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01 14:43: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解读

  我所选的课题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第二单元的《根和茎》。从整体上讲,本单元属于生命科学系列,在整个教学序列上,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引领学生从短期观察逐步向有耐心有恒心的中长期观察进步;观察方法是从粗略、整体到细致入微、从不分类到分类概括、从外到内的阶段;三年级的实验是有指导的实验学习起步阶段。

  从内容上讲,教材脉络很清晰:根的形态(观察)→根的作用(实验);茎的形态(分类)→茎的作用(实验)。

  2、 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目标:

  根:掌握“直根”“须根”两个概念;知道根的作用;通过实验证明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茎:知道不同形态的茎并进行分类,并用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能力目标:

  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4、教学难点:

  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5、课前准备:

  观察材料(一):根据时令选择一些直根类植物如萝卜、菠菜等,须根类植物如、葱、蒜等。

  观察材料(二):实在找不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

  实验材料(三):准备水、水杯、红墨水、小刀、一株完整的植物 。

  二、 说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来学习,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实物获得新知。

  2、用实物构建有结构的材料,实物的.丰满度、真实性是电子课件无法取代的,要尽可能的选择实物材料。

  3、教师在宏观上把控整个教学体系,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内容方法指导。

  4、教师从细节上要把握学生前概念水平,思维方式,鼓励与指点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三、 说教学过程

  (一)研究根的形态与功能:

  1、领取各种根,给他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最主要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材料的典型性、多样性是保证观察及分类顺序进行的前提,从教学细节上说,材料要在明确要求后再发放,否则学生的耳朵就不听指挥了。从学生的反馈上来讲,学生会提到富含营养的,很少营养的,胖的,细的,直的,“须须头”的等各种发散性分类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2、看了这么多根,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根有什么作用?根为什么长得各不相同等问题。在观察活动后我会问:“你有什么问题”而不直接抛出“根有什么作用”。

  3、 交流不同的根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偏重点,并以实验证明根的吸水性。教材以一句话概括根的所有作用,从现实观察中得出的现实问题具有真实性、丰满度、对学生思维张力的锻炼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而在根的吸水性实验中,防止水分蒸发是难点,学生还未接触过“蒸发”这一内容,所以教师可以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维,必要的时候可以演示加说明。

  (二) 研究茎的形态与作用

  观察以下茎(没找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牵牛花(缠绕茎)、菜豆(缠绕茎)、玉米(直立茎)、杉树(直立茎)、竹子(直立茎)、西瓜、红薯(匍匐茎)、仙人球(球茎),爬山虎(攀缘茎)。交流这些不同的茎,并给它们命名。

  2、 你认为茎有什么作用呢?设计一个实验。

  良好的教学要始终让学生冲在前方,感受困难、突破障碍,困难与障碍始终是促进发思维活跃的重要情境。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中学美术教材第16册第2课《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属于造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多看、多想、多动手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并且能很好的创造性的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的快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通过欣赏、感受风景画表现的艺术美,多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画家的风景画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知识目标: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四季的美丽。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了解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讨论、观察、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教学重点是: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的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理解,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来体现自己的创造天份。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下面谈谈教法学法

  二. 教法学法: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欣赏过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作品欣赏为主导,学生临摹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分析思考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动手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下面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通过欣赏图片、绘画作品感受自然风光美景。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作品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大量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大自然的作品,为后面讲解做好铺垫,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引出本课课题

  (二)引导启发了解大自然。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大自然”一环节。让同学们用一些诗句或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美景。感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特点。请同学们用一种颜色来体现四季的特点。例如:春(灰绿)、夏(深绿)、秋(橙)、冬(淡蓝)。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突破难点。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创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想法,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欣赏绘画作品,了解画家的作品表现的自然界中的景物,体现了画家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寓情于景的。给观赏者带来了什么样的美的享受。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通过这种安排,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看到和感受的树木。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一张张大千的画。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技法形状的表现。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绘画题材的选择,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评价学生作品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学生作品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技法有老师教。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扩展延伸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幅由思想的山水画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四.板书设计: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大自然的基本特征和作品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因为本人经验不足,整个说课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专家们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做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0的两种含义,知道0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开始。

  2、知道0和1—5各数一样,也是一个数,借助直尺图进一步认识数的顺序。

  3、会正确、规范地书写0.

