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30 09:01:4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范例[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 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 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 《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 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 人气喘吁吁的情形 ,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三课时

  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五、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 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江南》(苏教版第一册)是《乐府诗集》中一首古诗。诗中描写的是江南夏天,碧绿的莲叶,美丽的莲花和采莲女采摘莲蓬的动人场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2、情感目标: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江南水乡的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歌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江南》

  25 3∣ 21 6∣2 ―∣2 0 ∣

  江 南呀 可 采 莲 呀,

  鱼 戏 莲 叶 西 呀,

  25 3∣ 21 6∣5 —∣5 0∣

  莲 叶呀 何 田 田 呀,

  鱼 戏 莲 叶 南 呀,

  6 56 1∣ 25 3∣ 2 ―∣2 0∣

  鱼戏 莲叶 间 鱼戏 莲 叶 间,

  鱼 戏 莲 叶 北 呀,

  2 52 1∣ 6 5 ∣ 12 6∣5 —∣5 0‖

  鱼戏 莲叶 东 鱼 戏 莲叶 东 呀。

  江南 可采 莲 呀 江 南可 采莲 呀。

  这首歌好听吗?大家想不想学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2. 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

  (课件展示江南采莲图)

  课件出示:

  jiāng nán

  江 南

  指导读音nán。

  南

  教师讲解: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二、预习检查,初读古诗

  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注意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liɑn yè tiɑn tiɑn kě

  莲 叶 田 田 可

  yú xì liɑn yè jiān

  鱼 戏 莲 叶 间

  3、再读课文。

  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①自由读。

  ②指名点读。

  ③教师范读。

  刚才小朋友们读得都挺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读完后,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能读好呢?因为老师知道每句诗的意思,知道它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因此能够读好。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诗。

  三、创设情境,理解古诗

  (一)理解第一句。

  1、第二行:莲叶何田田!

  (1)小朋友们,你们看荷叶长得怎么样?[课件出示采莲]

  小朋友们刚才说了这么多,其实已经说出了“莲叶何田田”的意思。谁再来试试看。

  这句是赞美荷叶的,“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多么。

  (2)荷叶长得茂盛,荷花开得怎么样?采莲姑娘们在干什么?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她们的心情怎样?

  (3)荷塘上采莲姑娘们一边采着莲蓬一边说笑着多热闹呀!

  (4)江南真是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

  齐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指导朗读。

  (配乐,边读边做动作)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就是采莲人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

  (二)理解第二句。

  1.荷塘里多热闹呀,你们看小鱼也来了,它们在莲叶间

  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东,一会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游到北。

  出示: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里的“戏”就是游戏的意思,为什么不用“游”呢?

  (引导:只有人才会游戏,这里说小鱼也在游戏,就是把鱼当成人来写。你们觉得是鱼游莲叶间有趣,还是鱼戏莲叶间有趣呢?)

  2.指导朗读。

  小鱼们在荷塘中玩得多么高兴啊,谁来把第二句读一读。

  指名读,男女分组读,师生配合读。

  四、再入情境,背诵古诗

  1.学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配乐),,小朋友们,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这时你划着一叶小舟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荷塘中,荷叶长得密密层层,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碧绿的大伞。荷花也开了,有粉白的,有粉红的,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少女。呦,还有那饱满的莲蓬多诱人呀,采莲姑娘们也划着小船来采摘莲蓬了,她们说着、笑着,欢笑声飘荡在荷塘上。小鱼也来赶热闹了,它们在荷叶间游来游去,玩得多高兴啊!

  小朋友们,刚才老师说的这些景色,你们都看到了吗?那么现在就请大家把这首古诗读几遍,看能不能把江南美丽的景色和姑娘们采摘莲蓬时那种欢快的场面给读出来。

  指名读,点评。

  配乐朗读。

  五、学习采莲歌

  小朋友们,咱们唱着歌,一起去采莲好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江南,边唱边做动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背诵江南。

  2、认读绿色通道内的字。

  liɑn xì jiān

  莲戏间

  3、在诗中找出生字

  jiānɡ nɑn kě yè tiɑn yú xī běi

  江 南 可 叶 田 鱼 西 北

  二、学习新字。

  1、学写“江”“南”“西”

  ①这几个字都是什么结构,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②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用生字组词)

  ③教师范写。

  ④学生描红。

  ⑤评点。

  2、自学余字“叶”“北”“可”“田”“鱼”

  ①小组内讨论怎样写这些字,组词。

  ②描红。

  ③评点。引导学生自我欣赏,组内欣赏。

  三、趣味练习:找朋友。

  1、师生配合,示范玩法。

  师:这是什么?出示“江”

  生:这是江南的江。

  2、全员参与,游戏自主。

  同位同学做“找朋友”游戏。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

  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

  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2、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5、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6、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

  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

  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

  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

  地发挥。

  本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

  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

  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

  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指导朗读、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语文教案 篇4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太阳从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冉冉升起,由红彤彤逐渐变得亮晶晶。你们看,红红的太阳照亮了什么地方?

