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辛劳的蚂蚁》教案

《辛劳的蚂蚁》教案

时间:2024-01-13 07:03:2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辛劳的蚂蚁》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劳的蚂蚁》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辛劳的蚂蚁》教案

《辛劳的蚂蚁》教案1

  课前预习:

  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 阅读课文和《蚂蚁与蚂蚱》这则寓言,想想两篇文章中蚂蚁有什么不同?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讽喻主旨。

  2.体会马克﹒吐温充满同情和宽容的幽默感。3.学习从比较中辨析创作风格的异同。

  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讽喻主旨。

  2.对蚂蚁可笑又可爱的特点的赏析。

  难点: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本文与《蚂蚁》一文幽默语言的不同特色。

  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再次阅读课文,学生合作交流。

  3.品味本文风趣幽默的语言。

  4.比较本文与《蚂蚁》一文幽默语言的不同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读过南帆先生的《蚂蚁》,它自以为幸福无比,但是在居高临下的人看来,幸福是十分不可靠的,就在它为得到一点食物乐为可支时,致使它毁灭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那么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以是怎样的形象,会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

  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讽喻主旨。

  2、体会马克﹒吐温充满同情和宽容的幽默感。

  3、学习从比较中辨析创作风格的异同。

  二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揪住 拽 啐 浏览 蚱蜢 下颚 瘸腿 汗流浃背 分道扬镳 豌豆 绊倒 搡 褒扬 贬损 土坷垃

  2、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所以 欺世盗名 若有所思 分道扬镳

  从容不迫 装模作样 纳罕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简介马克﹒吐温的有关情况及其作品,整理笔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请概括作者笔下的蚂蚁是怎样的蚂蚁?

  的蚂蚁。

  (辛劳、愚蠢、痴呆、爱慕虚荣、欺世盗名等)

  2、在上述的蚂蚁的这些特点中,哪个词是对蚂蚁的集中概括?

  ——愚蠢

  四、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例问题

  作者用尽了一切笔墨,都在强调蚂蚁的愚蠢,请从文中找出蚂蚁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它的“愚蠢”? (请小组同学合作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1)向相反的方向走

  (2)不会绕过障碍

  (3)重复雷同的经历

  (4)不会合作

  2、从文中找出作者用人的工作与蚂蚁工作相比较的句子,说说这样的比较说明了什么?

  ——蚂蚁工作量大、辛劳、愚蠢。

  蚂蚁“辛劳”的工作最终换来了怎样的结果?你怎样评价它的工作?我们可以用哪个词代替它的“辛劳”? ——把“措物”丢弃,又去干别的傻事。

  工作毫无目的,它的.卖力,它的顽强都是毫无意义的,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卖力的动物,又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动物,因此它的“辛劳”实则是“徒劳”。

  朗读最后一段,画出 作者评价蚂蚁的短语,透过蚂蚁的形象你看到了的形象?你或你的周围有没有像蚂蚁一样“辛劳”的装模作样的人? ——进行欺骗、愚蠢无知、装模作样、爱好虚荣、不讲求实效、显而易见的骗徒。

  ——讽喻了哪些爱慕虚荣、装模作样的欺世盗名之徒。

  文章把蚂蚁写得那么愚蠢,但并不给人可恶或可恨之感,反而在笑中带着可爱,这是为什么? 作者用轻松诙谐、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强调蚂蚁的辛劳与徒劳之间显而易见的荒谬 作者笔下的蚂蚁虽愚蠢笨拙,但又是认真、执著、投入、顽强、天真的,它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它的这份执著、真诚与笨拙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引发读者的同情和会心的微笑。 作者借体发挥,他要表现的是对人的讽喻,不是某些智力低下的人们,而是包括作者和你我在内的人类的共同弱点。 五、品一品

  文中有些语句读起来让人捧腹大笑、幽默风趣,请找出来。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收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如:(1)它气愤地跳起来,踢去衣服上的尘土,向手上啐一口,恶狠狠地揪住它的捕获物,把它又是往这面猛力地拉,又是往那面使劲地扯。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蚂蚁生气时的神态和动作,令人捧腹大笑,感叹作者诙谐而温文尔雅的描写。

  (2)这时候它拭去脑门上的汗……最后它停下来休息;它们揪住蚱蜢退相反的两头……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

  这两处运用了拟人化白描手法,表现了蚂蚁的自我折腾,即使合作、商量讨论,也无济于事,还把自己弄伤了,把蚂蚁描绘得如同西方戏剧舞台上的某些戏剧角色——十分笨拙,又十分天真、傻、死心眼,一错再错,死不悔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类沙拉、傻里傻气角色的调侃。

  ——运用拟人、夸张、大词小用、不伦不类的比附等造成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六、有比较才会差别

  与南帆的《蚂蚁》进行比较:

  1、在蚂蚁的形象上有何差别?