  4、会计算与0有关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并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有关的加、减法,理解同数相减结果是0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数字卡片、图片。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总是及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学法可归纳为:

  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㈡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说教学程序

  环节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首先,课件出示三个集合图,要求学生数一数圈子里的笑脸,每一个集合可用数字几来表示。这里除了回顾数数的知识以外,也为引出课题做准备。

  现在,从每个圈里各取走两个,那么,想一想每个圈子里还剩几个笑脸。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边观察,边说出:2个、1个,最后的圈里都取走了,一个也不剩下用什么来表示呢?

  正当大部分学生感到疑惑时,我及时引出课题,我们这节课就进一步学习“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并讲解:一些同学说的对,第三个圈里一个笑脸也没有,我们就用“0”来表示。

  环节二:探索新知,尝试练习

  1、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课件出示数P29的猴子吃桃图。引导:盘子里有两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生回答后,出示(2)小猴子吃了一个桃子,盘子里还有几个,用数字几来表示?在指名回答后出示(1)。贪吃的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现在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呢?学生们都抢着回答:没有了。那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孩子们齐声回答:“0”。在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后,我要求孩子读出: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表示一个也没有。

  2、教学“0”表示起点。

  教师引导思考:0还可以表示什么?

  让学生拿出直尺,随之课件也出示直尺图,要求学生在尺子上找到“0”。在找到“0”后,让其观察支持上数的顺序,感知“0”是起点,在直尺的最左边。提问:从0开始往右看,0右边第一个数是几?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数分别是几?学生一一找出后,再比较0—5各数的大小。

  3、寻找“0”

  “请你说说我们身边的0。”设计意图:从生活中见到的0入手,带领孩子们去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对0的感知体验,同时也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学习“0”的写法。

  “0”像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很乐意讨论:0像鸭蛋、像气球、像月饼、像太阳等等,我补充:说得真好,“0”呀,最像鸭蛋。在孩子们对 “0”的形状初步了解后,我播放“0”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学写“0”。(0是一笔写成,顺序是从上到左,再下往右,最后拐到上与起笔会合。写0的笔画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出来的0略有倾斜,显得灵巧好看。)

  指导后,请学生在书上指定的位置当场书写,我也到他们中去表彰按要求写、写得到位的同学。

  5、体会0的计算。

  (1)得数是0的减法。

  课件呈现P29的小鸟图,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说出图意:原来鸟窝里有3只小鸟,后来全飞走了,鸟窝里一只鸟也没有了。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自主列出式子:3—3=0。学生列出算式后,为巩固理解我让大家再一同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并组织学生小结:“两个一样的数相减,结果得0.”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于是,我出示了几道题,让学生根据得出的结论来逆思维指导做题。

  (2)有0参与运算的加减法。

  呈现课本P29的青蛙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说出图意:左边的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共有几只青蛙?学生列出式子:4+0=4.在学生再一次说出算式每个数的'含义后,我帮助其小结出:一个数加上0后,结果还是这个数本身。学生根据得出的结论,很快就理解和完成了出示的练习题。

  让学生思考:5-0=?

  一部分学生能快速的说出这个算式的答案,但为了孩子的理解更加深刻,我还是提供直观感知的素材,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得出了结论:一个数减去0后,结果也还是这个数本身。

  ㈢积极梳理,巩固新知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要富有挑战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例如:巩固练习第3版面的题就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给出的题从浅到深,从直观感知到利用方法抽象思考,一步一步完成了梳理整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流线型地从认知到结论再到实践的过渡。

  四、课后反思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人教版一年级试验教材的特点。兴趣使最好的老师。0原本只是一个抽象的数,但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自然引入0的认识。“笑脸”,“贪吃的小猴”故事情节活泼生动,创设悬念,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足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欢快的小鸟,可爱的青蛙,等始终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兴趣盎然,并创设了一个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活动环境,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课接近尾声,学生正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通过开展一些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活动,如“捉金鱼游戏”、、“奖大苹果”能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再次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会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碗阳春面》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是一篇动人心弦、情真意切的好小说。

