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01-16 16:33: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物理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物理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 弹力》。下面是我对本课题的设计思考,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节教材处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 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而第一节力 弹力 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教学关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为 后几节教学做好铺垫。 内容分析 本节首先生活中的推、拉、举、压等生活实例引出力,并用压弹 簧或气球的事例体会弹力,紧接着介绍一个弹力的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 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 还点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从而更好地体会弹性势能。 所有的知识都是用学生看 得到、摸得着的实例呈现,与我们的生活很贴切、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 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 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 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力的定义理解、弹力概念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二、说学生

  本节内容主要是力、形变与弹力、弹簧测力计、弹性势能,知识点较零碎, 学生对力很熟悉,并且都有亲身感受,采用从生活实例中体会力的存在;弹力与 形变、 弹性势能较抽象, 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基础, 需较强的观察和归纳思维能力,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引导的手段;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较简单,采用自 学即可完成。

  三、说教法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 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 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 件是什么。本节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利用弹力的作用效果来了解弹簧 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从而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通过实例引出力的一般性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的作用;分析具体图 片中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 进而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物体形变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及物体形变的大小和外力的 关系,引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自主探究的形式了解弹 簧测力计构造、使用方法;并观察图中的日常现象——发生形变的物体对其他物 体产生一些作用,学生体会弹性势能。

  四、说学法

  1、亲身体验:力的概念的建立。

  2、动手实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约 2 分钟)

  讲故事:张飞与关羽比力气。三国时,刘、关、张三结义后,张对自己排第三不服气,就提出与关羽比谁的力气大,他使出最大力气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 提,尽管憋得满脸黑紫甚至头发都拔掉了一把,结果还不能使自己离地面,而关 羽找了一根绳子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过树杈,双手使劲向下拉,结果他 慢慢离开地面。

  问:张飞为什么失败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章力,帮他分析原因吧!

  新课教学(约 30 分钟)

  (一) 力是什么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四幅图或用多媒体展示。 (也可借助自己准备器材 体验) 完成学习引导第一部分内容。

  问: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引导分析

  力:物体 作用于 物体

  施力物 受力物 (为区分两物体引入施力物、受力物)

  (二) 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课件中的图和演示实验,完成学习引导第二部分内容。

  问:我们如何知道物体是否受力?你能做展示一下里的作用效果吗?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弹性形变的情景,感受弹力的存在,总结弹力的概念。

  (三) 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的关系。

  学生试完成学案中的第 3 个表格。

  请同学上台展示结果。 学生观察、并交流总结出两者间的关系。

  (四)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用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和弹簧测力计。请同学自学回答下列问题:

  (1) 弹簧测力计由( 、 )组成?

  (2) 、力的国际单位是()?

  (3) 、图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

  (4)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试一试

  (a)弹簧测力计指针指针开始偏离了“0”刻度线处,应如何调节?

  (b)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让重物悬挂于哪个位置?手持哪个位置?

  (c)弹簧测力计应如何读数? 做一做:分别测出你用手竖直向下轻拉和重拉弹簧测力计的力的大小,同桌互相读数。

  (五)生活物理社会

  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几幅图,思索这几幅图说明了什么。

  (六)小结

  你获得哪些知识?在使用具有弹性的物体需注意什么?还有什么困惑?

  学以致用(约 10 分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教学中没有把学案充分的运用。

  2、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

  3、习题设计的较好,但运用的不理想。

  4、教师讲的较多,没有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附板书:

  一、力弹力

  1、力:物体--作用于--物体

  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①弹性形变 ② 范性形变

  2、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 形变就越大。

  3、弹簧测力计

  ① 结构:

  ② 原理:在弹性限度 (即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③ 使用方法:校零、量程、共线、读数

  4、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

物理说课稿 篇2

  近几年以来,各省以及全国举办的说课比赛越来越多,通过说课来反映教师口头表达,更加能显示出教师对课本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反映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做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将与大家来探讨一下如何说好一堂物理课。首先,什么是说课%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

  从说课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其不同特色。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对于一堂物理说课来说也是一样的。如何去说好一堂物理课%我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物理第一册(必修)》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子来浅谈一下如何说好一堂物理课。

  一、 说教材

  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我认为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 教材简析

  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说: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点:阐明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各自研究内容的不同,扼要地说明了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牛顿在总结了前人关于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研究而提出的三条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2. 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来说: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

  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来说:牛顿第一定律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从而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质惯性的概念。

  这样的顺序充分体现了以知识本身为出发点,从而培养人的实际能力,最终升华出知识的价值——德育目标。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确切地道出了教学系统中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在教学活动的探索中是否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作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最优化地使学生从现有的水平向更高一级水平发展,有效地对学生探索尝试活动进行诱导和评价。为此,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为中心,而应以学为主体进行设计。既把学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学生主体的根本保证。

