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桃花源记优秀的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优秀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09 08:30: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桃花源记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xx出现的

  成语。

  4、理清xx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xx,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辨证地看待作者在xx中寄托的理想社

  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xx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xx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教学难点: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令我们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一一揭开这些谜题,并探寻一下xx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理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高山

桃花源记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的变化。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xx内容的能力。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xx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研读xx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xx。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边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这篇记却因为它的故事性强,情景动人,真实感强而胜过《桃花源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二、朗诵欣赏

  边听读边欣赏相关画面边想象,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有个亲身体验。(指导:注意朗读节奏和朗读情感的变化)

  三、知识积累

  1、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古义:交错相通古义:更不用说。交通无论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今义:关联词语。古义:妻子儿女古义:不值得。妻子不足

  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欠缺、不够。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古义:鲜艳美丽。绝境鲜美。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食物味道好。 2、掌握以下一词多义

  便船:舍弃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介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捕鱼为业:作为,动词。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名词;寻向所志:寻找。四、梳理情节、整体探究

  1、根据课文大意,梳理xx情节。

  分组讨论,明确:第一部分(开头——“欲穷其林”)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或渔人访问桃花源)。第三部分(“既出”——“不复得路”)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第四部分(“南阳刘子骥”——结尾)尾声,写他人又寻桃花源,后来无人问津。

  2、根据情节的概括,梳理xx线索xx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品味研读

  1、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中的整体印象吗?

  明确:美、乐、奇。

  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你任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甲生: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颗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乙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际,就像一块诺大的毡子。田野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溪水在幽静的流淌,清风将柳树轻轻地摇摆……

  丙生:这里美在民风淳朴。你看,男耕女织,和谐亲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对素不相识的.渔人热情邀请,盛情款待…… 3、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他们的乐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甲生:表现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生:表现在人民安居乐业。

  丙生:表现在人民自给自足。

  丁生:表现在外界没人打扰,没有兵荒马乱,没有苛捐杂税。评读桃源之奇

  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奇在何处?

  桃林之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之奇:仿佛若有光。

  人们之奇:不足为外人道也。

  结局之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明确:这个地方不存在。从xx中渔人和其他人都没找到可以得知。

  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生活的东晋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安,但又不可能改变这种现实,于是憧憬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

  拓展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大家用现代文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100字左右)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渔人发现桃花林

  渔人访问桃花源桃源之

  渔人离开并再寻桃花源美乐奇

  他人又寻桃花源

  梨花

桃花源记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课题目和作者。(播放PPT7)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

  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PPT14-15)。

  三、明确xx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

  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五、字词释义

  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学生汇报)

  六、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七、思考讨论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

  2、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所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4、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民风淳朴)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虚构的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7、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8、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讨论归纳)

  八、总结全文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归纳xx的写作特色。

  2、总结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课文的结构、主题等)

  二、写作特色(点击“写作特色”链接到PPT24)

  1、详略得当;

  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3、想象丰富,曲折回环;

  4 、虚实结合

  三、文体知识(点击“文体知识”链接到PPT25-31)(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精华集萃五方面举例说明。)

  四、课堂总结(播放PPT32)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五、课外拓展(播放PPT33)

  想象训练:(任选一题)

  1、我来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xx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xx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xx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刘子骥(j)诣太守(y)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xx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桃花源记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3篇)01-19

《蜜蜂》优秀教学设计01-31

春优秀教学设计11-18

《江南》优秀教学设计05-27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12-20

挑山工优秀教学设计01-26

《春》优秀教学设计02-18

《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01-25

人教版翠鸟优秀教学设计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