果自然是,请学生回答。板书成功求婚。品词析句:“使命”换成“任务”,一样吗?哪个词更好?(最后一段也简单带过)

  三:看着板书,总结禄东赞的聪明。谁来看着板书说说,禄东赞为什么能成功求婚?……所以,我们说禄东赞是一个(聪明的使者)

  同学们,只要你们也做到,在生活中做个爱观察的有心人,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在紧急关头沉着冷静,急中生智,智慧的大门将永远为你们敞开。愿意做聪明的孩子吗?那么,来试试吧?

  四:拓展,民间流传的是五难使者.课件出示:(二选一,编故事)学生独立编后指名交流.

  其中一个难题是:在数百名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女孩子中辨认出谁是真正的文成公主.(提示,向公主的贴身保姆打听特征,眉心有颗美人痣)

  还有一个难题: 令各国的使者各领一百只羊,一百坛酒;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揉好皮、喝完酒。(温馨提示,慢点慢点,各国的使者和一同来的人也不过几个而已,别撑破肚啦,别醉倒啦,别累坏啦。)

  板书设计:

  起因:使者求婚  比赛智慧

  巧分马驹      会观察

  15聪明的使者    经过:智辨根梢 会学习

  蚂蚁穿线      会思考

  结果:成功求婚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理解体会其品质。

  2、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阅读想象能力。

  3、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内在品质。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谁能说说你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是呀,你们都拥有一个充满快乐和幸福的童年,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一些孩子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在他们当中,就有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那么他的命运又如何呢?今天,让我们共同的走近这个孩子,他的名字叫小珊迪。(板书:14小珊迪)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了解小珊迪的童年生活呢?(生回答:)想读就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1:旅馆可怜掏钱孤儿目不转睛纠缠流露上当又薄又破先令便士)

  师:有声的朗读是一种表达,无声的朗读有助于思考。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

  三、细读课文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1、体会外貌描写:

  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篇课文与其他写人的文章一样,开篇就描

  写了小珊迪的样子,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珊迪外貌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体会记录在句子的旁边。

  (1)自由读:体会小珊迪的外貌描写。

  (2)指名读:思考,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就是这样一位可怜的小男孩他徘徊在街头乞讨。

  (3)生齐读:(课件出示2: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

  问:从珊迪的外貌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可怜)

  问:哪些词语让你更加体会到珊迪的可怜呢?生回答:(课件出示:又薄又破、瘦瘦的、冻得发青、赤脚、冻得通红)

  师:我发现,咱班同学关键词语找的真准啊,老师很佩服你们,不过能找出来还不行,还要透过这些关键词语把小珊迪的可怜形象读出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师评。

  2、体会对话描写: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呀!这么冷的天他在街上做什么呢?(生回答:卖火柴)

  师:是呀,小珊迪在不停的请求我买一盒火柴,那文中主要写了小珊迪的几次请求呢?请同学们找出小珊迪与我们的对话部分读一读,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自由读:体会对话。

  (2)指名读:问:在这段对话中写了小珊迪的几次请求?(生回答:三次)

  (3)师生分角色读:问:体会一下,在小珊迪的乞求中你发现有什么变化?(生回答:一次比一次急)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速度来读小珊迪的话呢?谁能来试一试?

  (4)指名读:(课件出示3:先生请买盒火柴吧——————————我可以给您换零钱。)

  师:小珊迪的话语由请到请求最后变成了乞求(课件出示:请—————请求————乞求)

  问:“乞求”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就为了这仅有的一点希望乞求着。

  (5)生齐读:(先生请买盒火柴吧——————————我可以给您换零钱)

  师:在小珊迪的那苦苦的乞求中让我们看出他已被饥饿、寒冷折磨到无法容忍的程度了。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于是我猜想可能怎么了?(生回答:可能上当了)但是从那孩子流露出的使人信任的神情中我又做出了怎样的'判断呢?

