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物理高一教案

物理高一教案

时间:2023-02-22 08:35:52 教案 我要投稿

物理高一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高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高一教案

物理高一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创新设计>曲线运动课后练习

物理高一教案2

  1.教学目标

  1.理解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P=w/t ,能够用公式P= w/t解答有关的问题;

  3.知道公式P=Fv的物理意义,能够用公式P=Fv解答有关的问题;

  4.理解汽车的两种启动过程,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功率这节的补充内容,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其中涉及到高一阶段除曲线运动外的几乎所有内容,如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及功率公式,是与高考接轨的一个考点。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机车启动两种方式中的各段的运动性质及两个核心公式;

  难点:对两种启动方式的'vt图像的分析;学会将牛顿第二定律及功率方程融入机车启动问题中。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前情回顾

  1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 P=W/T通常用来求平均功率

  3 P=FV通常用来求瞬时功率

  活动2活动机车上坡处理办法

  教师: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陡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行驶到达坡顶。

  (2)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行驶到达坡顶。

  (3)……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P=Fv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

  (2)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小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

  (1)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为什么?

  (2)汽车上坡时,要保持速度不变,应如何做?

  活动3活动观看汽车爬坡视频

  通过观看两段视频,进一步理解汽车爬坡问题

  活动4讲授探讨汽车恒定功率启动过程

  活动5活动画出恒定功率启动的vt图像

  让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展示,老师分析

  活动6活动画出恒定功率启动的vt图像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展示,老师分析

  活动7讲授例题讲解

  例1: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的质量为5t,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阻力是车重的0.1倍,g=10m/s2。汽车保持额定功率不变从静止启动后:

  ①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大?

  ②当汽车的速度为5m/s时加速度多大?

  活动8练习跟踪训练

  质量为m=4×103 kg的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阻力是车重的0.1倍.让车保持额定功率为80 kW,从静止开始行驶,求(g取10 m/s2):

  (1)汽车达到的最大速度vmax;

  (2)汽车车速v1=2 m/s时的加速度.

  活动9讲授汽车恒定加速度启动过程分析

  活动10活动画出恒定加速度启动的vt图像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展示,老师分析

  活动11讲授例题讲解

  例2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的质量为5t,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阻力是车重的0.1倍,g=10m/s2。

  ①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大?

  ②若汽车从静止开始,保持以0.5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

  活动12练习跟踪训练

  质量为m=4.0×103 kg的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P=40 kW,汽车从静止开始以a=0.5 m/s2的加速度行驶,所受阻力F阻=2.0×103 N,则汽车匀加速行驶的最长时间为多少?汽车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活动13讲授小结

  1.功率的求解公式有:

  P=W/t P = F·vcosα

  2.机车启动的两种方式:

  ⑴以额定功率P启动

  ⑵以恒定加速度a启动

物理高一教案3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物理高一教案4

  学习目标:

  1。 知道位移的概 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 有向线段来表示。

  2。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 质点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

  1。对质点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主要内容:

  一、质点: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视为质点,要具体的研究情况具体分析 。

  二、路程和位移

  2。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

  有方向,是标量。

  3。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 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4。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5。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大小才等于路程。

  【例一】下列几种运动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

  A。研究从广州飞往北京时间时的飞机

  B。绕地轴做自转的地球

  C。绕太阳公转的地球

  D。研究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速度时的汽车

  【例二】中学的垒球场的内场是一个边长为16。77m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分别设本垒和一、二、三垒。一位球员击球后,由本垒经一垒、一垒二垒跑到三垒。他运动的路程是多大?位移是多大?位移的方向如何?

  课堂训练: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的大小也一 定相同。

  B。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

  C。一个物体在某一运动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过的路程。

  D。若物体做单一 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2。如图甲,一根细长的弹簧系着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桌面 上。手握小球把弹簧拉长,放手后小球便左右来回运动,B为小球向右到达的最远位置。小球向右经过中间位置O时开始计时,其经过各点的时刻如图乙所示。若测得OA=OC=7cm,AB=3cm,则自0时刻开始:

  a。0。2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 小是____,方向向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_。

  b。0。6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_,方向向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c。0。8s 内小球发生的位移是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d。1。0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方向向__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3。关于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的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B。路程就是质点运动时实际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C。任何质点只要做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就和路程相等。

  D。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因而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等。

  4。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就是路程。 B。位移的大小永远不等于路程。

  C。若物体作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D。位移是矢量,有大小而无方向,路程是标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

