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1 16:59:0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朗读课文

  活动一(5分钟) 联系单元导读,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后,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友”指的是什么?

  导入新课

  活动二(5分钟) 1、自学生字词。2.课件出示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并运用词语。 (完成目标一)

  听写“吟诵、瀑布、陡峭、身躯、蕴含、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说出“德高望重”的意思并运用“德高望重”说一句话。

  评价标准: 书写正确,句子通顺。(评价目标一)

  指导书写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环节二

  品读课文

  积累背诵

  活动一: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 (2)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默读、指名读、齐读,创设情境读。评价标准:字音准确,语句连贯,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朗读训练

  指导学法

  组织互评

  活动二: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完成目标二)(20分钟)

  自由读、镂空背诵。 (评价目标二)

  评价标准:背诵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指导学法

  组织互评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的方法来进行练笔,书写自己的真实情感。

语文教案 篇2

  一、一代漫画宗师,成就“三毛”一生!

  “三毛”——一个上海“小瘪三”的形象成为中国几代人成长的伴随者。那么是谁创造了这一经久不衰的漫画人物呢?

  “三毛之父”——张乐平。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中国儿童连环漫画的开创者。1910年11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盐县,父母是张乐平最早的美术启蒙者。他的许多作品是以上海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在上海诞生,很快就跻身当时最著名的漫画明星之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张乐平与一些漫画同仁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离沪赴外地宣传抗日。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同年创作了《三毛外传》。1947年,《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开始连载,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一时间激起社会强烈反响,引起了一切善良人的共鸣。建国后,又创作了许多“三毛”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这位中国漫画事业和儿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师,他的整个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因此人们称他为“平民画家”。他笔下的三毛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被誉为“三毛之父”,小读者们亲切地称他为“三毛爷爷”。1992年9月27日,一代宗师张乐平先生病逝于上海,享年82岁。

  二、幽默不失童真,诙谐蕴藏内含!

  (一)长春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突出“教材具有充分的开放性”。

  力求在开放性上有更大的突破。这样可以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注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其他学科、社会文化环境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软化学科边缘,把幽默、读图、歌词、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纳入语文学习的视野,力求实现艺术与语文的通感教育。每一册教材中都有一个板块是以“幽默”为主题的内容,期间学习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系列,在本册中引入了中国的漫画大师张乐平的经典之作《三毛》从而来激发学生对幽默的感受与学习。在张乐平老先生近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那些旧社会、战争年代的作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有些太过遥远,如果将那一时段的作品引入课文,学生无法体会其中带来的讽刺与幽默,因此课文选入的《雨后春笋》是一篇六格漫画,它是在张乐平老先生为表现1950年代后已经“脱离苦海”的三毛而创作的作品。漫画中,三毛穿着整齐与战乱中衣不裹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三毛还背着小书包,表现出解放后,孤儿的“三毛”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巨大变化。

  (二)长春版教材突出体现追求精品文质,注重语文积累。

  本套教材的选文与创写文,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并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是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和儿童喜闻乐读的,二是用现代视角审视有现代观念的`,三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漫画与幽默的表现形式就是突出的代表。在儿童学习过程中,不但重视感悟积累,朗读背诵,更能够获得美的熏陶感染,把汉语言文字教育与文学教育有机地整合,协调发展。

  学生在欣赏漫画的同时,不公要弄懂画面的内容,感受到幽默画面带给我们的愉悦,又要自然地结合画面认识这些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在理解了成语含义的基础上,还要尝试着用一些成语练习说话,学会运用这些成语。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在观察时还要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三毛看到帽子长高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不只看表现现象,学习深入思考问题,养成勤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诙谐中蕴藏内含。

  三、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2、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考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感受幽默的魅力。

  3、通过观图读成语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4、观察每幅图画中人物的神态变化和人物周围事物的细微的变化,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三)教学难点:

  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考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感受幽默的魅力。

  (四)教学策略:

  1、识字与写字。

  (1)在教学本课生字时,可采用拼音识字和听读识字的方法进行。

  拼音识字。就是直接出示注音生字,在学生练习拼读以至达到熟练拼读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成语,从而进一步巩固识字。

  (2)本课会认的字只有6个,会写的字只有5个,但都是在成语中出现的,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做依托,对字本身的意义理解上有难度,对成语的认识与理解也有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成语的意思,并且借助图画来弄懂这些字的意思。这样为学习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打下了基础。本课生字“酣”是一人会义字,由“酉”和“甘”会意,表示酒味甘醇,饮者畅快尽兴。

  (3)书写上要注意的。“笋”和“解”书写易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每一笔的位置,强调“笋”字下面的“尹”字撇不出头;“解”字中,右半部分下文是“牛”,不是“午”,因此竖要出头。

  (4)字音的强调。“津”字的读音容易混淆,读“jīn”而不能读成“jīng”。

  2、观察图画,学习成语。

  (1)问题与对策。

  在教学时,学生通常只会注意漫画好笑而忽视了细致地观察,老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画,能说清楚画面上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哪里,正在做什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个比较完整清楚的故事。弄清每幅图画下面的成语和图画内容之间的联系,并理解每个成语的意思。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2)大胆想象,练习表达。

  在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些词语中所描绘的这种表现呢?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用这些成语说话,达到真正会读、会写、会用的目的。

  四、体味幽默快乐,感受学习乐趣。

  (一)观察思考,找到漫画中最令人发笑的地方。

  观察:三毛的帽子和那要么竹笋一起长高了,三毛摘不到自己的帽子了。

  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观察:前三幅图没有下雨,后三幅图中下了一场雨,竹笋就是因为这场雨长高了。

