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28 09:55: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基础性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发展性目标

  (1)联系比的意义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除法的基础上教学比的意义,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比的意义

  第一步给出班级学生男女人数,请学生说出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倍。长方形的小旗长和宽两个条件,请学生解答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第三步出示例题,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举2面旗帜,都是一样长15分米,宽10分米,让学生用两种求速度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看书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比与除法、分数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是这节课的难点,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讨论等活动,在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找出了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看电脑屏幕,用“相当于”一词来说明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促使了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水上飞机》是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

  全文共8个自然 段。第一自然段写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后想去问个究竟。第二至七自然段,写小海鸥通过与水上飞机交谈,了解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第八自然段,写水上飞机听到警报后立即前往救援遇险船只。

  课文故事性强,情景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艰涩的术语,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为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主要完成认知目标。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而全课的重难点也就在于第二课时所要完成的目标上,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教材本身特点,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在小学生面前,枯燥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以读代讲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正如朱熹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谁来当当吃惊的小海鸥”,“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的语言,男女生分角色读等途径,努力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燃。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识。

  另外,我还辅以直观教学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学法

  (1)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揭题后,就让学生质疑课题,如“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

  (2)合作学习法

  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习。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直观导入。

  导语:“飞机”(板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都认识它吗?谁来说说你对飞机的印象?相机出示课前准备的飞机图画。师问:这些飞机都是在哪飞的呀?那你们见过“水上飞机”吗?(板书:水上),这样,通过谈话激趣,导入了本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水上飞机。

  课一开始,我用导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接下来让学生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明代学者陈敏章说:“学贵质疑”一开始就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带学生进入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语:当你看到你从来没见过的很奇怪的东西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它又是怎样做的呢?

  (1)指名读(1)自然段,请学生评价(2)指名读小海鸥想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

  (3)全班齐读(1)自然段

  (4)解决什么叫“究竟”

  2、学习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1)采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读出2、3、4、5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解决这是一架“救护机”,它的功能是:救援海上遇难船只(相机板书:救护机 救援遇难船只)

  (3)练习对话,指导朗读

  a 同桌对话,师要求要加语气、表情、动作。

  b 男女生分角色读,师读第六自然段

  在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进行朗读,因为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它既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发展语言,陶冶情感

  3 学习第八自然段

  (1)指名读

  (2)全班读最后一句话,解决“渐渐地”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水上飞机的神奇和用词的准确

  在这里我之所以运用变序教学法先教学第八自然段,是因为从课文的结构编排看,这样的教学更能使教学更紧凑,更严密。

  4 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

  (2)通过生读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和特殊功能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仿写

  (4)通过想象,让学生小组讨论填补句末省略号带来的空白,畅想水上飞机可能还有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5)在教此自然段时相机板书: 战斗机 参加战斗

  输送机 输送物资

  灭火机 扑灭大火

  …… ……

  这一教学环节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新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力、充满问题探索、充满知识魅力、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所以,我们的教学就要像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样使“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获取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四)小结:老师真想坐上小朋友设计的水上飞机呀!要想让咱们的设想实现呀,就要从现在起爱科学,学科学,长大后才能用科学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人类造福。(我认为老师的着一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节课的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六、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条理清晰,抓住重点,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板书掌握课文内容。

  附板书:

  16、水上飞机

  救护机 救援遇难般只

  战斗机 参加战斗

  运输机 输送物资

  灭火机 扑灭森林大火

  …… ……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昆虫》。

  一、说教材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我这节《认识昆虫》是一次由幼儿引发生成的活动。科学活动《蚂蚁》之后,幼儿对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讨论不休。有个孩子居然问我蚂蚁的好朋友是谁?没等我回答,其他幼儿争先恐后的抢答着,有的说是小兔子、有的说是毛毛虫、还有的说是小鱼······见孩子们如此感兴趣,我灵机一动:何不趁此机会,向幼儿介绍一下蚂蚁的同类----昆虫呢?而且蝴蝶、蜻蜓、瓢虫等昆虫贴近我们的生活,利于观察,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其观察力。而这一随机教育即响应了园本课程的倡议又符合生成课程的教育理念。于是,我查阅相关资料整理、设计了此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能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

  3、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三、说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故事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难点: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四、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五套

  2、各种虫虫的指偶及各种昆虫的图片

  3、生日蛋糕模具。

  五、 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 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 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法: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

  4 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问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 说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发现法、讲述法。

  1`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回忆、讨论故事中的对话,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七、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课件[一],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嘘,孩子们,我们一起往这儿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啊?(小蚂蚁和生日蛋糕)我们在什么时候才吃生日蛋糕啊?(过生日的时候)

  2.师:老师告诉你们,今天就是小蚂蚁的生日了, 它想请它的昆虫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那小朋友来猜一猜,到底谁会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呢?(幼儿猜测)

  小朋友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谁会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吧,听完了故事,你就知道了,故事的名字叫《小蚂蚁的生日会》。

  (二)、运用课件[二],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1、幼儿欣赏故事

  2、师:刘老师的故事讲完了,那小朋友来说一说,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3、生日会上都来了哪些动物朋友?