  本文安排在高中二年级的上期, 是在本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已经学习、阅读了七篇中外名篇之后出现的。因此,用这篇小说来小结一下小说的阅读技法是十分合适的。

  此外,从高中到初中,学生学习了不少的中外小说,初步了解了小说的几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此基础上,按照教纲的要求,“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思想,领会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了。

  2、内容分析。

  本文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作品。作品发表后,在日本引起极大轰动,深深打动了日本人民的心,译介到我国后,也深深打动了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心。

  这篇小说体现了亲情的美,人性的美:通过母子三人在困难的处境中坚强奋斗、互相激励的故事,动人的表现了团结、向上、不屈、奋争的主题。

  3、自读目标。

  ① 情节:从一碗阳春面到三碗阳春面的变化过程构成了整篇小说的情节。(物线法)

  四个场面

  开端(1)—— 发展(2-3)—— 高潮(4)—— 结局(5)

  特 色

  本文的主题就是通过以上的典型情节概括出来的.。四次吃面表现了一家人的奋争过程。情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并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各情节之中又突出了最能表现主题的环境——二号桌的描写,使情节更紧凑。

  ② 环境:自然环境——“大年夜”“白雪”“清风”

  社会环境——“北海亭面馆”“二号桌”

  特 色

  “二号桌”的描写同情节发展、人物描写、主题体现的关系紧密。二号桌成为幸福的桌子,情节得到拓展,扩大了社会环境的范围,预示了光明的结局,大大深化了主题。

  ③ 人物:通过肖像、语言、行动描写分别把握母子三人和老板夫妇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点他,老是由你去告诉他‘来呀,去呀,休息呀,做这个,不做那个呀’,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是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我们要探索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兴趣,掌握初步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者,文学是人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从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出发,去正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正如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让学生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据以上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采用的学法是“品读法”。这也是建立在本册教材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应属于阅读的高级阶段。品读,顾名思义,即品评、衡量、评论的意思。品读就是要学生细读深思,对文章作出评价。这是创造性思维对高中学生的一个较高要求。

  品读,要认真读作品,有的地方还要认真吟咏品味,边读边思,细心揣摩,深入研究,把握作品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然后再下断语,进行评论评价。对于像《一碗阳春面》这样人物面貌亲切感人、思想情感温暖真挚、情节结构起伏跌宕、主题思想健康奋进的好小说,理当由学生来细细品味,深入评价。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欣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为适应学生的学法,教师采取“迁移创造”的教法:教学设计遵循自读的原则,将阅读的目标列出,由学生在品读、讨论之后“变读为思”

  ——“思后又写”————“写后又议”。这样,一篇作品由平面到立体,由单纯而丰厚;学生的思维由平静渐趋活跃,乃至出现更新更美的创新。

  三、说教学步骤:

  安排时间:一课时(45分钟)

  (一)导语:《一碗阳春面》1988年12月在日本问世。当时被日本许多杂志转载,单行本一出版,马上被抢购一空。日本电视台多次播放作者“口演”这篇小说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日本人民的心。我们今天来读这篇小说,看一看,能引起我们一些什么样的联想,能激发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情感……(1分钟)

  (二)学生读“自读提示”。(要点:内容,情节。)(1分钟)

  (三)学生默读全文。(8分钟)

  (四)分组按“情节安排的特色”“环境安排的特色”“人物安排的特色”再进行品读(教师略作指导),并按要求分别划出有关词、句、段,对这些文字反复吟咏朗诵(个别自读),仔细体会其含义、情感、作用。(10分钟)

  (五)小组内互相讨论,取长补短。(5分钟)(教师观察、倾听)

  (六)分三组发言。

  代表发言,本组同学补充,外组同学质疑,教师掌握全局,适当点拨:难点,争议点,高层次问题,深层背景等。但要注意有问题才点,点拨也要精要。(15分钟)

  (七)学生上讲台带感情诵读生动的、深情的对话片段。(3分钟)

  (八)小结。(可教师作,可学生作)(2分钟)

  要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①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②要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③要善于独立思考,力争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新发现。④对人物、情节、主题要有辩证的态度。

  (九)课后练习。

  思考:如果小说的倒数第二段改为:“店里发出一片痛苦声和叹息声”,好不好?为什么?