  南帆笔下的是胆小、谨慎、幸福、义无反顾、信念坚定;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是愚蠢的、爱好虚荣、装模作样的欺世盗名之徒。

  2、语言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运用拟人、夸张、大词小用等,造成幽默诙谐效果。

  不同点:他们的幽默是有差异的在南帆的诙谐幽默中,有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他把蚂蚁写得那样有趣,但作者自己并设有为之激动,也没有同情,没有感动,仍然是一以贯之的冷眼旁观。

  马克﹒吐温的风格,并不是客观冷静的,相反是很轻松的、很诙谐,是充满同情和宽容的幽默感。

  七、我思故我在——我的收获

  人有“人性”,马克﹒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这种“蚁性”可恶吗? 从短篇小说大师马克﹒吐温那里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1)、反常人的观点,另辟蹊径;

  (2)、运用拟人、夸张、大词小用等形成幽默、风趣笔调;

  (3)、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等描写,惟妙惟肖;

  (4)、用人的思想揣摩、描写动物的行为、心理。

  八、课外延伸

  请你调动你的积累,写出几则与蚂蚁有关的谚语或格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蚂蚁啃骨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把指导学生抓住蚂蚁的“愚蠢”和“辛劳”(即徒劳),作为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突破点。“愚蠢”体现在它的行为上,“辛劳”即“徒劳”则是通过与人类的工作量的比较和蚂蚁对待猎物的处理上体现出来的。所以在这两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思考题,学生很轻松的就理解了文章内容。本文语言轻松、诙谐,充满幽默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赏析品味,并总结这一语言的特色。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与南帆的《蚂蚁》进行比较阅读,使两篇文章各自的特色更加突出。最后过渡到写作指导上,不断以原文的优点来提升写作水平。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辛劳的蚂蚁》教案2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马克·吐温的蚂蚁,显然是另外一种心灵的反照。这个美国作家笔下的蚂蚁,另有一种针对性。他指出,在人们的头脑中对于蚂蚁,有一种现成的共识,就是十分辛劳。本文的题目,就是《辛劳的蚂蚁》。但如果和世俗的共识完全一致,作者就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了。对于蚂蚁的辛劳。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文章和寓言。作者之所以要写蚂蚁,就是因为发现了世俗之见中包含着许多谬误。蚂蚁并不像天主教学校的教科书里所写的那样,整日辛劳,为冬天储存什么食粮。本文的全部趣味,与科学普及小品迥异,作者并不严格地遵循客观观察。辛劳的蚂蚁借辛勤而愚蠢的蚂蚁讽刺那些因爱慕虚荣而装模作样的欺世盗名之徒。

  【教学目标】

  1.体会马克·吐温充满同情和宽容的幽默感。

  2.领会马克·吐温“冀有所悟,以迁于善”的讽喻主旨。

  3.学习从比较中辨析创作风格的异同。

  【教学重点】

  对蚂蚁的可笑又可爱的特点的赏析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本文与《蚂蚁》一文幽默语言的不同特色。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在错综复杂的人类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伪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是伟大如曹雪芹者,也只能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掩饰内心的困惑。那么,在动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吗?《辛劳的蚂蚁》一文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2.由学生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1865年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从此一举成名。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出版。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1884年出版,虽然使马克·吐温享有盛名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但真正能够代表他的独特风格,使其自成一家的,还是那些幽默随笔和见闻杂记。马克·吐温的幽默随笔既有异于纯事嘲谑的游戏文字,又不同于一味严肃说教的劝善篇章,他能将戏谑的成分与谨严的主旨二者处理得恰如其分,因此,他的这些文章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人有“人性”,马克·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从文中找出描写“蚁性”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归纳。

  明确: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非题目和课后寓言所说的“辛劳”“会未雨绸缪”“备不时之需”,而是“愚蠢”的代名词,总是干一些“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傻事”,仿佛“痴呆”般地重复工作,是“爱慕虚荣”,“迷惑”世人,“蒙混”了许多年代的“欺世盗名”之徒。

  (2)在文中作者为了刻画蚂蚁的“真实面目”毫不吝惜笔墨,他都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力纠世人对蚂蚁的“过誉”?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语言细节加以分析。

  ①细节一:“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细微理性”。

  ②细节二:“它捕获到一件东西……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巅”,“它做这样聪明的事……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③细节三:“小蚂蚁——觉察到我在观察……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它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只是为了要让自己当着人们露一手儿”。

  4细节四:“这时候它拭去脑门子上的汗……最后它停下来休息”“它们揪住蚱蜢腿相反的两头……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

  5.形象与思想内涵的认识提升

  通过对“蚂蚁”生活细节的赏析,蚂蚁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已经被“颠覆”。那么,作者真的把蚂蚁视为一文不值,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吗?我们能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品出另外的一种情感呢?