  请个别幼儿回答、补充。(师逐一出示单个的虫儿图片,即课件[三])

  4、来了这么多的朋友,可是呀,有的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有的呀却被请了回去。那么,有哪些朋友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呢?(幼儿回答,师利用图片将昆虫逐一分类)

  5、谁又被小蚂蚁给请了回去呢?(蜘蛛和蜈蚣)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腿太多了)

  幼儿数数蜘蛛和蜈蚣的腿,加深印象。

  6、蚕宝宝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四]蚕蛾的图片)

  (三)、组织幼儿讨论,丰富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1、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蚂蚁请来的这些客人和它自己有哪些地方长的一样?(出示课件[五]小蚂蚁的图片)

  (1)都有头,胸,腹。

  (2)都长着六条腿。(让幼儿数数)

  2、它们有这么多一样的地方,那小朋友来找一找,它们和小蚂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

  师:对了,它们中间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长着翅膀的昆虫,它们能够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大多数就生活在空中。像蜜蜂、蝴蝶、蜻蜓、瓢虫。

  有的没有翅膀,或者它们的翅膀已经退化了,不能够在天空中飞了,它们呢就在地上或者是土壤中生活了。比方说蚂蚁、螳螂、蟑螂、蟋蟀。。。。。。

  不管它们有没有翅膀,但是,它们都有头、胸、腹,最主要的是,它们都有六条腿,所以,它们都叫昆虫。

  孩子们,你们都记住了吗?他们都是什么呀?

  (四)、知识拓展,认识更多的昆虫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昆虫

  师:刘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了,除了我们故事中的这些昆虫,你还见过哪些昆虫?(请个别幼儿回答,师出示相关的小图片)[有螳螂、蟋蟀、萤火虫、天牛、蝉、苍蝇、蚊子等]

  2、通过昆虫手偶,再次加深印象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的昆虫,老师告诉你们,今天还有许多的虫虫朋友也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了,瞧!它们在那儿呢。可是,它们当中有的是昆虫,有的却不是昆虫。现在,请小朋友来帮助一下小蚂蚁,去把它的昆虫朋友们给找出来,每人找一样,找到的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和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找的是什么?

  3、恩,孩子们,你们都找好了吗?那么把你找的昆虫举起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请3到5名幼儿到前面说说你找的是什么?它是昆虫吗?你是怎么知道它是昆虫的?)

  (五)、以生日游戏结束活动

  1.师:小蚂蚁看到这么多的昆虫朋友都来参加它的生日会了,可高兴了,看,它还为它的昆虫朋友准备了一个香喷喷的大蛋糕呢。(出示生日蛋糕模具)那我们昆虫朋友就为小蚂蚁唱一支“生日快乐歌”来祝福它生日快乐吧。(孩子唱生日歌)

  2.好喽孩子们,我们和小蚂蚁一起到外面去吃蛋糕喽。

  八、本次活动的亮点

  本次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平时熟悉的蚂蚁与概念比较模糊的昆虫之间的关联阐述地更加形象、具体、直观,幼儿的大胆讲述探索过程需要借助媒介,也就是“拐杖”,这里的媒介就是多媒体课件,正是这一支架,帮助幼儿在观察、讲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设计。因而根据本科教材的特点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目标:

  课时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能说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以后,她看到了什么;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认真阅读课文,能跟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的三个问题;

  ⑵能找出课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且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说教法、学法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而现代化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有效地实现此种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ó ;自学求索型 ;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1.自学求求索型,课堂结构: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

  2.情境教学法

  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说程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导入语:〔出示小女孩死去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在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位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她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但是她已经冻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如果你发现了她,你会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你们真有爱心、同情心,但是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就在这小女孩去世的第二天清晨,当时也有人发现了她,请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在学生谈感受时,老师相机介绍背景〕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过渡语:就在人群中,有一个人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小女孩,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下了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你们愿意再一次快速地读课文吗?读后还要有话要说:

  〔投影题目〕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火柴后,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学生个体--小组--汇报〕

  板书:现实: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没有爱

  幻想:火炉、烤鹅、圣诞树、奶 奶

  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幻想?