  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知识,以演示法、尝试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知识,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形成技能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来看,物理教学,以演示法、实验法、推理法为主;教学起始概念,一般用实验法、探究研讨法。从学法指导来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教师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等。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三、 说教学

  过程它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还是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谈谈教学过程(列表附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物理说课稿 篇4

  初中人教版物理

  我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教版的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 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6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手电筒,我们先通过一条新闻重新认识一下手电筒吧。

  (电子白板展示手电筒,在从资源库中插入新闻视频)师:你对手电筒有了什么样新的认识呢?

  生:能求救。

  师:对了。在危险的情况下我们都要学会自救。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手电筒里小电珠发亮的秘密。

  二、认识电池、灯泡、导线

  (电子白板展示手电筒的剖面图)

  师:你知道手电筒有哪些部件组成的吗?

  生:电池,小灯泡,电线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找到对应的资源拖出放在白板上)师:我们再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电池有哪些特征?(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聚焦在电池上。)生:电池一头突出来了,另一头是平的;两头分别有"+""-"号师:"+"表示电池的正极,"-"号表示电池的负极,这两极都是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电池是提供电能的,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电源。(最好能实现3D的翻转效果)(白板聚关灯功能展示小灯泡)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小灯泡,有什么特点?

  生:上面有个玻璃做的玻璃泡。有两根竖着的金属架,中间有灯丝,当有电通过它的时候,它就会发光、发热了,还有一个金属外壳,底部还一个突出的金属触点。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它有两个金属部位裸露在外面:一个是侧面的金属外壳,一个是底部的金属触点。还有一样很重要的部件:导线。(白板聚关灯功能展示导线)生:它是外层裹着一层橡胶的金属线。

  师:导线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需要用各种材料做成,有铁的,有铜的,有铝的等等。导线的作用就是让电通过。

  三、连接简单电路

  师:同学们能不能点亮这个小灯泡呢?可以移动小灯泡和电池的位置,用笔划线代替导线,有哪位同学想来挑战一下?

  生:(移动灯泡和电池,画连接方式。)

  师:这位同学画的'连接方式到底能不能点亮小灯泡呢,还要请他来试一试。

  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连接好电路。)

  师:(在帮助学生连接电路时还要进行指导)在把导线和电池接触的时候,老师可以透露给你们一个小窍门,把导线弯成很小的一个小圈圈,再按在电池的一头上,友情提醒,一定要按紧罗。

  生:(仔细听老师的提醒,观察小灯泡的亮灭)师:这种连接方式不能点亮(或能点亮小灯泡),我给它个哭(或笑)脸。(用电子白板把这种连接方式连同评价一起移动到白板一角)师:还有同学想上来试试的吗?

  生:(再画一种连接方式)

  师:再请你来试一试,你的这种方法能不能点亮它。

  生:(在老师帮助下独立完成实验)

  师:到底还有那些连接方式呢?它们能不能点亮小灯泡呢?下面就是大家的实验时间了。在做实验前,老师要特别强调几点实验要求。

  (白板展示实验要求:

  1.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工明确,合作连接。

  2. 先在记录纸"方法一"的方格中画出连接方式,再按这种方法合作连接。如果小灯泡被点亮了,就在"方法一"上贴一个笑脸;否则贴一个哭脸。

  3. 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完成"方法二""方法三"等。有几种方法就完成几种。

  4. 在用导线连接小灯泡或者电池时,一定要接触金属部位,并且按紧。

  5. 爱护实验器材;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器材。

  6. 限时6分钟。)

  (白板插入计时器,播放音乐)(认真巡视,找合作得最好的组,还要找有点亮也有点不亮组的代表性地连接方式)师:在刚才实验过程中,有个组井然有序,各司其职,他们得到了老师5分的奖励。现在请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找刚才巡视认定的组,打开白板上的展台功能。)生:(小组成员把记录纸在镜头前展示出来)我们小组尝试了四种方法,有两种方法是亮的,有两种方法是不亮的。

  师:(学生在讲和验证连接的时候,老师用白板展台的拍照功能拍下有代表性的连接方式并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师:非常棒,表达流畅,并且通过实验有了自己的发现。你们的优秀为你们组赢得了5分。

  还有哪个组也想来show一下的?

