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时间:2023-05-31 18:56:10 教案 我要投稿

陋室铭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陋室铭教案合集15篇

陋室铭教案1

  【学习目标】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背诵文章。

  2、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疏通文意。

  3、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词汇,把握文章的主旨,欣赏骈句的句式特点。

  【学习难点】

  2、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活动一】读写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xxxxx惟吾德馨xx苔痕xxx

  谈笑有鸿儒xxx案牍之劳形xxx诸葛庐xx

  2、参照注释,解释字词。

  有仙则名xxx有龙则灵xxx斯是陋室xxx惟吾德馨xxx往来无白丁xxx无丝竹之乱耳xxxxxx无案牍之劳形xxxxxx何陋之有xxx

  谈笑有鸿儒xxxx

  3、重点句式何陋之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活动二】预习材料交流。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xx,有xx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xx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中文体。这种文体xx、xxx、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

  4、预习心得交流

  二、合作学习

  【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

  步骤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断句、语气。

  步骤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出问题。全班齐读。

  步骤3、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式的特点。这种句式叫骈句。

  【活动二】整体感知

  步骤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探究,翻译文章。

  注意重点句式、词汇。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句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

  步骤2、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陋室的哪几方面?

  【活动三】精读突破

  步骤1、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山和水?

  步骤2、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骤3、作者为什么在结尾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骤4、文章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骤5、作者借陋室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怀?这种写法叫作?

  xxxxxxxxxxxxxxxxxxxxx

  【课堂小结】我学习,我总结。

  重点文言词汇、文章的写法、骈句。

  【巩固提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xxxx,xxxx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xxxx,xxxxxx。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xxxxxx,xxxxx。

  文章的主旨句是:xxxxx,xxxxxxx。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1)学,不营(2)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3),意怡如(4)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5)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6)

  注释:(1)耽:非常爱好。(2)谋求(3)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4)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5)哂笑:讥笑(6)通儒;指贯穿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其妻患之xxxx2、常丐食诵诗xxxxx

  翻译句子: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xxxxxxxxxx

  2、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陋室铭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作者,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

  3、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

  4、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灭,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5、学习生字词:

  苔痕(tái)案牍(dú)鸿儒(rú)唯吾德馨(xīn)

  三、古代汉语常识:

  1、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义为样子。)

  (2)、唯吾德馨。(馨:美好,今义为芳香。)

  (3)、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4)、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常指鸿雁,书信。)

  2、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名”,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带有灵异。)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乱”,“使……劳累”。)

  3、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经过一番环境描写、交友的叙述、志趣的抒发,直至篇末以诸葛、杨雄自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文中的比兴手法,将室陋而不以为陋,反以为“馨”的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文中一系列的对偶短句、否定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怀,特别是最后的用类比引出诸葛亮、扬子云,用所居之室同这些名人居住的“草庐”、“玄亭”媲美,不仅肯定此室不陋,还隐隐与名人自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读来铿锵有力。“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指名朗读课文。

  2、理清条理,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开头到“唯吾德馨”。点明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笔,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紧扣“唯吾德馨”从环境清静、优雅,室中人博学多识,生活情趣高雅脱俗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具体表现陋室主人的高洁伟岸的情操,儒雅的宾客,高雅情景的室中乐事。

  第三层:运用类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与开头“唯吾德馨”,遥相呼应,强调陋室不陋。

  三、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四、细读课文,品析诗句。

陋室铭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 :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阶绿( ) (6)草色入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8)往来无白丁( )

  (9)可以调素琴(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惟吾德馨( )( )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 、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陋室铭教案4

  一;导入新课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晚年升为太子宾客,所以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友谊很深,与白居易也非常友好。他的诗文都很出色,《秋词》《陋室铭》都是传世佳作,他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深寓哲理,脍炙人口,为世代所传诵。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

  三;背景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

  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五;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是押韵的。先找出文章的韵脚

  答: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明确基本押ing韵,2;开头的山、水、仙、龙各比喻什么?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答;,山、水喻陋室,仙、龙喻“德馨”,运用比喻和类比引出陋室。 3;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答;陋室不陋

  4;“陋室”为什么“不陋”?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惟吾德馨”一句点明主旨,统领全篇。“德馨”是本文文眼。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陋室的?

