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生物学》说课稿

《生物学》说课稿

时间:2023-07-24 17:18: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物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学》说课稿

《生物学》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 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 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 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

《生物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概念,理解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并能通过对照实验认识到叶片多少影响蒸腾作用效率,为学生理解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的做法做知识铺垫。接着提出问题:叶为什么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呢?当然这与叶的结构有关,自然展开第3个教学环节:

  3、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具体操作分两步:

  第一步,制作临时徒手切片,让学生按照“五个环节”展开:(1)明确目的要求(2)清点材料用具(3)阅读实验步骤(4)讲解操作要领,强调安全问题(5)做好分工,开展实验。

  第二步,观察制好的临时切片,请同学们遵循“四个动作”进行:(1)、看看(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结构)(2)、画画(简单绘制叶片基本结构)(3)、比比(将绘制图与课本叶片结构模式图比对,强化认知)(4)、赛赛(组内抢答各部分结构名称)教师巡视并指导。

  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结合生活实例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叶的正面绿色深些而背面浅些?”“秋天的落叶为什么大多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叶片的结构,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为下一节光合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利用课件“叶横切面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叶片基本结构进行总结概述。(板书:叶片的基本结构)

  在学生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结构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散失的呢?继而展开第三个活动:

  2

  活动三:观察表皮临时装片

  为使学生能形象的了解气孔的位置和分布,指导一名学生进行形象演示:

  将课前刚摘下的冬青叶一片用镊子夹住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片刻后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叶片表面产生气泡。据此使学生明确气泡是从气孔中冒出的,气泡的位置就是气孔的位置;并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正面和背面气泡数目?并迁移学生的认知:分析气孔的数目、分布特点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初步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呢?组织学生制作蚕豆叶表皮临时装片,甲、乙两组分别制作上、下表皮临时装片,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保卫细胞和气孔,然后相邻甲乙组互换观察。学生能够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引导学生明确气孔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借此引导学生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特点。(板书:比较表皮细胞、保卫细胞)

  对于影响蒸腾作用强弱的因素这部分教学,展示在“春天阳光下、夏天阳光下、阴天潮湿环境、电吹风吹叶片”四种情况下蒸腾作用强弱的课件,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强弱受四种因素的影响: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以及空气流动状况;并通过课后思考与练习中“某一植物在一天当中某些时段的失水量”加深认知理解。

  接下来回归到开始导入的问题:植物体内99%的水分用于蒸腾作用是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呢?随即引入第4个环节:

  4、体验感悟,讨论交流

  活动四:体验感悟蒸腾作用的意义

  体验:用吸管喝水。让学生体会到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从而促进根吸收水分,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感悟:用热棉球擦皮肤。让学生感悟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讨论交流:结合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及蒸腾作用示意图,在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基础上,讨论交流如下问题:

  (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

  (2)、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叶不会被灼伤?

  接着引述问题“夏季移栽植物时,应采取哪些措施有利于植物成活?”来拓展学生思维,唤其环保意识,诱其环保行为即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5、拓展思维,环境教育

  最后对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测及对部分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考核,达到因材因情施教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第6个教学环节:

  6、梳理内化,达标升华

  让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节内容梳理、归纳以求内化,并通过导学案进行达标训练,以求升化。

《生物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清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在系统体系中的地位、特点

  2、说对于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知识确立的分析、确立的基本依据

  3、教学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层次,是否有个性和符合学生实际

  二、说学情

  1、说对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背景差异、能力起点的分析

  (个体差异、城乡差异)

  2、说对于学生年龄特点及本课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关系、兴趣,以及学习态度的分析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的确立是否针对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灵活和恰当

  2、说教法的确立是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各个感官的活动

  3、说教法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4、说学法是否有意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口、手、耳、眼)和思维的运用和活动

  5、说学法的确立是否分层次和有的放矢

  6、说教法、学法的确立是否突出、强调和关注面对全体学生

  7、说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

  8、说教具、学具的准备和使用的阶段和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说对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的基本原理和理由

  2、说导入、新授、反馈、结课、巩固练习各环节的设计与过渡的基本预设和基本期待

  3、说教学各环节当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

  4、说教学过程的创新

  五、说如何确立重点、突破难点

  1、说本课内容重点知识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课标、心理学、知识结构)

  2、说如何实现重点知识的重点确立和反馈验证

  3、说如何利用教学法、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多媒体、挂图、实物、标本、知识联系)突破难点

  六、说基本预设

  1、说对教材分析与整合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2、说对学情分析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3、说教学环节预设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生物学》说课稿4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包括课程整体说课和教学单元说课两部分。首先,我先进行课程整体说课。说课的内容包括:课程定位与目标、学情分析、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五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我院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建设“综合性、技能型、区域化”的服务型学院,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以及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性、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其内容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三部分。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并为后续专业和职业技能做准备,服务于口腔医学专业。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熟悉各类病原体生物学特性以及传播方式、预防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开展护理临床医疗服务,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自我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强烈的岗位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与《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护理药理学》等课程构成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为相继开设的《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护理及相关医学专业岗位群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具体量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学生能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特异性防治原则;

  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正确采送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的标本,为开展临床医疗服务,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能力目标:利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事例和临床案例;

  掌握规范、熟练的生理指标测定和功能实验的基本技能操作,而后一项能力,主要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所设定。素质目标: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内容的一项认知性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年制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没有系统学过解剖学、生理学的基础上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直接导致基础知识总体水平欠佳,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独立学习能力弱;但是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整体学习氛围良好;本课程内容抽象、途径繁杂、知识量大,更新快。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

  1、遵循终身学习的教育观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课程需要,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精神。