  小结: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饿,极度孤独,无家可归,于是就在临死之前产生了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幻景,而她做了什么,想到什么有谁知道呢?这些只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想象,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在把事实写清楚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写下来,使更具体,更感人。

  三.理解课文,分层达标

  过渡语:作者寄予对小女孩无限的同情,这在课文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中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句子,〔出示学法〕其中有一些最能体现小女孩生活悲惨的,你们愿意把它找出来,再通过感情朗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读课文--找句子--谈体会--感情读)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a.她敢从成把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她不敢擦火柴,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终于”一次说明她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

  指导朗读:读出矛盾的语气。

  b.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温暖”是擦燃火柴后给小女孩带来的感觉;“奇异”看出小女孩处于饥寒交迫的极度虚弱中,从真实的感觉逐渐变成了幻觉的状态,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幻想。)

  指导朗读。

  c.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赶紧”、“一大把”可以体会到,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指导朗读。

  d.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痛苦;死了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指导朗读。

  e.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板书:悲惨结局:冻死了。)

  (“两腮通红”说明小女孩时冻死的; “微笑”说明她死时没有感到痛苦,是在幻象的幸福和欢乐中死去的。幻想和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其悲惨,引发人们的同情。)

  指导朗读。

  f.“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

  (从人们淡淡的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并不关心小女孩。)

  指导朗读。

  g.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第一个“幸福”: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

  第二个“幸福”: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真正含义是受罪与死亡,透过这两个“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心情,感受到她对劳苦人民给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

  指导朗读。

  四.小结结束

  小结语:(与板书结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也确实体会到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大家对她的同情。有一位叫刘倩倩的同学读了这个催人泪下的童话故事以后写了一首诗,获得国际儿童诗金奖,原因是她富有爱心,写得感情真挚,值得读一读,请大家也来感受一下。(幻示)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他们放在床头边,

  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

  把棉衣给她挡风寒,

  在一块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没有爱

  幻想: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悲惨结局:冻死了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第一册语文教材中第6篇课文《东方明珠》。 课文介绍了上海东方广播电视塔的雄伟壮观。课文语言优美,充满美感,配有3张插图,反映了上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突飞猛进的新面貌,是一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材料。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头、是”等8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课文插图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欣赏东方明珠的雄伟壮丽,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教学重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东方明珠”缺乏感性认识,要在语言文字中把握所蕴涵的情感,有一定困难,因此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东方明珠塔的雄伟壮丽从而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

  我准备安排二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生字,指导学生端正、匀称地书写“东、方、电、有”四个生字。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字词

  用开火车、摘苹果的形式复习本课的生字,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遵循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对游戏尤为感兴趣,既巩固了生字词,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图片导入,引入新课

  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观看上海外滩的优美景色,引起他们的兴趣。最后到东方明珠结束旅行,以图片直观的色彩及教师富有影响力的语言吸引学生的目光。当他们初步感受到东方明珠的雄伟壮丽,就产生了很想去看看的思想情感,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式来谈自己的感受,有助于对课文中“我”的心情的理解。

  三)精读感悟,悟中生情

  1、 在学生自读第一段,交流东方明珠在哪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她美在哪里?

  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课文的第二段是写东方明珠最具体的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东方明珠到底美在哪里?”引导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在全班交流时,以学定教,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词句,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

  本自然段中“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 我估计学生对此较难理解, 因此在指导理解这一句时, 我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联系句子感悟。此时,教师边叙述边配以动作表演引导学生理解“顶、踩”两个动词,通过直观感受到了东方明珠塔的雄伟壮丽。另外这句话也是本自然段中修辞的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句式。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请学生交流“这座塔哪些地方你觉得象一个巨人?”最后结合图片进一步感知,此时,朗读训练也就水到渠成,能真正读出美的味道。

  本自然段中词语的难点是”五光十色”一词,在交流“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一句时, 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东方明珠的夜景图,联系图片展开想象,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五光十色”,同时也感受到东方明珠的壮丽。

  考虑到全文要背诵,学生的回答是零星的、琐碎的,因此请学生再读读第二段,配以表演和插图引导学生朗读背诵。

  3、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道出了真切的感受,通过欣赏组图,通过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4、 最后,让学生齐读二、三段,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座塔叫她“东方明珠”?再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就是一名导游,正在向游客介绍东方明珠的美景”这样一种情感进行练读,配以东方明珠的美景和优美的音乐,学生朗读时自豪、喜悦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对情感的体会也得到提升。

  四):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还布置了自选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当小导游领父母或同学到课文中的东方明珠去游玩。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出示“头、是”两字,请学生自学笔顺表,在交流字形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边示范板书,“头”的两点写在左上格,要上下排列。“是”的第八笔是短撇,第九笔捺要伸展。在学生书写时,我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教育学生“提笔既是练字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书设计:

  东方明珠

  大 美

  自豪

【说课稿】相关文章:

政治说课稿财产留给谁说课稿01-18

《江南》说课稿10-11

体育说课稿08-22

《狼》说课稿09-14

比长短说课稿10-07

《秋思》说课稿09-26

《日记》说课稿10-01

《推敲》说课稿01-09

掌声说课稿01-13

《穷人》说课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