  B。路程是标量,也是位移的大小。

  C。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其位移的大小。

  D。位移的数值一定不会比路程大。

  6。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总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线运动,路程描述的是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径。

  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7。以下运动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 )

  A。研究地球公转时的地球 B。研究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速度时的自行车

  C。研究地 球自转时的地球 D。研究列车通过某座大桥所用时间时的列车

  三、矢量和标量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阅读材料: 我国古代关于运动的知识

  我国在先秦的时候,对于运动就有 热烈的争论,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题目。《庄子》书上记载着,公孙龙曾提出一个奇怪的说法,叫做飞 鸟之影未尝动也。按常识说,鸟在空中飞,投到地上的影当然跟着鸟的移动而移动。但公孙龙却说鸟影并没有动。无独有偶,当时还有人提出镞矢之疾;有不行不止之时,一支飞速而过的箭,哪能不行不止呢?既说不行,又怎能不止呢?乍看起来,这些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也可以给它们戴一顶诡辩的帽子。

  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这个说法不但不是诡辩,而且还包含着辩证法的正确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 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因为运动体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某一时刻在A点,在随之而来的另一时刻,就在相邻的B点,因此,也就有一个时刻,它既在A点又不在A点,既在B点又不在B点。在这时刻,物体岂不是不行不止吗?再者,在一定的时间t内,物体前进一段距离s,当这时间变小,s随之变小;当t趋近于零时,s也趋近于零。也就是说,在某一瞬间,即某一时刻,运动体可以看作是静止的,所以飞鸟之影确实有未 尝动的时候,对于运动的这种观察和分析实在是十分深刻的。这同他们能够区分时间与时刻的观念很有关系。《墨经》对于鸟影问题又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说那原因在于改为。认为鸟在A点时,影在A点,当鸟到了相邻的B点,影也到了相邻的B点。此时A上的影已经消失,而在B处另成了一个影,并非A上的影移 动到B上来,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机械运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进行,运动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历的空间长度,就是速率。《墨经下》第65条之所述就包含着这方面的思想。《经说》云:行,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这里的文字是明明白白的,修指空间距离的长短。那意思是,物体运动在空间里必由近及远。其所经过的空间长度一定随时间而定。这里已有了路程随时间正变的朴素思想,也隐隐地包含着速率的观念了。

  东汉时期的著作《尚书纬考灵曜》中记载地球运动时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即窗户)而坐,舟行不觉也。

  这是对机械运动相对性的十分生动和浅显的比喻。哥白尼①在叙述地球运动时 也不谋而合地运用了十分类似的比喻*。

物理高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

  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物理高一教案6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物理高一教案7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1∶2

  B、1∶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物理高一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90时,cos为正值, 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90时,cos=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180时,cos为负值, 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物理高一教案9

  【学习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成就,能测量天体的质量及预测未知天体等

  2.熟练掌握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3.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激发学科学习激情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测天体的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2.难点:物体的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授法、练习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后,尤其是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量后,立即凸显出定律的实用价值,能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天体的质量,科学性的去预测未知的天体!这不仅进一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有力地树立起人们对年轻的物理学的尊敬。

  二、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交流讨论。

  1.说一说物体的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区别和联系

  2.写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3.简述“笔尖下发现的行星”的天文学史事,该史事说明了什么?

  三、师生互动参与上述问题的学习与讨论

  1.学生互动学习交流发言。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总结(结合课件展示)。

  (1)万有引力和物体的重力

  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随地球的`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力分析如图(1)

  1)在两极点:

  2)除两极点外: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向心力,

  另外一个分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由于提供

  向心力的力很小(即使在赤道上),物体的重力

  的数值和万有引力相差很小。

  3)在赤道处:

  显然,地球表面附近随纬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值略微增大。若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约为物体在该处受到的重力,不予考虑二者的差别。

  物体在距离地心距离为r(r>R)处的加速度为ar:

  则:

  若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物体在距离地心距离为r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r:

  则:

  (2)“科学真是迷人”巧测地球的质量

  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则:

  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半径R在卡文迪许之前就已知道,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G,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M。这在当时看来就是一个科学奇迹。难怪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地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

  (3)计算天体的质量

  1)计算太阳的质量

  核心思路方法:万有引力提供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对行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可得:

  2)计算其他中心天体的质量:

  核心思路方法:万有引力提供小星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对小星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可得:

  思考与讨论:如何进一步测中心天体的密度?