  评价意见:

  教材分析简明扼要,教学方法选择使用恰当,教学步骤安排合理,整个教学设计体现自读课课程特点,体现自读课“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的要求。作为说案,“说教法、学法”部分尤有特色:特别看重学法,把学法置于比教法更重要的位置,还明确指出,“为适应学生的学法,教师采取‘迁移创造’的教法”,鲜明地体现了教法为学法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从理论、教学大纲要求及文学作品特点等方面说明采用“品读”这一学法的原因,富有说服力;强调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说课者的教改意识和探索精神。

  不足的是未注意揭示安排主要教学步骤的理论依据。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意图:

  合作并不是两个或几个人共同完成一件事这么简单,合作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两人或几人一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团结,而且要互相配合,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而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合作的意识,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在学生的脑海中还是很模糊,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合作,通过发现身边的事例理解合作,可以使学生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学会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课程标准,单元目标结合低年级学生实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1、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学校和课余生活、喜欢和同学一起活动、乐于与人合作的情感。

  2、 行为习惯: 养成学习和生活中与人团结合作,遇到问题是愿意想办法解决,不退缩的习惯。

  3、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探究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以及其他科学常识的过程。

  本课的重点是:养成学习和生活中与人团结合作,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不退缩的习惯。难点是:初步懂得团结合作是成功的保障,知道学习生活中要与人团结合作,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

  为了讲清重点,使学生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三、 教法、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方法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我更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由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所以本课教学中老师只是作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游戏、讨论和实践。

  根据遵循儿童社会生活等一系列原则,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通过多种手段了解、感受合作的意义和好处,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扔乒乓球游戏:——明白为什么合作

  一个学生拿着纸篓,另一个学生丢乒乓球,两个学生相隔两米左右,两组学生一起玩,看看谁得分多。

  游戏后,让学生说说感受,为什么一组得分多,一组得分少呢?

  设计意图:游戏是每个学生都很喜欢的,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游戏中,一个学生要扔准,一个学生要配合扔的角度皆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明白要想成功,不仅要与他人一起完成,更要相互配合,这才叫合作。(板书课题:团结)

  活动(二)、小组合作游戏——如何合作

  1、教师引导,下面的游戏你能合作好吗?

  教师事先准备好剪去瓶口的可乐瓶,瓶口大小只能放进一个球,一个小组8个人,如何又快又好的都放进去呢?

  小组讨论,开始游戏,有的小组经过调整,相互配合,相继放进小球。有的小组仍乱作一团,束手无策

  游戏结束,为什么有的小组快,有的小组慢呢?让第一名的小组说说如何合作的?

  大家来评价一下,这个小组的方法怎么样?(通过评价,学生分析其他小组的合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知道不仅要每个人团结,而且要协作)(板书:协作)

  设计意图

  这个游戏需要小组中每个同学相互配合,依次将乒乓球放入瓶口,才能用最快的时间,并不是每个组的同学都能很好的合作完成,通过比较就更能突显合作的重要。通过一个热烈有趣而又寓意深刻的游戏,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上,而且永不磨灭。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了新课程中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活动(三):强化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合作。

  (1)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那些事情需要合作呢?(学习、游戏、站队、打扫卫生……)

  设计意图:寻找身边的事例,明白合作在自己的身边,每天有许多事情都需要合作完成,一件事情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与人合作,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家的合作,你能找出来吗?并说说原因。(医生做手术、建筑工人盖楼、大型文艺汇演等)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是成功的保障,知道学习、生活中中要与人团结合作。

  活动(四):探究性学习——学会合作、

  教师提出研究性课题:《秋天许多树叶黄了,为什么枫叶变红了呢?》

  8人一小组,讨论如何共同完成?

