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20 10:54: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

  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⑵《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2、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二、检查预习,出示投影

  三、提问学生,了解背景

  四、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五、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可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第二课时

  二、品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6、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指导朗读:(放视频《五月的鲜花》,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 体会文章主旨)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想象创造──情感体验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岳飞戎马一生,最终却带着光复疆土的宏愿和无力回天的遗憾含冤而去。但他那坚决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根据下列词语,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字数400。当你写完的时候,你觉得岳飞与韩麦尔先生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明日论坛期待您的参与!

  关键词:

  公元1127南宋金朝

  岳飞岳母百姓赵构和宰相秦桧狱卒隗顺12道金牌风波亭

  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满江红》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幼稚、怕提问

  疑惑、诧异深情、悲痛

  难受、懊悔思索、内疚

  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

  教与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与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此文的背景和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与学方法: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世博会成功举办激发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学习新课

  (一)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2、小说常识介绍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4、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5、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三)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2、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三、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四、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

  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

  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

  五、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学习新课

  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阅读前10段,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三、拓展延伸:

  1、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提示: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2、假如你是小弗郎士,面对正在上课的韩麦尔先生,你想说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五、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六、学后记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与学要点: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总括本文写作的方法和特点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思考: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教师引导: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划出能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三)、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三、课堂练习:处理课后习题

  四、教师总结

  本文不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以小弗郎士的角度来写的,请你转换一下文章的叙述角度,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来叙述最后一课的全过程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法国都德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热爱母语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热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循循善诱、受人尊敬,关心祖国命运,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七、学后记

  教后记

  作业答案参考:

  今天,我穿上了那件平常只有在特殊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为的是深切地纪念今天的最后一课。一切都要从那害人的普鲁士王国说起,从那腐败的上层统治阶级说起。我怀着悲痛的心情,也一并迈着沉重的步子,步步走向教室。平常的日子,在上课前,课室总有一阵喧闹。可今天,一切都偏安静。孩子们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可怜的孩子!他们全都挂着一脸的忧愁,他们今天也似乎明白了许许多多……在异常中,我由衷地发现,课室后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一样的肃静。其中有郝叟的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人。他们也定是来纪念这深沉的最后一课。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看着这动人的一幕,我浑身都充满的力量,充满了希望。我还能教授这最后一课,我还能看见我亲爱的同胞们,更能再一次感受祖国自由的气息……平常在桌子上紧敲着的铁戒尺,今天也安静了。就连它也陷入了悲伤的逆境中。我只好把冰冷的它夹到胳膊底下去。“咚……咚……”上课的钟声打响了,也是那样的沉重。这时候,我发现小弗郎士的座位上空无一人。这孩子又遇上了什么事?我猜测着,是去了找鸟窝,还是去到了萨尔河上去溜冰?哎!这能全怪他吗?哎!他昨天的功课完成了吗?那条分词用法他背好了吗?……有人在轻轻地推开门。是谁?是小弗郎士吗?真的是你!小弗郎士。只见他面红耳赤,更不敢抬起头来,只顾悄悄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上去。可怜的孩子!他一定是怕挨我的骂。“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上课,不等你了。”我温和地向他说到,尽可能安慰这孩子。我不应向往常一样责骂他。回顾过去,难道我就没有值得深省的过错吗?看着一张张忧郁的小脸,我也开始了今天的讲课。像刚才对小弗郎士说话那样,我即柔和又严肃地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来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说到这,我的心简直要被撕成碎片。你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教母语的老师,面临的是要跟自己国家的语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国分手。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悲痛!可是,我必须负责,必须振奋精神。当前,我还是一位教法语的老师,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无穷无尽的知识,我还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尽努力背书。不知不觉,该轮到小弗郎士了。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头也不敢抬起来。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够难受的了,因此我并不责备他。可这却激起了我心中不可平伏的思绪。“这就是了”,我激动地说,“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我越说越激动,从这一件事谈到了那一件事,谈到法国的语言上来。“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永记在心,永远别忘了它。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说到这里,我翻开书讲语法。我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离开前全教给孩子们,一下子塞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在接下的习字课上,我给孩子们发下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我心里默念着:孩子们,请永远记住,法兰西是我们的祖国,阿尔萨斯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是法国人!生生世世,永不停息!时间如流水,转眼间,最后的一课将要结束了。我愣住了,愣在了椅子上,一动不动,瞪眼看着周围的东西,我要把今天的一切珍藏在我永恒的记忆里,永不停息的生命里。四十个年头过去了,在这个小小的地方,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转眼间来到了眼前,我还剩些什么呢?面前是我的学生,窗外是我的小院子。胡桃树和紫藤都是我的老朋友了。可现在,我就要跟这美好的一切分手了,取代它们的只是黯然失色的冷漠空气。此时,妹妹正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我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我无话可说!但唯一坚信的是:法兰西是不可战胜的!有朝一日,法国人定能够英勇地将普鲁士兵赶出伟大的国土。法国人定能够扬眉吐气,法兰西必胜!努力!我还要将孩子们的功课坚持到底,我还要给他们上历史,我还要叫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我猛地站了起来,浑身都僵硬了,只有孤独的心碎。“我的朋友们啊,”我说,“我——我——”但是我哽住了,我说不下去了。我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上“法兰西万岁!”然后我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向孩子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3