  (生回答:他不是那种人。)

  问:那种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生回答: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坑蒙拐骗)

  问:既然他不是那种人,为什么还没回来呢?(生回答:因为他被马车撞了)你是从谁的话中得知的呢?(生回答:小利比)

  四、展开联想,体会小珊迪的可敬:

  1、指名读小利比的话:

  师:这样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在换好零钱回来的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爱丁堡的那条街道去看一看,看看小珊迪在回来的路上究竟遇到了什么?(课件出示4:音乐)

  2、展开想象

  (1)、体会得到钱的喜悦

  师:小珊迪握着刚刚换回来的12个便士高高兴兴的往回跑。(课件出示:他想————)

  (2)体会小珊迪的遭受到的痛苦

  师:可是,就在这时,前方路口,一辆马车极快的奔来,小珊迪来不及躲闪,被马车撞倒了,那马车(课件出示:不但—————————反而—————————)

  (3)、体会小珊迪的坚强

  师:小珊迪挣扎着坐起来,忍着疼痛,用手四处摸索着。他在找什么呀?此时此刻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4)、体会小珊迪对弟弟的亲情

  师:太阳快落山了,小珊迪的腿断了,他无法站起来,只能依靠着双手向前一点点爬去,他要爬回家,(课件出示:因为————————所以—————)

  (5)、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可敬。

  师:就这样他在几个同伴的搀扶下回到了家,迎面扑来小利比,惊慌失措的喊着,哥哥,你怎么啦?哥哥告诉他发生的一切,小利比说:我们拿着钱去找医生吧,,一定会治好你的腿!可是小珊迪仍然坚持着说——————小利比说:“你的伤那么严重说不定你会死!小珊迪仍然摇了摇头说———————

  3、感受小珊迪的可敬

  问:通过这一段的情境,你有看到一个怎样的小珊迪?(板书:可敬)

  五、体会情感,丰富小珊迪的形象。

  师:我随同小利比来到了小珊迪的家,推开那破旧的门,映入眼帘的都是什么呢?(课件出示5:图片。)

  师:这时,小珊迪用他那奄奄一息的声音又对我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小珊迪的话。

  (1)自由读小珊迪的话:问,从他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回答:(他非常关心他的弟弟)

  师:就在这样的时刻,他仍然想着弟弟,想着对先生的承诺。小珊迪用他那奄奄一息的声音对我说:(课件出示:生齐读:我换好零钱—————————————)

  师: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我,想到的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这就更加证实了我开始对小珊迪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绝不是那种人!

  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诚实守信)

  师: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的是可怜的,可敬的小珊迪。作者深深的同情他,我们也深深的同情他,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对他说:(生齐读: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师:面对这可怜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许下重重的承诺。(生齐读:——————————)

  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可敬、诚实、守信的孩子死了!

  5、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我真不愿意用“死”这个字眼来形容珊迪最后的结局,但是,珊迪是真的死了。他静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唯一的亲人。

  师:孩子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小珊迪说吗?

  六、情动辞发,总结全文。

  师:说的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那些钱,但他绝不是那种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把它遗忘吗?永远不会,我们忘不了这个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又怎能忘记他给我们带来的无数的启示。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课件出示6: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我们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阅读课文,理解“万年牢”的含义,体会做人要实在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课文、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实在?

  教学难点:

  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自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冰糖葫芦的图片,并配以冰糖葫芦的歌曲

  (2)教师导入:听着动听的歌曲,欣赏着色泽鲜艳的冰糖葫芦图片,孩子们你们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位做糖葫芦的艺人,去看看做糖葫芦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万年牢》。(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音乐和图片的渲染中,激起学生想吃糖葫芦的欲望,和想了解糖葫芦的制作过程,想认识做糖葫芦人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初读提示: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不好的句子反复读,注意读准带拼音的词语,读完后用最优美的姿势坐好。

  2、检查预习情况

  ⑴出示我会认的生字

  xiàngjīnsǔnliàngqiāndānshuǎizhuàn

  巷津损晾签耽甩赚

  ①小组内读②指名读③开火车读

  ⑵抢读课件中出现的生字词

  ⑶出示词语:

  走街串巷天津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出赚钱嫌弃掺假削好蘸

  小老师领读

  ⑷指读多音字

  把削闷

  过渡:做糖葫芦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呢?课题万年牢是什么意思呢?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出示自读提示: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两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2-6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细读课文,将你的发现写在课文的旁边,找出写万年牢的句子。