  (重复上述过程)

  四、认识电流,了解电路

  师:有的组发现了小灯泡点亮的秘密,有的小组还没有发现。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白板展示亮和不亮的连接方式,不亮的排成右边一竖排,亮的排成左边一竖排,用白板的幕布功能把不亮的一竖排挡起来)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几种连接方式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小灯泡的两个金属部位都用上了,电池的两个金属部位也用上了。

  师:眼光非常独到!这就告诉我们想要让小灯泡亮起来,必须把小灯泡的两个金属部位和电池的两个金属部位分别连接起来,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用导线把他们连接起来。

  师:为什么要这样连接小灯泡才能亮呢?这就要揭示小灯泡内部的秘密了。

  (白板插入"点亮小灯泡"的flash动画)

  师:两根竖着的金属架一根连着裸露在外面的金属外壳上,另一根连着最下面的金属触点。正确连接以后,电池里的电就会从正极顺着导线流动了,我们把它叫做电流。当电流通过灯丝以后,又顺着导线回到了电池的负极,这样电流就会源源不断地把电能提供给小灯泡了,小灯泡就会亮了。电流经过的线路,我们就把它叫做电路,(在白板上用)只有电路畅通,并通过灯丝的时候,小灯泡才会亮。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不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修一修?用笔划线代替导线。(白板的幕布从右边缩小到中间)生:(举手,尝试修改电路,并验证修改以后确实能点亮小灯泡)师:我们终于揭开了手电筒里小电珠发光的秘密了。(白板资源库中点"完整电路"flash动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手电筒里的电路和电流的流动。

  五、拓展

  师:手电筒里和点亮这个小灯泡的电路中,我们用到的电源是这种电池,它叫干电池。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电池?有同学见过吗?

  生:纽扣电池、铅蓄电池……(教师用白板点击资源各种电池)师:每种电池都要用在合适的地方,可不能乱用,否则会出现安全问题。这个电路中的小灯泡叫做用电器,还有许多其他的用电器也和小灯泡一样连入电路进行工作的。比如小电机、小风扇。

  (教师用白板点击资源小电机、小风扇)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生:手按住不方便……

  师:老师介绍两个新朋友给你们认识,解放大家的双手。它叫电池盒,它叫小灯座,有了它们我们的连接就方便多了(白板展示电池盒,小灯座),(下节课)用它们再来连接一下刚才的电路,好吗?

  生:……

  师:先好好认识一下这两个朋友,要怎么用他们?

  生:……

  师:现在就请大家在两个新朋友的帮助下重新点亮小灯泡吧。

  生:(实验)

  师: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电路知识设计一个电路玩具呢?课后去试一试吧。要注意,不要用家里插座里的电作为电源,注意用电安全。

物理说课稿 篇7

  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同学们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同学们。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同学们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 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同学们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同学们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同学们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同学们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同学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同学们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的学法指导,引导同学们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同学们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同学们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 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先进行速度的教学后进行加速度的教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作为加速度的基础,再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移的概念后,教师举例(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请同学们举例:如 蜗牛爬行,飞机起飞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平均速度: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具体讨论两种简单的运动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较时间,运动的时间相同比较位移。在讨论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比值大,运动快;反之则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或 ),这样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2—22和表2—3,让同学们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哪一段位移的平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让同学们讨论与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在给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运用,了解实验室怎样测瞬时速度,并总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3)加速度:通过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来引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题,帮助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负之分,并理解正、负号的意义;进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通过交流,教师总结: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同学们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同学们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同学们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

  了解核能的优点,还要知道它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图画,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核聚变、核裂变

  教学难点:核聚变、核裂变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链式反应模型、各种挂图。

  教学过程:

  1。原子、原子核

  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有些物质的分子就是一个原子。原子十分小,它的直径不到一个纳米。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挤在处于原子中心的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几颗豆粒挤在大广场中央一小块弹丸之地一样。

  2。核能

  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3。裂变

  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图3)。发生裂变时有核能释放出来,这时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转化为物体的内能。裂变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 kg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这好比用火柴点燃木材,木材才能燃烧,放出能量一样。假如外界的中子停止轰击,裂变也就停止。然而实验表明,铀核裂变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轰击其他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将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图3)。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图4)。如果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够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

  4。聚变

  科学家们发现,较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例如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结合时,就释放出核能氢弹就是利用轻核聚变制成的。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为巨大的核武器。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释放的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地球上的生物每天都享用着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如何实现聚变,如何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着。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实现聚变的氚核。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贡献。

  三、小 结: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核能,了解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核能

  一、原子、原子核

  二、核能

  三、裂变与聚变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中学物理说课稿01-04

初二物理说课稿01-17

初中物理压强说课稿09-21

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八篇11-26

【必备】物理说课稿3篇11-13

高二物理《反冲运动》说课稿01-18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09-27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02-12

《内能》九年级物理说课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