  [课型特点]

  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

  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

  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

  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

  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

  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分析指导]

  一、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1.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但是又觉得逃了学还会遭先生骂,在犹豫之后,还是向学校跑去。

  2.他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根据经验,使他产生不祥的预兆。这一层要表现小弗郎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二、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郎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就感到了异样:

  1.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2.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3.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郎士有些吃惊。

  4.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小弗郎士更加吃惊了。

  三、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1.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

  2.小弗郎士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舍不得要离开的韩麦尔先生。

  3.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

  4.韩麦尔先生自责,感情深沉、痛悔。模仿先生的口吻,要把握这一情感基调。

  5.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解了老师的意图。

  6.小弗郎士习字练习时对教室气氛的描绘,朗读时,头脑中要有具体的形象。对学习德语反感。

  7.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从老师的角度,体察老师的心情。说明小弗郎士很聪明。要用理解老师的`心情朗读。

  8.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很难过。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调。

  三、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朗读尤为重要。

  1.当看到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时,他觉得老师非常高大。说明小弗郎土此时不仅理解了老师的心情,而且对老师极为崇敬。

  2.韩麦尔老师哽咽了,“我一我——”老师没说出来的心里话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戏剧演员的潜台词,是值得探讨的。这里的朗读,绝不是感情苍白的声音延长。而是心情极为激动说不下去了。他可能会说:“我今天就要离开大家了”之类的话,但当他一想到要离开在这里生活了40年的小院子,离开这些可爱的孩子和可敬的村民时,他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然而,他又坚信他还会回来的,阿尔萨斯还会回到祖国的怀抱,于是他把最复杂的情感凝结成一句话,使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朗读时,感情激动,语句有力,充满信心!

  [几点说明]

  一、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分析讨论一部分,接着练习朗读,以读巩固理解,表达更深层的含义。有的地方需要老师带着感情讲解,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引发他们的情感。

  二、也可以把整篇小说分析完,对思想内容有了确切的理解之后,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发现某处表达得不准确时,再进一步分析、理解。

  三、一定要防止对内容还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确,不深入时,就急于单纯从声音上去表达。这样往往朗读不好,也无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四、至于什么方式去理解,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讨论,都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五、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先放专业人员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理解。但要防止单纯的声音模仿。

  六、还可以配上幻灯图片,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看着某个图像,让学生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七、总之,理解内容是目的,指导朗读是手段,这是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常识性了解小说的文体常识。

  2、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3、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3、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带动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反之,在战争年代,一个战败国的.民族语言又有怎样的际遇,他们的人民又会如何自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去看看。课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注释1: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叶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学生讨论。师明确、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的深厚爱国热情的。