  分组汇报合作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小组内的同学不仅要分析研究性课题,而且要分析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安排每个人得分工,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学生讨论,哪组的计划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要与他人合作,合作就要合理,明白在合作中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才是最佳、最有效的合作。板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五)、总结

  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小结:看来我们生活处处离不开合作,合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还是合作好。(揭示课题)

  五、 板书设计

  还是合作好

  团结 协作

  发挥每个人得特长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课标》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本课的教学与其它解决问题的课的区别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编排特点:

  1. 注重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材从数据较小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体现了学生从猜测到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同时感受古人巧妙的解题思路。

  3. 拓宽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生

  鸡兔同笼”问题,思维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但是有一些学生在课外书中或在奥数班里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而一部分学生对于解方程的基本功比较差,有一定难度。三班的学生思维不够灵活,学习起来会有难度,四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但很多学生不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组经验和合作能力,教学效果会好于三班。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各种方法解决此问题的优劣。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本着“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的目的,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原则,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的学为主导。这也是我们的科研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研究”所要求的留有空白和师生对话所要求的。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利用课件,从《孙子算经》导入课题。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学生尝试探究

  出示例1,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教师首先要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情况,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习惯,分析可能产生的差异。根据两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6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预设。

  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是宝贵的资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根据学生的思考来研究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的问题导学,以学生为主。

  解答《孙子算经》的原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带有普遍性,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古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第四环节:联系生活,应用练习。目的是让学感受《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环节:总结归纳,畅谈收获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恰当地给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考,如在学生能够自己想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以假设法和列方程为主,凸显两种解题方法。

  通过本次的网络研讨活动,使我对数学广角的教学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1、“数学广角”不等同于“奥数”。

  “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 “奥数”教材中才出现的内容,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抽屉原理问题”等等。但是数学广角不等于奥数,它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些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广角”要面对全体学生。

  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相思维难度要大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在学习“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时,要跟学习其它内容一样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教学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醒、点拨,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初步掌握“数学广角”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奇思妙想》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它是在 学生对于形象思维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的,为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创造性教育,就要求教材学习要灵活、有趣味。南宋的朱熹曾经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有创意地设计、制作一件作品,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节课我就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导学为主线”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联想,乐于创造,我设计了“走近奇妙屋”的一系列活动,从“推开窗”、“打开门”、“添东西”等几个步骤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推开窗”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时教师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推开窗“看一看”,看到“奇妙屋”里各类实物图片,如“便捷式游艇”,“河马杯”等,让学生觉得很惊奇,由此激趣导入新课——《奇思妙想》(板书)。

  “看一看”之后“想一想”,请学生自习研究这些作品的'特征,发现制作成这些作品的材料原来的生活中常用的杯子等制作成的,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激发起学生更好的感悟“奇妙屋”中作品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联系生活、自主感悟,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对创造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打开门”

  同学们通过欣赏,了解了制作的形式,“奇妙屋”为了奖励他们,就让他们进屋做客。这时,多媒体出示“打开门”,让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态进入到“奇妙屋”中。通过这个示范的环节为接下来的重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的“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句话,提醒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让学生找身边可以进行奇思妙想的媒材,这时教师通过“问一问”、“想一想”、“说一说”来渗透制作方法和步骤。

  三、“添东西”

  在和老师一起完成尝试的作品之后,学生也想动手来“造一造”,这时候教师让他们帮助“奇妙屋”一起来添家具、生活用品、装饰品等等,努力的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这个环节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接着要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解决如何制作的更巧妙,所设计的物品,又要有创意,又不失实用性的原则。

  四、“展示柜”

  作业之后也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课件出示到“奇妙屋”中的“展示柜”(黑板上),学生的作品都以展销的形式放在“展示柜”中,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学习评价巧妙的融入游戏之中。教师评价以鼓励学生互相发现为主,只要是有作品的,就都是奇思妙想,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形式来展示自我,分享收获。

  五、“宝贝屋”

  为了延续学生对本课的的情感,在评价过后我设计了“赏一赏”——即生活中实用的奇思妙想的图例,如:多功能桌子,又可以变成床,也可以变成桌子等,让学生发现奇思妙想的生活那么有情趣,从而增添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以及对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以上为本课的教学互动过程。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教师在每个班,上完一节课,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通过各班级同学的表现来做比较,思考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件也要有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美术学习。

【说课稿】相关文章:

政治说课稿财产留给谁说课稿01-18

《画风》说课稿02-22

《春酒》说课稿03-10

《难忘……》说课稿11-27

《恐龙》说课稿11-28

《小池》说课稿12-18

《燕子》说课稿12-12

《鲸》说课稿11-25

《荷花》说课稿12-03

《长城》说课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