  1、默读课文,动笔作批注。

  2、汇报。

  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事情,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第一部分是2-4自然段,先讲父亲,第二部分是5-6自然段,讲了父亲,从而说明父亲是个的人。

  [设计意图]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为后面的探究课文内容服务。

  3、找出三个含万年牢的句子,用“”画出。

  [设计意图]本课的学习就是围绕理解万年牢展开的,它也是本文的一条线。

  4小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交流“万年牢”的意思。

  ⑴明确第一个万年牢的意思。

  ①指名读第一个万年牢的'句子。

  ②体会万年牢的意思。

  明确:什么是万年牢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的糖葫芦叫万年牢的糖葫芦,说明父亲的产品质量好。

  ③为保证糖葫芦的质量好,父亲是如何做的呢?

  明确: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糖葫芦的制作过程,感受父亲做事和为人的认真和实在,也感受叙述的条理性。

  ④作者是如此的清楚父亲制作糖葫芦的过程,那么,我在这个制作过程中是什么角色呢?我做了些什么是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体验了,见证了,才会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同时,培养学生爱帮助家人的习惯。

  ⑤当回小助手

  “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平日里大家也帮过爸爸妈妈干活,把你做的事情写写吧!

  今天家里要来贵客,妈妈可忙了,又是收拾家,又是准备饭菜,看妈妈一个人忙里忙外,我很心疼。所以我决定帮妈妈做家务——打扫卫生。

  首先,然后,最后。

  看着自己的成果,我虽然很累,但是很有成就感。

  [设计意图]在写作练习中,培养叙事清楚,表达有条理的写作能力。

  过渡:人们都说上阵父子兵,难怪他家的糖葫芦出名。人们也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有人请了父亲,可是父亲后来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

  (2)明确第二、第三个万年牢

  ①组成学习小组,研读第二、第三个万年牢的内容。

  回顾学习方法:①找出万年牢所在的句子,②通过关键词、关键句体会万年牢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作业纸:

  课文中第二次出现“万年牢”的句子是

  。

  “正道”是指,这里的“万年牢”指的是万年牢。

  课文中第三次出现“万年牢”,是要教导我要做个的人,的人,这里的“万年牢”指的是万年牢。

  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这句中的“益的意思是()

  A更加B更多C好处

  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的理解正确的是()

  A能让顾客回头来,这是法宝。

  B这句话说明了讲信誉对生意人的重要性。

  ②小组汇报。

  ③讨论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小结: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条理。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1、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的反馈。

  2、万年牢的产品,万年牢的生意,万年牢的人品,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最重要?对人品,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论语》里是怎么说的吧。课件展示。同学们,不管什么时代都需要万年牢的人品,希望我们也做万年牢一样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7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同学们,请看着提示写出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纠正书写)

  2、师:(出示一段内容)选择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师小结:我们不仅可以用归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像这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概括出主要内容。

  二、换位思考,把书放进心里。

  (一)学生自主学习

  1、师:在这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

  (1)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

  (2)如果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

  2、师: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如果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当时的情景,哪些行为让你们觉得愚不可及?

  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出幼龟的犹豫,其实它正在侦查情况,而我们却不知道。

  师:请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这段话,你还能读懂什么?

  (1)从“欲出又止、踌躇不前、探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幼龟的机警、小心、谨慎。

  A、幼龟出的是为了什么?“止”呢?

  B、词语辨析:“探出”和“伸出”

  C、学生表演幼龟的动作

  师小结:看来幼龟是多么会保护自己,多么神奇啊!

  (2)从“啄、拉”感受到嘲鸫的凶狠。

  (3)朗读体验。

  3、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看出我们这些游客是愚不可及的。

  (1)理解若无其事的意思 。为什么会若无其事?

  (2)指导朗读:读出向导的漠然

  (3)划出文中我们和向导的态度的词语。

  (4)指导朗读。

  4、师: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大家发挥想象,写一写你看到的场景吧!最好能用上积累的四字词语。

  师小结:的确惨不忍睹啊!