  (2)简要介绍小说的文体常识。

  (3)再读,理清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理清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结: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开端);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具体经过,重点写了语法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发展);第三部分(24-29):写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情景(高潮、结局)。

  三、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1、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然后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提示:从小弗朗士的三方面转变来分析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学生研读、讨论,教师指导、小结:小弗郎士是个贪顽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着40年教学经验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达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充分表现出他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的书写,把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推到极致,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四、拓展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讨论,师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课堂练习)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结构要完整。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5

  《最后一课》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下面我们来看看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 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 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 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 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 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 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 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六、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

  1 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2受到老师的影响。

  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四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法国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鲜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收集有关作者和文中背景的资料,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

  2、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背景。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部剧本。186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磨房书简》,1868年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小说的要素: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郞士、“镇上的人”、“普鲁士兵”。

  情节:小学路上、上课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小说开头写普鲁士兵在操练和两年一直有坏消息、暗示时代背景、交代社会环境。

  三、深入探究

  问题:小弗郎士尽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

  明确: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国的语言,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感情。

  指名读:18~20。

  四、讨论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五、拓展

  与课外“最后一课”对比,说说异同。

  六、小结

  学生从内容主题、手法等方面全面小结。

  【课后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例如: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全部都读出来,不会将相关的、有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欠缺,例如:在12~16段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表现,学生只能注意到贪权,对待老师的态度,未能注意到对待书本的态度这个方面,说明在提炼信息方面,视而不见的情况还存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7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主要情节,分析小佛郎士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掌握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的欣赏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够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感悟

  默读课文。要求:快速阅读,最少两遍。

  查出不会读的任何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将你不懂的任何问题记录在笔记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记下你在阅读本文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三、互动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教师不予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要做的只是注意控制时间。

  四、阅读导引

  结合阅读后的交流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何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法语课,爱国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感情更强烈)

  2、知识先导:

  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⑴这篇文章,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教师板书)

  ⑵然后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郎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开端)贪玩幼稚怕老师

  (发展)感到诧异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高潮和结局)理解、敬爱老师

  ⑶归纳小弗郎士的形象及意义: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小弗郎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郎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学法梳理

  阅读小说,可以像阅读本文一样,先从情节入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结构层次,然后再做细致的(人物形象及语言等)的揣摩。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通过研读心理描写来理解人物。

  〖课后反思〗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你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以探究性讨论为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品味语言内涵,加强对主题的理解,培养爱国感情。

  〖教学设计〗

  一、交流反思

  预期结果:小弗郎士本质不坏;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感;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的种种爱国情感的表达对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做好记录,在书上做好批注。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问题)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漂亮的礼服?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举止和表情?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⑵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后明确,并在书上做好批注进行点评。

  (解决第1、第2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通过外貌、语言描写来理解人物。同时抓住韩麦尔先生的语言作为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借助比较、联想、体验,对语言隐含的意义作更有深度的把握。解决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通过举止、表情描写来理解人物)

  (只要学生找到,能说出理由即可)

  ⑶小结:韩麦尔先生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的。

  三、质疑释疑

  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答。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释疑。如果学生没有问题,那么老师就要提出问题了。如:

  1、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提示: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鸽子咕咕地叫声和字帖的两个联想,都是抓住了细节描写,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

  2、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最后一课上课之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语言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四、朗读体验

  “宣布下课”这部分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的集中表现。现在,我们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

  1、教师范读,指点:

  “我──我──”两个“我”字读出颤音,表达极其悲痛的感情。破折号表明断断续续。

  “法兰西万岁!”音调要高亢,读出激。

  “放学了,──你们走吧。”音调低沉,速度较慢,读出无比沉痛的心情。

  2、学生练习朗读。

  3、个别朗读,全班齐读。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它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区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升旗,奏国歌等)

  六、学法梳理

  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等来刻画人物形象。

  七、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探究课。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教室】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展示幻灯片)

  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

  同学们虽然已经预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还不熟悉。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

  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 诧异────── 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 (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同学们快速读完18、19小节,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六、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4、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上学路上(1~6)

  发展:上课 (7~26)

  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天气、画眉、草地(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细读第11段,讨论:

  ⑴ 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⑵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

  1、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⑵ 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

  1、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

  探究课。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

  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教室】

  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在初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重温小说的社会背景。

  (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展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重上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

  同学们虽然已经学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不熟悉了。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

  (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

  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

  (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同学们快速读完18、19小节,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

  六、拓展材料,延伸激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国母亲。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讨论1、《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教的“第一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祁瑞宣老师“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如此相似呢?