  明确:①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虽然笨拙弱智,但对待工作却十分认真,执著、投入、顽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另一种值得欣赏的“蚁性”。②蚂蚁的愚蠢行为是有害的,但害处局限于本身,后果并不严重,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能博人一笑却难以引人悲伤,因而蚂蚁的结局是喜剧性的,好似生活中的调味品。③蚂蚁愚蠢,但绝不邪恶,如两只蚂蚁合作搬运未果,虽然“上火”“打架”,但没有产生邪恶,很快又言归于好,从而显出了善良的本性。

  所以,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不仅仅可笑、可悲、可怜,还有可爱、可欣赏、可敬佩的成分,实际上体现了包括马克·吐温和你我在内的人类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不仅仅可笑,而且可爱。

  6.思维能力的延伸锻炼

  (1)比较阅读南帆先生的《蚂蚁》与本文,看看二者感情的流程是否存在差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蚂蚁》中,作者从把蚂蚁看成是神经质般的可笑和对其“英雄气概”的调侃,转为对蚂蚁生命价值的悲悯,再提升到对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命规律的坦然揭示,情感由热情逐渐变得冷峻,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冷眼旁观。

  本文中作者以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执著真诚形成反差,构成荒谬,前者为情感明线,后者为潜流,隐含着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宽容之心。

  (2)假设让你来写类似的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为什么?

  ①喜欢《蚂蚁》的风格,因为它好比佛家参禅,能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实质,逐步领悟到世间生命的规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②喜欢本文的风格,因为能够与文中形象同悲共喜,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既缩短人与愚蠢的距离,又能获得审美的愉悦,好像在欣赏精彩的小品,会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人和自己类似的可笑可爱的经历,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7.作业

  “阅读练习·探究”三。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蚂蚁家族的活动场景的影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谈感悟引入对课文的理解。

  2.配乐朗诵课文中描写蚂蚁的精彩片段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理解蚂蚁的可笑又可爱的特点,激起学习兴趣。

  3.作者马克·吐温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了解名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1.蚂蚁家族的活动场景的影像

  2.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的笔名。12岁那年,父亲去世,他辍学去印刷所当学徒。1851年开始学习写作幽默小品,1865年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从此一举成名。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出版。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1884年出版,海明威认为:“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虽然使马克·吐温享有盛名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但真正能够代表他的独特风格,使其自成一家的,还是那些幽默随笔和见闻杂记。作者写这些杂记,有时回忆所及,忽然引述一则故事,有时触景生情,偶尔抒发一些感想,而所说的故事或近似寓言,或类乎纪实。马克·吐温的幽默随笔既有异于纯事嘲谑的游戏文字,又不同于一味严肃说教的劝善篇章,他能将戏谑的成分与谨严的主旨二者处理得恰如其分,因此,他的这些文章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3.相关资料

  译者后记

  叶冬心

  ……《漫谈理发师》《辛劳的蚂蚁》《奇特的旅游》诸稿,说明马克·吐温具有精细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他同时代的幽默作家难以与其比拟的。……

  当然,所有这些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通篇横溢着幽默趣味。马克·吐温写幽默文章,从来不是勉强凑趣,一味地逗人笑乐,更不是肆意戏谑,无的放矢。他将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一一看在眼里,最后骨鲠在喉,不得不倾吐为快,而写成文章,也只是希望一切会由于他的讽刺而有所改善。因此他的幽默在风趣中显出严肃,在诙谐中不偏离正经,夸大但不狂放,尖锐但绝不流于刻毒,他总是对自己讽刺的人物满怀同情,完全体现了“冀有所悟,以迁于善”的讽刺的主旨。

  (选自《马克·吐温幽默小品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辛劳的蚂蚁》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二、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感受马克吐温的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点:

  课文的中心及写作风格。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中,蚂蚁是那样的团结、辛劳,常常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这节课我们在学习南帆的.《蚂蚁》一课的基础上,看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怎样。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抢答):

  1、文章中“我”对蚂蚁的看法是:(用文中的话或词语回答)

  2、蚂蚁有哪些愚蠢可笑的表演?

  A、B、C、

  3、作者还揭露了一个真相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用文中的话或词语回答)

  三、赏读课文,体会写法:

  1、选取你认为有趣的段落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朗读。

  2、试说一说你有趣的理由。(提示:可从用词、修辞、人称等方面谈)

  3、你认为作者对蚂蚁的动作写的如此逼真的原因有那些?(可结合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放大”的方法给学生谈)

  四、探究思索,理解中心:

  1、作者仅仅在讽刺蚂蚁吗?如果不是,你从那里看出来?

  2、本文和南帆的《蚂蚁》在写法上有和区别?

  五、课堂检测。

  1、《辛劳的蚂蚁》作者是国的,主要作品有:

  2、词语解释:

  欺世盗名:

  分道扬镳:

  雷同:

  啐:

【《辛劳的蚂蚁》教案】相关文章:

《小蚂蚁》教案09-15

观察蚂蚁的教案09-01

蚂蚁运粮教案03-07

《上天的蚂蚁》教案03-30

大班教案《蚂蚁》12-27

蚂蚁小兵教案05-26

蚂蚁小学教案01-07

《小蚂蚁》中班教案03-27

《蚂蚁和蝈蝈》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