  5、向导和我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描写向导和我们的动作的词语划出来

  A、(摘下、放进、抓起、奔跑。)

  B、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心情十分焦急)

  C、指导朗读。

  6、(1) 出示句子: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若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决策,幼龟们就不会白白送死了。)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比较句子: 师:你读出了什么不同?向导的心里会是怎样的自责?

  (没有抵住舆论压力,没有坚持到底,没有胆量与错误的观点相对抗。)

  三、回归“道”,提升文本理解。

  1、师: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这“道”不是我们第一节理解的简单的“规律”概念化的两字,而是——。(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2、你们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3、出示美国作者伯罗蒙塞尔创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的结尾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8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 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含义。

  2、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课前播放美好春天的视频

  2、图片、课件、爱心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对话春天,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一段视频,你看到这些春天的美景有什么感觉?

  你们还想到那些词啊?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美好的感觉。

  2、是呀,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老师也很喜欢春天。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享受春天的诗歌,你能用享受的语气读一下吗?(诗歌内容是摘自课文中的美好景象部分)

  生有感情的朗读(《享受春天》)。

  3、看来你们都很会享受春天。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那里许许多多的孩子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他们正饱受战乱之苦……

  (放战争残酷场面的视频)

  师:看了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对战争的感觉,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春天美好与战争残酷产生不同的感觉。

  4、战争太可怕了,所以我们心中呼唤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设计意图:因为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孩子对战争很陌生,所以,先给他们播放春天美好的视频,再给他们播放战争残酷的视频,让美好与恐怖进行实际景象的对比,使学生对美好生活与战争残酷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觉,更能激发他们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情感。我发现两段不同的视频放完后,孩子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 1、要读准字音。2、想想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大屏幕: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生字词,一起读一下!

  齐读生字词。

  3、恩,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谁来回答: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回答

  4、你说得真好。下面让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的方法,通过自由朗读,通过回答“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个整体感觉。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一)品读第一至四节

  1、小组合作学习:(大屏幕出示:合作要求)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在书上用蓝线标出原来宁静美好的句子,用红线标出遭受战争破坏后景象的句子。)

  学生小组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课件上填空)

  3、师:全填对的举手。恩,很不错。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你们读的怎么样。谁来读第一小节。

  (大屏幕出示第一小节画面)一小组齐读。

  指生评价

  4、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边美好景象的时候是怎样的?这边遭到战争破坏后又是怎样的?这种把好的事物和不好的事物放在一起写的方法叫什么?

  生:对比。

  师:那我们读书的时候把好的事物和不好的事物也应该怎样读?

  生:对比着读。

  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

  5、老师有感情范读

  学生评价

  6、说的非常好,你们想不想用老师的方法来试一下?

  生齐读第一段。

  7、读得很不错。现在同学们用老师总结的方法:读得时候,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要融于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最后那句“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要读出那种强烈的指责的情感。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老师教给你的方法和你自己领悟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朗读2——4小节。现在开始。

  8、学生小组合作美读2——4小节,教师巡回。

  9、小组展示读

  10、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第1——4小节。

  全体学生齐读1——4小节

  【设计意图:1、借助课件生动的画面,将自然界原本的美好景象与因战争破坏的景象进行对比,深化了学生对战争的破坏性认识,从而激起学生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呼唤。2、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3、采用反复朗读,体现阅读教学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不仅了解了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二)学习第5小节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激情。是呀,可恶的'战争带来了那么多灾难,所以我们心中怎么样啊?(呼唤和平)。我们心中呼唤和平。请同学们用呼唤和平的语气读最后一小节。“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1、全体学生齐读第五小节

  2、读完后,教师指课件上的“祈盼”两个字问:同学们这两个字音读什么?