  教师备案:《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作者不同,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和老师情绪的描写上却又有类似之处,是因为它们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尽管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课",祁瑞宣老师上的是开学的第一课,但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人物情绪都是同样的激动、悲愤。

  讨论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备案:由同学自己谈感想。

  讨论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从课文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个比较。

  教师备案: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韩麦尔先生也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在教堂钟声敲了十二下,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响了以后,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勇气似乎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全部泄完了,他变得脸色惨白,全身无力,头靠着墙,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韩麦尔先生也和祁瑞宣老师一样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七、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3、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3、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感受文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在学生讲述完后顺利导入新课。

  二、作者作品简介

  1、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走进普法战争: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学生活动】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介绍,最后整理搜集的材料。

  3、介绍小说常识: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生活动】根据上面所学小说的知识,学生先自己思考,之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设计说明】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3、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设计说明】在点评复述时,学生可从故事的情节是否符合原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没有变化,有没有突出主题,表达是否流畅等。

  四、布置作业

  完成小说知识的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问答疑,归纳主旨。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情节是任务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设计说明】把学生分为两大组,一、二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三、四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

  (教师总结归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关于韩麦尔先生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服饰、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过

  动和性格特征。(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饵萨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了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精辟见解,表现出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表现了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教师总结引申: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反映了沦陷区法国人民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美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深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美读,即表情朗读,力求声情并茂,体现作品的'感情基调。有两处应注意体现:小弗郎士上课时的心情变化: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是,“我我”这里绝不是感情苍白的声音延长,而是心情极为激动,说不下去,他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最终凝为一句话“法兰西万岁”,此处应读的有力些,充满信心!

  教师范读这两处,学生跟读,练读。

  三、揣摩语言,理解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思想精髓

  【活动说明】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就文中最难理解文句展开讨论,交流看法,必要时,教师可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参考。

  四、赏读课文,领略文章的美,探究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教师提问“这一篇文章为什么能跨越国界、跨越时间,健步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字丛林中,长存不衰?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思考,并自由发言。从情感美、手法美、人物美、细节美四个方面任意抓住一方面来谈即可,再次感受课文多样的美。

  学生自选感兴趣的段落,美读课文,也可自荐上台演读课文。

  五、激活思维,创新写作

  【活动设计】教师要求学生: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主题,一《〈最后一课〉之后》为题,续写一段话,要求想象要合理,结构要完整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六、课堂小结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描述了向侵略者缴出语言的痛苦。19世纪黑非洲身上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不愿重演历史悲剧。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有必要更有义务像捍卫祖国一样,捍卫汉语就是爱国的最高体现。

  七、布置作业

  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日本人的奴役这段历史,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请以“《最后一课》带给我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八、板书设计

  教后记

  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目标,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导入阶段,就让学生自己跳读,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第一个教学板块,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听与说。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默读并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使学生必须要说,既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自己来判断情感取向,并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突出了“写”的重要性。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 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

  默读课文,并讨论:

  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⑴ 上学路上

  ⑵ 最后一课

  ⑶ 下课一幕

  2、填空:

  ( )的最后一课 ,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

  三、突破:

  1、分析人物形象:

  ⑴ 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

  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

  ⑵ 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

  ⑶ 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

  2、品味语句蕴涵:

  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

  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四、拓展

  1、仿写:

  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

  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 难忘的一节课 一堂公开课 课堂舞台

  2、续写:

  回家路上。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06-14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篇01-13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0-29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精选3篇)01-1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01-17

《最后一课》教案03-18

最后一课教案01-11

《最后一课》说课稿04-26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