  再思考:课题以“雨后春笋”的意思原来就是下雨后,竹笋生长得速度非常快。三毛仅小睡了一会儿的功夫,竹笋长得就使帽子摘不下来那么高了。

  从而进一步理解“雨后春笋”的意思: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多快,现在比喻新鲜事物大量出现。

  (二)培养幽默细胞,激发幽默潜能。

  通过学习完本课甚至于本单元的两幅漫画,使学生们懂得了漫画能带给我们快乐,能让我们在欢笑中减轻压力并且学到知识,能够让学生们更喜欢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幽默细胞,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幽默潜能,从而树立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一、一代漫画宗师,成就“三毛”一生!——强大的历史背景做后盾;

  二、幽默不失童真,诙谐蕴藏内含!——具备充分的入选理由;

  三、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丰富而新颖的教学价值;

  四、体味幽默快乐,感受学习乐趣。——深远而悠长的延伸学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没,解决疑问,理解课文。

  2、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解决困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动物能为大自然贡献力量,对大自然的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为大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鸟的种类很多,而且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你知道哪种鸟,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把自己认识的鸟介绍给大家)今天,老师也向大家介绍一种鸟“会植树的鸟”,想认识这种鸟吗?那就赶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

  3、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4、提出不懂的词语,利用各种形式班内交流解决。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

  2、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班内交流汇报。

  4、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师生互帮互助解决困难)

  5、这些会植树的鸟的寿命只有三年,但老的一代死去了,新的一代又会跟来种树,这些鸟为大自然作出了如此大的贡献,你想说点什么吗

  四、指导书写

  指导个别重点、难点生字。

语文教案 篇4

  《乡村大道》这篇课文是郭小川在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诗歌,描绘了乡村大道独特的风景,歌颂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歌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激情澎湃,催人奋进。但是由于此诗所描绘的情景与现在相隔四十多年,郭小川的诗又富有哲理性,立意深刻,发人深省,而且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领会其内涵,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交流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悟、品味诗歌蕴涵的内容,体会它的形式美。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充当一个搭建平台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读、思、议,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质疑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与诗人的心灵相碰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学生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含什么意思呢?我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我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长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己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思考: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学生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思考: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己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课后反思:

  1、从单元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本单元的主题是“路”,学生对“路”的理解免不了是片面的、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路”有更广泛的了解,我首先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导入,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课题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应先从课题开始。在板书课题时我分两次写,先写“乡村”,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乡村,再板书“大道”,引导学生看课题质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几个有价值性的问题: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这就把课题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把对题目的理解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另外,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就难理解的句子质疑问难,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正如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本课的教学就突出了这点,重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只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诗人郭小川的资料。

  郭小川(1919~1976)本名郭恩大,当代著名诗人。河北丰宁人。1933年到北平,曾在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读书,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诗歌创作。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的诗歌,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语句铿锵,所写的诗歌样式以“新辞赋体”著称。他的著名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步曲》等。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查字典填表,扩大词汇量,填空组成语,扩大阅读量。提高查字典的能力和选择字义的能力,培养造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难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第 1 课时

  教学要求:查字典填表,扩大词汇量,填空组成语,提高查字典的能力和选择字义的能力,培养造句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字典填表,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读一读,弄准这些字的意思。

  2、学生独立查字典,教师记录所用时间。

  3、全班订正:

  穷:尽,完。

  严寒酷暑:厉害的,高度的。

  景色奇异:特别的。

  漫山遍野:满,遍。

  (说明:字典版本不同,所在页码不同)

  二、组词练习。

  1、读懂题目要求。

  2、鼓励学生多组词语。开展组词比赛。

  3、学生独立填写,订正答案。

  三、仿照例子,填空组成词。

  1、读题审题。

  2、试着填写成语,可以交流。

  3、师:所写的两个词的意思都是相反或相对的。

  全班交流:大惊小怪、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东倒西歪、

  天寒地冻、异口同声、欢天喜地、摇头摆尾

  七上八下、冰天雪地、转危为安、争先恐后

  4、简单讲解词语的意思。

  四、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用法,再把句子补充完整。

  1、读题审题,读懂例句。

  2、师:不但……还……表示递进关系,表示后一个分句的'

  意思比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更进了一步。

  3、学生试着把表格中的前两个句子补充完整,并订正。

  4、让学生独立在表格中写第三个句子。

  五、作业:

  1、2、3题(自选)

  2、 用关联词造句。

  第 2 课时

  教学要求:扩大阅读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短文,按下面的要求做。

  1、先看看文后有怎样的要求,生读题目及要求。

  2、学生独立阅读,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短文先写我喜欢天文望远镜,再写天文望远镜是什么样子,最后写天文望远镜的作用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3、我的天文望远镜是什么样子?我为什么喜欢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

  4、师:样子结合2自然段说,喜欢的原因结合3——4自然段说。

  5、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口语交际。

  1、准备玩具:选择好一个有特点的、自己喜欢的玩具。准备好自己要介绍的内容。

  2、举办展示会:分组介绍

  3、全班介绍:

  学生一边说,一边演示:

  自己的玩具有什么特点?

  按怎样的顺序介绍?

  应把使用方法介绍清楚?

  要求:可以展开想象,对玩具的设计提出修改建议。

  其他学生提出修改建议。

  4、评一评演示的是否正确,介绍得是否清楚、明白。演示得语句是否大体通顺。

  三、课堂小结:

  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第三、四课时写作、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