  答;(1)居室环境。(2)交往人物。(3)日常生活

  6;文章如何描写陋室环境呢?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

  7;这个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幽雅恬静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上”和“入”的妙用,讨论谈看法。答;上,长—爬上;入,映入眼帘;拟人,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让人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9;.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

  答;“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10;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那里可以看出?

  答;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11;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答;鸿儒

  12;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

  答;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明写朋友实是显现自己“德馨”。与高雅之人交往的必是高雅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这是写与室主人交往的'人物,博学的人,高雅的人,很有品位,谈笑风生,以交往高雅,来突出自己“德馨”。

  13;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

  答;调素琴、阅金经。

  14;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答;高雅。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高雅情趣。 小结;总之,作者从(1)从自然环境的幽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从交往人物的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陋室不陋,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德馨”。

  15;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答;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希望自己能成为诸葛亮、扬子云那样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6;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接陋室表达一种不募容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8;这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答;“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六;总结;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这也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陋室铭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师:陋室陋吗?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1)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陋室铭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3)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学生互相背诵师生竞赛学生齐背

  六、总结(略)

  七、赠言和练习

陋室铭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3、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4、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目标2、3、4。

  教 具:网络教室。

  课 时:1

  教 法:小组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一、以《酬乐天扬州席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

  2. 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3.

  四、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1、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2、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5、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完成课堂反馈

陋室铭教案7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4、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

陋室铭教案9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 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22《陋室铭》答案(四)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巩固练习1、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D

  4、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5、诸葛亮;杨雄

  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2、D 3、略 4、A 5、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6、A

陋室铭教案10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

陋室铭教案1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铭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刘禹锡借此文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释详尽,那么对于学生朗读和对内容理解方面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其重要。同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在感受和理解作者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另外这篇铭文之所能历来被人称颂,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品读体会文章之美并读出美感,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学习要点。

一、情景引入

  背景故事导入并介绍作者。

  [设计说明]:背景故事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铭”?“铭”这一文体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等。特点:篇幅短小,句式较短,两句相对,押韵有韵律,多用对偶等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三、重点读析

  1。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用“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一句话。

  明确:用优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说出“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所描绘出的画面。

  [设计说明]:能够在正确翻译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美化和陋室生活场景的想象,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关键词。

  2。设置情景:在知县老爷和刘禹锡的对话中感受陋室不陋。

  明确:在品读中感受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同时让学生了解陋室“陋”与“不陋”的关键取决于谁住在里面,点明“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中心句。

  [设计说明]:在具体的场景中,通过知县和刘禹锡对话感受陋室的“陋”与“不陋”。

  四、拓展迁移

  介绍刘禹锡的经历,结合之前所学的刘禹锡的作品,分析刘禹锡的理想是不是就这样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

  明确:刘禹锡是一位有着安贫乐道的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也是一位志存高远之人。

  [设计说明]:通过纵向贯穿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了解人物形象。

陋室铭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目标分析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习方法:

  1、圈点批注学习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三)品味赏析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品析语言:(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复诵读,挑选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迁移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这个环节的实施,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效果分析: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13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理清起承转合的写作层次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高尚人格和儒家士大夫的自尊自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起

  层次1、 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承

  层次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方面1

  环境幽雅:(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方面2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转

  层次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3)补充:道家隐逸与儒家隐逸的不同

  穷固独善其身,不忘兼济天下的自强乐观,儒家的使命意识

  合

  层次4、八面生风,虎虎有生气的结尾

  《论语》: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 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 “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3) 儒家的道德力量的源泉——《论语》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1、拓展阅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篇文章朗读时候有怎样的感受?