  理解“祈盼”

  3、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我们来说算什么要求呢?可是对于战火的孩子竟然用“祈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战争)

  师:是呀,这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所以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呼吁和平,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板书)

  4、理解“春天”

  师: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同学们这里的春天除了我们大自然里所说的春天,还指什么呀?(就是没有战争的春天,就是和平环境下的春天。)

  5、理解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就是和我们一样享受和平,享受幸福,享受快乐……

  6、说心愿:

  享受和平,享受幸福,享受快乐等等还有很多美好的心愿。我想你们也有很多美好的心愿对战火中的孩子说是吧?先在小组里说

  7、现在拿起你手中的笔,在你的心愿卡上写下你的希望,写下你的祈盼。

  学生写心愿卡,教师巡回。

  8、指生交流心愿卡

  9、多么美好的愿望。老师相信有这么多美好的愿望,战火中的孩子他们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0、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读一遍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写心愿卡,达到升华感情的效果,同时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同学们,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也是世界儿童共同的心愿,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然后说一下,从《儿童和平条约》中你读出了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

  3、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从条约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4、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希望再读一遍第五小节,“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生有感情齐读(轻松愉快的音乐起)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心愿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课后给大家留两个作业:

  1、继续完善你的心愿卡和同学交流。

  2、写一写,你能为和平做什么?

  下课!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全世界人民、全世界儿童的心愿,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护和平的责任。激发他们热爱和平,呼吁和平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0*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希望 祈盼

  ↙ ↘

  制止战争 呼唤和平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4、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第一课时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1、导人:齐读一句名言:(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一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1、自读三一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晶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人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配乐投影)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d、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做厂些什么?

  2、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i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r字的痕迹)

  3、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人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4、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竟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5、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一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朗读。(出示投影)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2、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想象拓展

  1、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2、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町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2、齐读中心句。(投影)

  总结拓展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上的富有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6万年牢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课前准备

  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6)、闷(men)、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能认读,并结合句于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习‘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7尊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将心比心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

  【内容简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事。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内容简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事。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

  2。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强强的爷爷平时爱说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课文朗读音带。

  【教学时间】

  一至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或图片展示大海波浪滔天的情景。说说你的感受。

  2。导入:大海时而温柔,时而狂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狂怒的大海边的故事。(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分段轮读,检查读通课文的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

  1。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

  四、细读课文,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强强心情的'变化

  1。用横线划出描写海浪、海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大海的特点。

  2。读读描写强强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强强心情的变化。

  3。讨论: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变得勇敢起来?

  五、指导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相似的经历来理解。

  2。说说读了课文后自己受到的启发。

  六、感情朗读,积累词句

  1。在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并抄在“采集本”上。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能有感情的读课文,读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读,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文中“永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过程】:

  一、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

  板书课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这一课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检查大家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二、1.师:我们再回到课题上,《永生的眼睛》中“永生”你是如何理解的?那么,课文中究竟写谁的眼睛永生了?(随机板书)

  2.现在是大家露一手的时候了。(分段读课文,生自评。)

  3.通过读,你有感动的地方吗?说说感动的原因,并能带着感情去读吗?

  (小组交流)

  三、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1.对课文“我”的理解抓前三个段落去分析。(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2.第四自然段从父亲平静的态度中去分析——帮助别人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3.第六、七自然段可以读出父亲的心愿。

  4.感悟温迪这个人物。抓住8——11段来分析。

  5.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这一种爱,这一种美德。

  6.小结:大家知道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吧!实际上就是一种爱。

  四、听歌曲《爱的奉献》,在歌声中总结全文。

  是呀,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它是关爱奉献的精神,留在了我们心灵深处!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2

  教材说明

  《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语言平实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全文围绕着一张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展示了贫困地区儿童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对于生活在比较优越环境下的城市孩子极富教育意义。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8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唤起学生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同情,号召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现实幸福生活、学习机会的珍惜,

  (3)引导学生据图展开想象,提高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描写眼睛的写作技能。

  (5)感情读文。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文理解新词,学习生字。

  (2)引导学生据图展开想象。

  (3)模仿课文2、3、4、5四个自然段写写眼睛,培养写作技能。

  (4)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山区贫困孩子对读书的渴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唤起学生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同情,号召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现实幸福生活、学习机会的珍惜。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启发和教育。

  2、引导学生据图展开想象,提高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听写:跋涉、蜿蜒(注意容易写错的地方)

  2、教师: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感受到人的许多心理活动。请同学相互看对方的眼睛,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对方的眼睛呢?