  中心天体的体积:,中心天体的密度:

  联立以上各式得: 。

  若,则: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结论。

  (4)发现未知天体:

  1)笔尖下发现海王星

  1781年人们发现矛盾亚当斯和勒维耶计算并预言伽勒发现证实

  2)哈雷彗星的“按时回归”

  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3)海王星的发现和哈雷彗星的“按时回归”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同时也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也成为科学史上的美谈。科学定律的可预测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随堂练习:

  例1: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它对一切具有中心天体的引力系统(如地月系统)都成立。经测定月地距离为3.84×108m,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36×106S,试计算地球的质量M地。(G=6.67×10-11Nm2/kg2,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例2:20xx年10月22日,欧洲航天局由卫星观测发现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型黑洞,命名为MCG6-30-15,由于黑洞的强大引力,周围物质大量掉入黑洞,假定银河系中心仅此一个黑洞,已知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匀速运转,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估算该黑洞的质量()

  A.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速度

  B.太阳的质量和运行速度

  C.太阳的质量和到MCG6-30-15的距离

  D.太阳运行速度和到MCG6-30-15的距离

  例3:地球可视为球体,其自转周期为T,在赤道上用弹簧秤测得某物体的重量是在两极处测得同一物体重量的0.9倍,已知引力常量为G,试求地球的平均密度。

  例4:某星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9倍,半径是地球半径的一半,若从地球上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m,则在该星球上以同样的初速度,同样的高度平抛物体,其射程是

  五、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结

  本节课首先认识了万有引力和重力间的差异,后学习了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天体质量的两种基本方法:1)和2),最后见识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探索宇宙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六、课后作业:

  教材P432、3、4

  【板书设计】

  §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万有引力和物体的重力

  1)在两极点:

  2)在赤道处:,

  二、“科学真是迷人”巧测地球的质量

  ,则:

  三、计算天体的质量

  1)计算太阳的质量可得:

  2)计算其他中心天体的质量:

  可得:

  四、发现未知天体:1)笔尖下发现海王星

  2)哈雷彗星的“按时回归”

  五、随堂练习:略

  六、课后作业:教材P432、3、4

物理高一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答案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理想实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要点提炼]

  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

  (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意义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用“可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

  (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物体做直线运动)

  (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三、惯性与质量

  [问题设计]

  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止时,又有什么感觉?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止时,人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

  [要点提炼]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的表现

  (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延伸思考]

  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

  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断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相同情况下比较,比如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

物理高一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较短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介绍了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明确了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教法建议

  如何确定一个物理量的单位和如何使用单位的问题已经渗透在平日的教学当中了,这里可以采用自学的方法学习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某一物理基本单位的由来

  组织:个人

  形式:查阅资料,撰写文章.

物理高一教案12

  教学目的:

  1.会认识图象;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画简单的图象;会利用图象求位移和速度。

  2.了解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索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教具:

  气垫导轨(包括气源和滑块),J0201-1型数字计时器三台,光电门四个,放大器(自制)一个,米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复习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s/t和位移公式s=vt 指出:物体的运动规律除了用公式来表示外,还可以用图象来表示。怎样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请看下面的例子。

  [实验] 研究一滑块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情况。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分别用三台数字计时器同时测量滑块三段位移(OA段、OB段、OC段)所用的时间。将取得的实验数据在图上标出(图1中所标的数据是某一次实验取得的一组数据)。

  [提出问题] 实验测出滑块位移20cm、40cm和60cm所用的时间,但滑块在任意时间内(如:1s内、2s内)的位移是多少?还不知道。滑块通过任一位移(如位移50cm)所用的时间是多少?还不知道。也就是说滑块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还不知道,我们现在用图象法来研究它们的关系。如何研究?

  [讲述] 选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用横轴表示时间t,用纵轴表示位移s,选取单位和合适的标度,根据实验测出的数据在坐标平面上画出相应的点,然后用平滑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这条线就表示滑块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这种图象叫做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板书] 一、位移时间图象。

  [讲述]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测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滑块的位移时间图象。

  (画图前先将作图步骤写在幻灯片上投影并讲述,让学生明确)作图步骤:1.列表记录实验数据;2.选取直角坐标系;3.标明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4.选择合适的标度;5.描点;6.用平滑线将各点连接起来。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辅导]

  [提问] 作出滑块的位移时间图象形状是什么样子?(学生根据自己作出的图象回答: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讲评、纠正学生作图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 作出的图象可看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各点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即可认为滑块的位移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且这条直线通过坐标原点。

  [讨论]根据作出图象的形状判断滑块做什么运动?