  2、板书课题,学习“阳”字,认识“”旁。

  二、初读课文

  1、小组自由学习课文。

  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评议。

  3、同桌读。(能读准安音,读通课文就给同桌画上一个红太阳。)

  三、识字

  这些生字娃娃排着队走遍了阳光照射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们看看,它们藏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一读。

  2、同桌互读生字卡片。

  3、交流:哪个生字最难记?给小朋友们提个醒。

  游戏:登山看日出。(用生字铺成的山路)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联系实际理解“阳光像金子”,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理解“洒遍”一词。

  B、指导朗读

  2、学习2、3、4、自然段。

  A、教师范读。

  B、小组自读后,选择在家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讨论、交流。

  C、汇报、展示、质疑。随机出示句子:

  田里的.禾苗,绿了。山上的小树,高了。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 小组派代表说说对句子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 小组派代表朗读,其他组可以竞争朗读,评议。

  ● 指导朗读。

  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 小组代表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 感受河面上波光粼粼,像绿色锦缎般美丽。

  并思考:你觉得它(小河)还像什么?

  ● 汇报,评议,指导朗读。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 指小组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着重理解“跳进”一词)

  ● 观察插图中小女孩的神情,感受阳光的美好。

  ● 指导朗读。

  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

  ● 齐读句子。

  ● 小组派代表质疑解疑。(重点理解“捉不住,大家的”

  ● 指导朗读。

  3、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A、学生朗读、评议。

  B、小组讨论: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评议。

  五、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齐读课文,注意有感情。(配乐)

  2、评选朗读能手。

  3、背诵全文。

  A、出示课文插图,教师指插图,指导背诵。

  B、想像画面,同桌互背,指正。集体背诵。

  六、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学生观察后,自由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范写,生写。

  2、展示学生作业,点评。

  七、读读说说

  1、开火车读带有“日”字旁的字。

  2、教师随意指一个字,学生组词,比比谁是“组词大王”。

  八、扩展活动

  1、说说阳光可爱吗?为什么?

  阳光可以帮人类做些什么事?如果地球没有阳光,那会怎样?

  2、画一幅图,表现阳光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下大雪,孩子常常喜欢干什么?— 堆雪人.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雪孩子给你们认识.

  二、看图自读文,检查自读情况。

  1、看图小声的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一拼.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这篇课文有多少段?你哪段读得最好?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生字

  1、师出示生字卡片: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生字?师随机学新偏旁“子”

  2、强调多音字“着 觉”.

  3、指名小老师上台领读

  4、师抽查,开火车读.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观察挂图1、2,图上画了什么?兔妈妈和小兔在做什么?

  ﹙1﹚雪孩子是怎么样?

  ﹙2﹚齐读一、二段.

  ﹙3﹚指名读,师评议,再读.

  2、看图说话﹙挂图3﹚,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小兔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的可开心了!谁来读?﹙指导读出开心的语气﹚.

  ﹙2﹚练习“又———又————的”说法。

  3、小兔玩累了,就回到屋里休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

  4、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变成了什么?﹙白云﹚

  5、思考:救小白兔时雪孩子知道自己会化掉吗?它为什么还要去救呢?﹙小组讨论﹚。

  6、挂图8,雪孩子是怎么飞上天的?你知道吗?﹙雪化成水,水蒸气后形成云﹚。

  7、请小朋友想想雪孩子会回来吗?什么时候?

  8、全班齐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真多!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雪孩子,和学到了一个新的偏旁“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与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会写“瓜、衣、来”。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写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摘苹果的方式读生字。

  2、观察挂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

  2、请你读一读写这幅图的'句子。

  3、你觉得应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

  4、全班评议,再读。

  5、教师指导抓住重点词来读。

  三、指导书写

  1、请小朋友观察范字,看看应该要注意什么?

  2、根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在田字格上的笔画书空一遍。

  3、“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上撇中部。

  4、“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四、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都有进步了,基本能有感情的朗读,但是还有小部分的同学还需要努力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4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