  2、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复习要点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著名 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斯:这 。

  3、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使……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7、调素琴: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浅薄的人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来到室内)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庸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理解性默写: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从正面写实,表现室主人从容淡静,两个“无”字从反面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文言文复习

  一、作者及相关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再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交友及室主人所做之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后又以诸荀、扬雄自比,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上。/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弹奏。/阅金经:这里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形体,身体。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由于)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用课文原名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5、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①句的批法,任选一个角度为②句作批注。

  ①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天之骄子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句式,突出主旨。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

  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7、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示例: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示例: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换负。

  10、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示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诗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提示: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

陋室铭教案14

  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A层: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B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C层: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诵读要求

  A层: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B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层: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想:

  1、学习文质兼美的古文,不宜琐碎地串讲字词,以破坏其美感。可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利用实物投影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深入学习。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通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

  3、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大家翻开书P176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

  1、问题设计:⑴、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陋室。)

  ⑵、“铭”是什么?(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2、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3、全班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并过渡: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

  4、[电脑屏幕:教学目标]

  (三)整体把握课文,检查A层目标的达成情况

  1、问题设计: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陋室。)

  ⑵、什么是陋室呢?(室名,简陋的房子。)

  ⑶、是谁给它起的名字?(刘禹锡。)

  ⑷、他是何许人也?(唐朝的诗人哲学家。)

  ⑸、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让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3、过渡语: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先生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4、[板书:陋室的很,你看。]

  5、过渡语:陋室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经过这些同学的一番描绘,大家头脑里的画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觉得介绍陋室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该多好啊。幸好我们的同学已经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陋室画下来了,让我们来欣赏欣赏。

  (四)深入品味课文,达到B层目标

  1、[投影:五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2、分层要求:A层: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四》,来自网!

  观察并指出画面上的内容

  B层: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其绘画所依据的课文上的语句。

  C层:指出画面中较有创意的地方,点评绘画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3、针对每一幅画,教师可提供思考的问题:

  ⑴、请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东西哪些是课文里提到的,哪些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⑵、画中桌上放的是什么?架上摆的是什么?是公府文案吗?

  ⑶、这幅画的主色调是什么?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不把陋室画在繁华的街上而是放在竹林里?

  ⑷、这画比较有创意的地方在哪里?画上的人是刘禹锡本人还是他的农民朋友?

  ⑸、画里的人都挺高兴的,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在干什么?

  4、小结并过渡:通过作者的描绘和大家的图画,我们可清晰地看到这么一幅画面:青苔使陋室的台阶生绿,碧绿的草由于光的映照透过陋室的帘笼使屋内呈现青色,这真使人悦目;室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可以乐而忘忧,舒胸吐臆,寻求那超凡脱世的真谛,这使他爽心。陋室有如此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与爽心的雅事,这真让人喜爱呀。

  如果你是刘禹锡先生,你将以怎样的口吻来向别人介绍你的陋室呢?(怀得意喜爱之情)请大家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感情。

  5、[放录音:陋室铭]

  6、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提高,达到C层目标

  1、问题设计: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环境人物室中事)

  ⑵、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不陋。)

  ⑶、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惟吾德馨)

  ⑷、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当然“陋”。)

  ⑸、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⑹、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2、总结: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六)回顾所学,背诵课文

  1、[电脑屏幕:课文板书]

  2、让各层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要点。

  3、指导学生依照板书的提示背诵课文。

  4、先齐背,后抽背。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案04-22

《陋室铭》教案02-04

陋室铭教案15篇04-24

陋室铭教案(15篇)05-26

《陋室铭》教案15篇02-14

《陋室铭》教案(15篇)04-02

陋室铭教学反思04-02

《陋室铭》教学反思08-10

《陋室铭》教学反思15篇02-15

陋室铭教学反思15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