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3 09:47:3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合集【4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科学教案合集【4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蔬菜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构成。

  2.探索操作让同一蔬菜叶片在不同条件产生的不同现象和不同叶片在同一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叶汁,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

  3.乐于投入科学活动,体验参与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棍、一次性纸杯、各种新鲜蔬菜的叶子、萎焉的蔬菜叶若干。大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蔬菜叶片的结构

  1.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青菜叶片,请你们每人选一片菜叶,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叶片上面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2.师提问:你发现叶片摸上去是怎样的`?

  3.一看叶片上有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出示大的叶片,并告诉幼儿菜叶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

  二、探索叶片里面的秘密

  (一)第一次操作同一种菜叶,发现叶汁。

  1.们刚才通过观察发现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的,那你们来猜猜看,叶片里面还会有些什么呢?

  2.回答。

  3.请幼儿操作实验,将新鲜的菜叶放在一次性杯子里用小棒捣碎,发现了什么?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师小结。原来新鲜的蔬菜叶片里藏着许多绿绿的蔬菜汁。

  (二)第二次操作,发现同种菜叶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1.示萎焉的菜叶,请幼儿说一说,和刚才的叶片和什么不一样?

  2.幼儿再次操作,发现了什么?

  3.幼儿说一说。

  4.师小结。原来萎焉的蔬菜叶片里没有蔬菜汁,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水分,干枯了。

  (三)第三次操作,发现不同的蔬菜叶在同样的条件下会产生什么结果。

  1.示各种新鲜的蔬菜的叶片,芹菜、菠菜、青莴笋、紫莴笋、蚕豆,豌豆、白包菜、紫甘蓝等,让幼儿看看、说说、闻闻有什么不一样。

  2.交代操作要求,每人选2种。

  3.儿再次操作,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可以跟同伴进行交流。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示记录纸,把幼儿的操作结果记录在纸上。

  6.师进行小结。不同的蔬菜叶片在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叶汁不同的,因为蔬菜的味道、颜色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叶汁也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的延伸,对蔬菜的叶子产生更进一步的探索兴趣

  我们的开心农场里还种植了许多蔬菜,下次我们去收集更多的蔬菜叶片去探究,去发现,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呢!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竹签架起橡皮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解决问题。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学具:记录纸、笔、竹签、橡皮泥、玻璃球、一次性筷子、毛根(每人一份)。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尝试

  1.出示两种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尝试用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竹签,橡皮泥)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想不想玩?

  提问:看看谁能用竹签稳稳地把橡皮泥撑在桌上,想不想挑战一下?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在音乐声中操作)。

  提问: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了?

  请幼儿示范,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

  这个小朋友他是用了四根竹签成功了(教师记录在白纸上),有没有和他一样用了四根竹签成功的小朋友?有没有用不同数量的竹签的?(请另一个幼儿示范怎么做的,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这个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他也成功了(教师记录结果)……今天有的小朋友用的是四根竹签,有的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都将橡皮泥稳稳地撑了起来,你们真棒,给自己鼓鼓掌!

  二、记录发现,再次尝试

  1.幼儿猜想,最少用几根竹签能将橡皮泥撑起来。

  那能不能用更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呢?(能)你觉得最少能用几根竹签将橡皮泥撑起来呢?(幼儿猜想)

  那你们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战?不要忘记,要想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有秘诀的,什么秘诀啊?(上面要靠靠紧,下面要向不同的方向分分开)好,等会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用最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并把你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你最少用了几根竹签,在表格上记录下来,并把你的记录结果贴到黑板上。我们来比比谁用的最少。请你们再去试试吧!(幼儿探索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竹签撑起橡皮泥。实践证明一根、两根竹签不能撑起橡皮泥。

  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幼儿介绍,教师指导,并将正确的结果记录下来)

  3.观察记录表,比一比,谁用的竹签少。

  我们来看看记录表,现在最少只要用几根竹签就能把橡皮泥撑起来?(3根),到底3根竹签是不是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也请你去试试看。

  4.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指导,探索用三根竹签撑起橡皮泥。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个别指导)

  你们都成功了吗?原来用三根竹签就能把橡皮泥支撑起来了呢!

  那两根竹签能撑起橡皮泥吗?不能,因为两根不稳,那一根呢?一根也更撑不稳了。

  三、联系生活,传递新知,介绍各种“三脚架”。

  1.教师总结:我们发现用三根竹签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将橡皮泥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许多有用的架子,这种架子叫三脚架。小朋友一起来说一遍“三脚架”。

  2.幼儿一起欣赏有关三脚架的PPT。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三脚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看,这个相机架就是一个三脚架,有了它,照相机就可以稳稳地架在上面,不再用手拿着了……”

  小结:这种三脚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四、发现方法,生活应用

  1.出示弹珠,制作三脚架。

  现在我的手里有一颗很光滑的弹珠,三根一次性筷子、和一根毛根,谁能用筷子和毛根做一个三脚架,将弹珠稳稳地撑起来呢?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经验。

  教师总结:原来制作三脚架的时候要相互并并拢,绑的位置也很重要。

  五、经验迁移

  1.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脚架?有什么用?”

  2.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

  今天回到家,请你也去找一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明天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 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

  2、运用多种方法让幼儿自己的声音发生变化。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如,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

  2、眼罩一个、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倾听两组不同的声音,并进行比较。

  1、请幼儿倾听第一段录音: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请幼儿倾听第二段录音: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声音有什么变化吗?

  二、让幼儿倾听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人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并进行比较。讨论:“人说话的声音会发生哪些变化?”请幼儿了解人的声音在婴儿时期、幼儿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发生的变化。请幼儿学一学不同时期人说话的声音。

  三、讨论并尝试:“如何让自己说话的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变调,用手捏住鼻子说话,用手捂住嘴说话等。)

  四、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

  一名幼儿戴上眼罩,另一名幼儿边用变化的声音说“请你猜猜我是谁”边轻轻拍击他的后背,然后请蒙眼的幼儿猜出说话的人是谁。猜对后双方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随时玩“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幼儿可以变另一种声音让其他小朋友猜。

  【设计意图】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寻找变化的过程中,开始注意到了自身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每一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以前相比有了哪些不同,也开始想象自己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结合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节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等。

  小百科: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经典]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科学教案(精选)09-02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