  3、打开课本,看插图,注视这双大眼睛,你怎样来形容这张照片中的眼睛呢?(明亮、专注、水汪汪、渴望、忧郁……)这双大眼睛让你想到了什么?

  二 学习新课

  1、的确,这是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作者看到这张照片,也想到了很多。浏览课文,找出作者联想的自然段(2——5),作上记号。

  2、细读2-3自然段,听清读书要求: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找到重点词作记号,并把感受记在旁边。

  3、交流感悟:你画了哪些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来吗?

  条件艰苦,渴求知识,为什么忧郁?(担心失去)怎样读?谁来试一下?

  教师板书:明亮、专注、渴望、忧郁

  4、作者看照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作者了解图片的背景。“金钥匙”:了解事情的背景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联想是以事实为依据的。这张照片的故事背景,课文第几自然段介绍的?

  5、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跋涉、蜿蜒”复述出来。

  ①小姑娘怎样上学的?指名读句子“每天……”“蜿蜒……”

  ②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呢?

  ③结合背景,发挥想象,把文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④怎样读出省略号呢?

  6、瞧!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正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她诉说着千千万万濒临失学的儿童渴望读书的心声——我们要读书。你看,这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学生想象,如:救救我们,我们不想失学)

  7、面对这样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你忍心拒绝吗?指名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大眼睛”能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教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希望工程的资料)

  8、看!这是谁?教师出示苏明娟的近照,她依旧是那乌黑闪亮的'大眼睛,它还忧郁吗?不,它不再忧郁,而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教师接着介绍苏明娟现在的情况)

  9、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并讨论:课题中的大眼睛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三 延伸

  1、正是由于希望工程的热心捐助,才使苏明娟实现了读书的梦想,健康快乐地成长了起来。可是,还有更多的像童年的苏明娟一样的孩子————渴望读书,但读不起书。面对这些困难的伙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总结:同学们,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时,可曾想过那些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同龄人,他们是多么的困苦;当我们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时,可曾想到那些在贫困中仍能自立自强的伙伴们,他们是多么的令人爱怜。给予他们关爱与温暖,我们能够做到;珍惜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做到!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明亮

  专注 呼唤援助

  渴望 激励孩子

  忧郁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3、感受春天的美好及花儿和儿童的生机勃勃,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教学重点】

  通过认真朗读,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的生机勃勃。

  【教学难点】

  通过认真朗读,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的`生机勃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出示春景图:

  1、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齐唱《春天在哪里》。让我们把冰心奶奶的话牢记在心间,跟着这群小伙伴一起去赶春吧

  二、按照自学提纲展示交流

  1、生字、词语、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小组交流,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按作者游览路线,课文是怎样安排内容的?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你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吗?

  四、反馈与检测

  1、抄写生字新词。

  2 、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肖()、()。丑()、()。王()、()。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展示交流

  1、读出第一段中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讨论交流。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1)小组同学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6、教师小结。

  三、学生讨论交流。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四、学生讨论交流。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五、反馈检测

  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1)“浇水施肥”可理解为孩子们在()。

  (2)这段话用了()和()的写作方法,隐含着()像()一样。()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教学反思:当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这篇文章写得生动,很美,很有感染力之后,可以问学生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如词句,段落写得特好,特别美,深深地打动人,请学生把它们找出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互相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拓展思路。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视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捕捉,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探究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试验表格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读书预习:认真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和字(词)的意思;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词各抄写两遍。

  2.搜集资料预习: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对仿生学的认识,分享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

  3.带着问题预习:蝙蝠能在夜间飞行依靠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

  一、揭题。( 5分)

  1.猜谜语: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睡觉夜间操劳,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师板书:蝙蝠

  2.出示蝙蝠课件(1)简介蝙蝠: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3.出示雷达课件(2)同学们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叫雷达。师板书:雷达。简介雷达: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4.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课题却用一个“和”字将它们联系起来,师板书“和”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蝙蝠和雷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0分)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另外标出自然段。课件(3)出示读书要求。