  [归纳小结] 过原点的直线表示正比函数,即滑块的位移跟时间成正比。从而可知:滑块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从图象求] (1)滑块在任意时间内的位移(滑块1s内、2s内的位移;1s末到2s末这段△t时间内的位移△s);(2)滑块任一位移所用的时间(如位移50厘m的时间)。

  [小结并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从图象可求:(1)位移;(2)时间;

  [设问] 能不能从位移图象上求运动速度?怎样求?(学生思考)

  [讲述] 图2中△s就是滑块在△t时间内的位移,所以△s/△t=v。从图中可看出比值△s/△t越大,直线与水平夹角也越大,直线越陡。因此△s/△t也叫做直线的斜率,用k表示。

  (指导学生看书甲种本第60页第4行)

  [板书] (3)速度v=△s/△t=k。

  [练习] 求滑块的运动速度:

  v =△s/△t=23cm/1s=23cm/s

  =0.23m/s

  [巩固练习]

  1.在位移图象(图2)中画出另一条直线Ⅱ(速度 0.1m/s)。提问:(1)这条图线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2)它的运动速度比滑块大还是小?(3)求出它的运动速度。

  2..图3是一个做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图象,线段OA、AB各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哪段的速度大?两段的速度分别为多少?

  [讲述] 在位移图象中将纵轴s改为v,即纵轴改为表示速度,那么这种图象变为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我们叫做速度时间图象,简称速度图象。

  [板书] 二、速度时间图象

  [讨论]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前后桌子四个同学为一组,讨论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并板书]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随时间改变。各时刻速度大小都一样,因此它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作图] 画出图2中滑块和另一物体的速度图象(如图4)。

  [分析] 1.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直线在纵轴上截距越大,表示运动速度越大。

  2.从图象中可求物体任意时间内的位移,例如求图2中物块在2s内的位移。据s=vt,对照图4分析指出这个位移大小可用图象中纵轴表示速度的线段和横轴表示时间的线段所构成的面积来表示,即 0.1m/s2s=0.2m。但位移和面积是两个含义不同的量,我们不过是借用面积来表示位移的大小。另外这个面积的单位是m/ss=m,而不是m2,所以这个面积要加双引号。

  [板书] 2.从图象可求:(1)速度;(2)位移(位移的数值等于面积的数值)。

  [巩固练习] 3.画出图3中物体运动的

  速度时间图象。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检查辅导然后讲评]。

  [归纳总结]

  1.对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进行比较总结,加深学生对图象意义的理解。

  2.物体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公式来描述,也可以用图象来描述,用图象描述直观、形象。它是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为今后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一、教改指导思想

  1.雷树人先生在全国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会议上谈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时指出:要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关科学方法的训练,应该说是与物理知识的掌握是同等重要的。(《物理教学》 87年第 4期第 3页)。这是中学物理教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材中潜在的各种教育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结构,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改变单纯为传授知识而进行教学的局面。将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在教学中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在各个教学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恰当选择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掌握知识。改变传统教学论中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原则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原则。

  二、本节教学特点

  本节教学是在前面所谈的教改指导思想指导下设计的,它有下面几个特点。

  1.在物理知识教学中,贯穿着思想、方法教育。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图象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索自然规律的一条重要的基本途径。这种方法在今后学习中还要多次用到。如第三章研究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逐步学会这种研究方法。因此讲授匀速运动位移图象时,我们不是从匀速运动位移公式s=vt直接画出位移时间图象,而是设计一个实验:研究滑块在水平气垫导轨上运动情况,用数字计时器测出滑块三段位移所用的时间,指导学生根据取得的实验数据,选取平面直角坐标,描点,画出滑块的位移时间图象。再启发学生从作出的图象分析得出滑块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导学生从图象求滑块任一时间内的位移。这一教学程序的安排使学生在学习位移图象的过程中,也初步学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寻找物理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这一教学程序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这个认识运动过程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在学习物理知识中自然地接受科学方法和辩证观点的教育。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有利突破难点。理解图象物理意义是一个难点,模糊认识表现在以为质点作匀速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而位移图象也是一条直线,就误认为位移图象代表了质点实际运动轨迹。安排从实验测出数据、描点、画出位移图象。学生能直观看到滑块的运动轨迹,又是通过自己描点,画出位移图象,对图象的本质有所认识。就不会将物体的运动轨迹和位移图象混在一起。因此,这样安排有利于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采用实验、作图、启发、讨论、练习、讲评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确保双基,又培养能力。