  2、遵循多元智能的学生观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如,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时,在同一小组穿插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都充分的发挥出来。

  3、遵循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采取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环节,使学生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设计思路:

  1、体现职业性原则,根据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和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与专业有关的内容进行扩充,对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

  2、体现实践性原则,按课程定位,通过与护理各专业课程的联系沟通、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充足实践机会。本课程设计6个实验内容12学时,包括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空气及人体皮肤、口腔中微生物的分布检测、细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各种免疫细胞形态观察、寄生虫成虫及虫卵的观察等实验。

  3、体现开放性原则,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选取适当的形式组织教学,要让学生的脑子真正地动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得以发挥。二是课程内容要开放,与时俱进,根据世界、我国及本省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趋势,内容不断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使该课程更加贴近医学临床实际需要。三是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学生试讲法等,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得以发展。

  4、设计过程

  首先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对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的需求,知识要求,明确本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考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引入教学内容。将本课程分为微生物总论、微生物各论、免疫学基础、人体寄生虫等四个教学单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目标落实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上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上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

  5、考核形式及要求

  考核形式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辅以实验操作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课程的整个成绩。平常考核(30%)与期末闭卷考试(70%)相结合方式进行的,平常考核成绩主要是收取学生作业、实验报告两方面的结合,这样督促学生平常认真学习,解决了期末考试一次定成绩的不足。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可根据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等多种形式,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合理选择各种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校内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条件开展教学。

  1、启发式教学法

  即上课开始就由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本法多用于微生物总论、免疫学概述等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在该部分的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巧妙设计导入语,以问题为中心,带着思考导入课程。创造教学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迅速建立起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的联系,有效地进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

  2、案例教学法

  在微生物各论、临床免疫、寄生虫各论教学单元中,教师将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一个典型生动的案例中,通过典型案例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一般先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给学生15—3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学习本章内容,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做出疾病的初步诊断,并说明理由。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师生的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细菌染色等部分教学内容,在实验室开展教学,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学。如,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数码互动显微镜室教学,在集影像、声音、文字、动画集灵活的互动系统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展开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学导式教学法

  对于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比如微生物的分布、病毒概述等。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导式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提出若干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做讨论发言,教师做总结点评。学导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五、教学条件

  为了使教学能够达到本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以下条件作为支撑。

  1、师资:微生物学学教研室共有4位专任教师,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4人,现有教师承担所有医学专业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任务,是一个团结进取的教学团队。

  2、实验条件:本教研室具备准备室1间,多媒体微免实验室1间,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1间。配备显微镜(29台)、超净工作台、电冰箱、酶标仪等实验设备。拥有教学玻片标本(各种病原体),常见寄生虫教学大体标本,常见虫卵教学玻片,免疫学应用玻片标本(吞噬、淋转、玫瑰花环)。

  多媒体微免实验室,可进行实践教学的演示、学生独立操作。能够细菌培养基制备、细菌培养接种、细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免疫学检测等实验教学。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满足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开展细菌形态及结构观察、各种免疫细胞形态观察、寄生虫虫卵的观察等实验教学,提供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

  以上就是我从课程定位与目标、学情分析、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五个方面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的整体说课。

  下面,我要进行教学单元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结核分枝杆菌这一部分。

  本单元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四个小节。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结核病防治的重要意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性;

  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了解结核病的防治原则。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对日常生活及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目标:以实验的探究,感受医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培养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素质。

  本着高职高专的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性;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难点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本单元内容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上课开始就由一首描写林黛玉的诗词入手,并提问林黛玉所患何病?为什么红学家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林黛玉是典型的肺结核患者?这些问题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一节课的学习。

  在授课即将结束时,由教师带着学生一一解决最初的疑问,找出红楼梦这本名著中描写林黛玉疾病症状的语句,并进一步提问学生都符合肺结核病的哪些症状,学生反映热烈,授课效果非常好。

  2、案例分析法

  在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教学中,我将从实际病例分析入手,先展示一个结核病的病例,带领学生们去分析病例,提出问题,认定目标,引入课程。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搭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再逐步的讲述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3、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直接演示结核杆菌的镜下形态及培养特性,具体而形象。而结核杆菌的致病性是重点也是个难点问题,图片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核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结核杆菌对人体的危害性。应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4、实验法: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尤其是染色性是重点,也是难点,且具有实用价值。结核分枝杆菌只有通过抗酸染色才能着色,且染成比较鲜艳的红色,而其他杂菌都被染成蓝色,这一点在诊断结核病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如果只讲不练,学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接受。为了使学生对新知识再理解,我将安排实验,通过分组实验、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讨论为何结核杆菌被染成红色。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这也体现了免疫与病原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老师在总结本节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又简洁地理解这一节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再升华。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和老师。

《生物学》说课稿5

  一、教材解析

  “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中继“绿色植物参加生物圈水循环”此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从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经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今后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确定了牢固的基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授课目的: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考据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说明光合作用的看法。

  4.试一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术。

  过程与方法

  经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加研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断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看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实验研究,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感情。

  三、重点和难点

  1.研究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为保证明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解析。

  四、教法

  五、授课程序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品,解析这些食品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品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己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怎样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惹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xx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研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审查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研究实验的变量,怎样控制变量,怎样设置比较实验。尔后,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最后,比较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解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播放实验视频

  解析试验结果

  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了然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

  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能够缺少的条件是——光。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领悟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2、总结光合作用的看法。

【《生物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学期教学总结02-20

生物学期教学计划12-06

生物学科教学总结01-13

生物学期教学工作总结07-12

生物学教学工作计划04-01

生物学科教研工作总结10-18

初一生物学期教学计划02-07

生物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5篇11-06

生物学科教学工作计划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