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初中物理教案优秀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

时间:2023-08-28 07:10:5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1

  活动内容

  了解、收集、分析、总结厨房里的热学知识。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厨房里所涉及到的热知识,通过厨房炊具及餐桌上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先让学生回家时认真观察厨房所有的炊具、做饭、烧菜的全部过程,回忆自家厨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及看到的有关物理现象,思考哪些与学习的热学知识有关,怎样解释其现象,做好笔记。

  活动过程

  1、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2、班级讨论、交流(小组推选代表)

  3、教师归纳小结

  (1)炉灶的变迁,从大土砖灶到红砖砌的“节能灶”,从土煤炉到蜂窝煤炉,从沼气灶到液化气灶,每一次改进之所以深受人们欢迎,主要是每次改进都能使燃料燃烧更充分,既节省了燃料,又减少了废气(烟)污染,当然还有使用更方便的因素。

  (2)使用炉灶烧火或炒菜做饭时,要把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着火头,这样可以使锅的温度升高得快。

  (3)锅铲、手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都用木头或塑料,是因为木头、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饪过程中不烫手。

  (4)炉灶上面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的对流,使厨房里的油污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间。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处有一层水蒸气,它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的散失。

  (6)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后,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7)在冬天或气温很低的情况下,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时,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子破裂。

  (8)煮熟后滚烫的鸡蛋和在沸水中烫一下的西红柿,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容易剥壳和剥皮。因为滚烫的蛋壳与蛋白、西红柿皮与肉遇冷后都会收缩,但它们的收缩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9)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汤内热量的散失。

  (10)炒菜主要是用热传导的方式,煨汤、煮饭、烧水等都是用对流方式传热。

  (11)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很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匀,故易破裂。

  (12)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装在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液态变成气态进入灶中燃烧的。

  (1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热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经它们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热量(液化放热)。

  (1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不觉得怎么烫手。这是因为热馒头接触手上的凉水时,凉水迅速汽化生成一层水蒸气在手与馒头之间,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手不觉得怎么烫了。

  (15)夏天用我国南方一种陶土做的凉水壶装开水,会很快冷却,且比气温低,这是因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渗透出来,到了容器壁外的水会很快地蒸发,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热,因而使水温很快降低。当水温降到和气温一样时,水还会继续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故水温不会降得过低。

  (1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须明确,自来水管“出汗”现象,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由于自来水大都是来自地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水管壁,就会放出热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湿度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17)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的地方温度较高,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气”。

  (18)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白气”,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现象。

  (19)在热锅里和烧得温度很高的锅里滴有同样的一滴水,热锅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温度很高的锅中,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减缓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时引起了水滴的跳动,跳动过程中,由于水蒸气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将又与热锅接触,再次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复,水滴不断跳动,并且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汽化时间当然长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热锅中直接汽化,很快蒸发干。

  (20)磨刀时要往菜刀上洒水,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时钢铁硬度会减小,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后吸收了热量,刀的温度就不会升得过高了。

  (21)当汤煮满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把汤扬起再倒入锅内都可制止沸腾。原因都是吸收锅里汤的热量,使其温度降到沸点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温度低于沸腾汤的温度,混合时,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再倒入锅内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温度比汤低,汤放出了一部分热量,温度略有降低,倒入锅内时,它又要从沸汤中吸收一部分热量。

  (22)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入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破裂而导致响声。

  (23)煮食品时,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而结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锅内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费了燃料。正确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24)用压力锅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25)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在锅内还能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 °C,而锅内的食物温度为100 °C,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还可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砂锅的温度降为100 °C止。

  (26)用锡焊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就会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标准气压下是100 °C,锡的熔点是232 °C,装水烧时,只要水未烧干,壶的温度总不会超过100 °C,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放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坏了。

  (27)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分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8)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层,仍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

  活动小结

  通过活动,学生解答物理现象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叙述简练准确。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写有关日常生活、生产中热现象及应用的小论文110余篇。特别是写出了“炉灶上的变迁”“餐桌上的变化”等一类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好文章,学生同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二、进行新课

  1、想一想

  ①在左盘上放上准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

  ②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

  ③如果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该怎么做?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②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12-28

初中物理教案15篇12-29

初中物理教案(15篇)12-30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5篇)02-23

初中物理教案合集15篇02-24

初中物理教案集锦15篇02-23

初二物理教案08-30

高三物理教案03-06

高中物理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