  (1)设计研究滑块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情况的实验。用数字计时器测时间,学生能准确、直观读出实验数据。能形象看到被研究物体的运动轨迹。实验测出的数据又为讲授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提供直观的例子。也体现用实验探索自然规律这种科学方法。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2)根据实验测出的数据,指导学生作图安排三个层次:A、作图前通过幻灯投影、讲解、让学生明确作图步骤;B、学生按步骤在方格纸上作图,自己实践、练习;C、根据学生在作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指正。通过这样强化作图训练,使学生学会作图,加深对图象意义的理解。既扎实双基,又提高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

  (3)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在学生作出滑块的位移图象形状是一条通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后,紧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作出图象的形状、联系物理知识分析、讨论。从而得出滑块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整个过程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在讲完速度图象定义后,组织学生讨论(前后桌子四个同学为一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形状是什么样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位移图象的基础上,通过辨识和争论,明确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讨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再归纳小结。学生对图象意义就有较深刻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4) 在讲授位移图象及应用后及时安排学生做练习。讲授速度图象后也安排一道练习题。学生刚学习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及时得到应用。有利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同时通过学生的练习、回答。及时反馈信息,揭示学习中出现的误差,及时帮助、矫正。能确保双基,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高一教案1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

  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下来,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

  =

  一6

  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时间t=10

  s。

  10s后的速度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根据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

  (—6m/s2)×2s

  =

  43

  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

  根据V=

  V0

  +

  a

  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课堂小结

  六、利用V-t图

  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

  9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高一20xx年物理课教案设计4

  自由落体运动

  名师导航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g

  p=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Δt=0.2

  s内通过高度为Δ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物理高一教案14

  14.1 欧姆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掌握电流强度的定义、公式,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了解直流电和恒定电流

  2.熟练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I=U/R,明确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

  3.知道电阻的定义及定义式R=U/I;

  4.使学生正确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欧姆定律的理解

  2.难点: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3.疑点:由电阻定义式R=U/I,少数学生会产生电阻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想法。

  4.解决方法:对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有

  (1)有条件的学校采取通过学校分组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定律的理解。

  (2)关于电阻伏安特性结合数学知识,并尽可能举实例加强对知识的深化。

  (3)关于疑点的.出现,这是正常的,教师应借此机会,巧妙为下节课电阻定律作铺垫。

  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启发式教学

  四、教 具:小灯泡、干电池电线若干。伏特表(演示) 安培表(演示) 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

  待测电阻(约10Ω~30Ω两只) 晶体二极管 导线若干 电键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电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由于电流与我们生活很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它,这节课我们将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电流作进一步了解。

  (二)进行新课

  1、电流

  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路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也如对其他科技知识的认识与研究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18世纪末,意大利著名医生伽伐尼受偶然发现的启迪,经进一步研究后,已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与青蛙腿相接触而引起肌肉痉挛,于是伽伐尼电池诞生了。但他对此并不理解,认为这是青蛙体内产生了动物电。

  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后来,他利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

  (1)电流

  ①什么是电流?

  大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②电流形成的条件

  导体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可以定向移动。导体包括金属、电解液等;自由电荷有电子、离子等。

  但是只有导体还是不行,因为通常情况下,导体中自由电荷没有做定向移动。还必须有一股力量促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这如同水流的形成一样,有自由流动的水是形成水流的内因,还必须有促使水流动的动力即水流形成的外因水压差。而对于电流,自由电荷是它产生的内因,那么它的外因是什么呢?

  [演示1]按图连接

  投影电路图

  小灯泡发光

  有电流流过小灯泡

  导体两端存在电势差外因

  当导体与电源连接时,它的两端有了电压,导体中就有了电场,这样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③持续电流的条件导体两端有持续电压。

  我们都知道要使灯泡一直亮着,即有持续电流通过,在灯泡两端须保持有持续电压。

  导体中的电流有强有弱,在物理学中我们用电流强度来描述电荷定向移动快慢,进而描述电流强弱。

  (2)电流强度(I)

  ①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I表示

  ②表达式:

  ③单位:安培(A)

  ④电流强度是标量

物理高一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处理这类问题的。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最高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