  2.学习生字新词。课件(4)出示词语。

  捕捉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A.抽生读词语,订正读音错误。(读到生字时,应出示生字的读音)

  B.全班齐读词语。

  C.解释“障碍物”的意思。随机板书:障碍物 (课件出示意思)

  D.相互提醒容易出错的字。(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红色的生字,哪些生字容易写错,请你帮同学们提醒一下。教师板书容易出错的字“揭、避、荧”学生跟着书空)

  E.课件(5)出示容易写错的字,学生写字。(要求:身正,肩平,足安)

  过渡: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后,我想同学读课文一定也会畅通无阻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这里的填空。

  3.学生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课件(6)出示:课文主要讲( )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 )在夜间探路的秘密,从中得到启发,给( )装上( ),解决了( )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理解蝙蝠夜间探路的原理。(20分)

  1.一只其貌不扬的蝙蝠究竟有何超强的本领呢?

  (1)抽生汇报。

  (2)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课件(7)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A.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说说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抓住“夜里”区别于“白天”,“还能捕捉”说明有特异功能;“无论……从来……,即使……也能……”说明夜间飞行本领特别高超。)

  B.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蝙蝠吧!抽生练习说话。(蝙蝠,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飞行家。蝙蝠,要是你能开飞机就好了,乘客就不会担心有事故发生了。蝙蝠,我要是你就好了,停电的夜晚我也不用担心会被东西碰着。)

  C.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同学们应该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情感?(钦佩之情)请同学们带着钦佩的感情来朗读这句话,谁来试试?教师随机表扬。

  2.课件(8)出示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科学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进行了试验。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4、5、6自然段,完成表格,探讨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3.课件(9)出示表格:

  A.同学们,你们认为“蒙上眼睛、塞上耳朵、封住嘴巴”中的这几个动词,能调换位置吗?(不能调换位置,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准确,中华民族的语言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具有魅力呀!同学们,我们在写习作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用词要准确。)

  B.通过三次试验,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抽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10)——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结论。教师随机板书:嘴巴 耳朵

  4.质疑:学到这里,老师想知道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课件(11)出示问题,谁能告诉老师。生回答,出示课件(12)蝙蝠是从嘴里发出声音,声音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教师随机板书。

  5.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可是,科学家揭开这个秘密容易吗?(不容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出示课件(1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你是从这句话中的那个词体会出科学家的不容易?(强调反复、终于两词)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4)(3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着科学家的足迹,去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探索科学的奥秘。出示课件(15)

  五、布置作业:(2分)

  抄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嘴巴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对科普作品感兴趣,能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2.能自主阅读科普作品,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3.了解科学世界里的奥秘,乐于分享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保持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能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能自主阅读科普作品,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厚薄大小不相同,世界万物都包容,只要你能打开看,增加知识力无穷。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书)

  你们喜欢读书吗?为什么?(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就让我们一起到书的世界里看一看吧。

  二、指导方法,交流体会

  1.出示《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封面。

  师: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你能了解到什么呢?

  (师相机介绍: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译者、图、出版社)

  2.作者及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米伊林(1895—1953),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房间的故事》《山与人》《人与自然》《在你周围的事物》等。

  内容简介:《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是截取了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首小诗“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句,在俄语中,“十万”用以形容数量之多,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十万个问题。米伊林创作了这本书,他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

  3.这是一部科普作品,同学们知道该怎么阅读这类作品吗?

  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1)找出不懂的科技术语,通过上网查资料、与同学交流、请教老师或家长等多种方式弄明白,才能理解文章;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3)反复揣摩语言,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

  (4)读完之后思考总结,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深入研究,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

  4.课件出示书中的一段内容,学生交流。

  教师节选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5.教师小结: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回答。书中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要去读一读了呢?课下同学们找来这本书,读一读吧。

  三、阅读推荐

  1.世界上还有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如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等。读了这些书,你一定会为科学世界里有那么多的奥秘而惊奇。

  2.选择其中一本读一读,然后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7-04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母鸡》教学设计(精选5篇)06-08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6-09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7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2-10

五年级下册语文《水》教学设计06-09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6-26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8-01

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