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4 08:44:5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5篇(推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5篇(推荐)

科学教案 篇1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 杠杆

  教学目标:

  第3课 滑轮、轮轴与齿轮

  教学目标:

  第4课 斜面

  教学目标:

  第9课 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第10课 海洋宝库

  教学目标:

  第三单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课 太阳系

  教学目标:

  第16课 网络课堂

  ——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对太空搭载实验有初步了解。

  2 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 根据自己的知识,完成一个简单的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5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环节①: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太空搭载实验。

  3 环节②:太空搭载实验评价

  对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4 小结。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并知道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2、使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猪的心脏、人的心脏模型图、干净抹布。

  2、钟表、多媒体血液循环器官课件或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谈话:当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做剧烈运动时,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感到心跳明显加快。(板书:心跳)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测量心跳次数。

  (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

  ②学生实践,分别感觉。

  ③汇报感觉结果。

  ④讲述: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⑤学生测量。(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

  ⑥学生汇报结果:每分心跳大约65次、70次、75次……

  ⑦小结:测得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属正常的。

  (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谈话: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学生运动。(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次数。(学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

  汇报测量结果。

  ③小结: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比较3次心跳数。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实质和人的血液循环器官。

  (1)了解心跳的实质是什么?

  ①阅读课本。

  ②学生汇报。

  ③师生小结:心跳实质上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认识心脏。

  ①谈话:为了使同学们对心脏有个清楚的了解,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猪的心脏,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基本构造和形状差不多。

  ②分组观察猪心脏。(提出观察要求:i)外形像什么?ii)有多大?iii)捏一捏心脏的肌肉,有什么感觉?)

  ③师生小结:心脏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心脏具有强有力的肌肉。

  (3)了解心脏跳动的原因。

  ①谈话:下面看心脏跳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与心跳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仔细观察。

  ③师生小结: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舒张时又让全身血管中的血液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是我们感到的心跳一次。

  (4)认识血管。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流动的。我们手臂上的一根根“青筋”就是血管。人的全身布满了血管。你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血管吗?

  ②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寻找血管。

  ③观察人体血管多媒体课件。(借助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对人体血管有初步了解,同时渗透血液循环的知识)

  ④提问:人的血管有几种呢?

  ⑤师生小结:人的血管有三种。从心脏通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叫动脉血管。动脉血管逐渐分支,越分越细,细到肉眼看不见的`叫毛细血管。从全身各处通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血管。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3、指导学生认识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过程及其作用。

  (1)认识血液循环的过程。

  ①谈话: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我们把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用多媒体放出来,看看血液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的过程。

  ②学生观察。

  ③学生参照课文图中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相互描述血液在人体中循环的过程。

  (2)认识血液循环的作用。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血液便沿着这个过程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呢?血液流到小肠绒毛时会怎样?血液流到肺泡时会怎样?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血液循环就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是为什么?

  ②阅读课本第72页第三节。

  ③师生小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小肠时携带上养料,经过肺时携带上氧气,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收集的二氧化碳和各种废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各器官就得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就不会被运走,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在做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增多,为了保证更多的养料和氧气的供给,所以就要加快血液循环,因而心脏的跳动也就加快了。

  ④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多。

  4、指导学生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1)认识脉搏的位置。

  ①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71页图。这个学生在做什么?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情景?

  ②学生观察汇报。

  ③师生小结:这个学生在手腕上寻找跳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找“脉搏”,在中医院的门诊室里时常看见中医在给病人“搭脉”。

  (2)什么叫脉搏?

  ①谈话:你也可以模仿照片上的同学找到自己手腕上的脉搏,并学会数自己和别人的脉搏。教师示范“搭脉”。提问:是什么在动?为什么动?什么叫脉搏?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

  ③师生小结:脉搏是血液通过血管时使血管产生的搏动。

  (3)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①谈话:同一个人的心跳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测试。即同时测试一个同学的心跳和脉搏,具体方法是:用右手按着同学手腕上的脉搏,并把耳朵贴在那个同学的胸前听一听。也可以一个同学测量脉博,另一个同学测量心跳,同时计时。最后汇总测量到的数字。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由教师统一计时)

  ③师生小结:在一定的时间里,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一致的。

  5、指导学生认识脉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

  ①提问:有人说脉搏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为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

  ②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③师生小结:通过听和摸脉搏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体健康情况,这是医生诊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正常情况下,少年儿童每分脉搏跳动60~100次,如果低于60次或高于100次,就可能有病了,例如在发烧时脉搏常会加快。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监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人在运动时,心跳和脉搏跳动都会加快,那是正常的。

  要保护好心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要适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同学们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饮酒。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

  2、认识金属坚硬、有光泽、能导电、易传热、有延展性的特征,将特征与用途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出示一个密封盒子(盒子里有:泡沫和海绵),请一位同学从盒子里拿出海绵。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请你再次展示你的判断方法。(板书:捏) 师:用捏的方法可判断泡沫的硬度大于海绵的硬度(泡沫>海绵)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软硬(板书课题:哪种材料硬) 二、 探究活动 比较硬度: 1、提出问题

  ①出示木条、卡纸、铁片、塑料,并提出问题:你还能用捏的方法比较出它们的软硬吗? ②试一试。

  ③学生回答师提出的问题。

  ④否定捏的方法,继续提出问题:那你有什么别的办法判断这些物品的`软硬? ⑤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判断这些物品的软硬。

  ⑥生汇报、师评判方法科学或正确与否,导出“刻划法”(画痕) 2、猜一猜

  师:按硬到软的顺序排一排, 这四种材料的软硬。 3、实验验证 ①介绍刻划法。 ②解读表格及填表方法。

  ③示范操作,同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三种材料的平

  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但用同一种材料刻划时不能换人,防止用力大小不同。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填写在记录表上,并把材料整理到材料盘中。

  4、学生实验

  5、交流汇报(汇报方法,展示记录表,得出结论)。 6、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教育学生不在课桌刻划)。 三、认识金属

  1、由上面的实验得出:金属坚硬

  师: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一般金属都很坚硬。你知道金属有哪些用途?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教师的演示用气泡图表示金属的其它特性(有光泽、易传热、

  能导电、有延展性)

  师:金属的性质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来研究金属的有关知识。 四、 拓展与延伸

  师:金属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广泛。包括我们喝的饮料罐,易拉罐也是由一种金属——铝加工而成的。你知道易拉罐是怎样由铝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让我们看看饮料罐的故事。

  师:小小饮料罐经过了很多加工步骤才变成一个饮料罐,可是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就被人扔了。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它。

  总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变废为宝的材料,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这样既能美化生活,又能节能,为环保出一份力。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

  【信息反馈】:

  评奖结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时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动手能力不佳,平时不起眼的几个同学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经过了解,家长帮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桥是刘雪松同学制作的,而且没有家长帮忙,独立完成,设计简单,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几个一次性被子,一个拱形,真是令人叫好啊!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21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精选)科学教案08-07

科学教案[精选]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