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时间:2024-02-19 06:54:4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美术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1

  教材分析:

  染纸”就是将吸水纸用折叠、卷、揉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浸、擦、接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工具简单,操作方便,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可以产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初步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学生创设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条件。

  2.了解染纸特点,初步掌握点染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3.学会不同的折叠方法,掌握染色方法,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体会互相帮助带来的愉快。教学重点、难点: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制方法,色彩的搭配和染色的方法。启发学生表现、创造。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课题字(美丽的染纸)、学生宣纸、彩色墨水、毛笔、水、调色盘、抹布、白纸、各种染纸作品、书签、乐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手指操

  (二)激趣导入(出示手工扎染衣服)

  1.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出示衣服)你们知道这种别致的纹样是怎么来的吗?它是扎染出来的。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印染工艺。

  2.说起扎染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据说,很久以前,有个人不小心将衣服的一部分弄上了颜色,开始他很懊恼,后来发现被染的部分很好看,便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染色方法的试验,终于在试验中发明了扎染。往往不经意的一点,只要你善于发现和研究,你就有可能成为发明者。

  3.你们还熟悉哪些扎染产品?学生:衣服、围巾等。(教师拿出扎染围巾让学生看)师:扎染的运用很广泛,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还有背包、领带、桌布等都用了扎染的方法。人们用它来打扮自己,美化学生活,就连外国人也十分喜欢它呢。(出示扎染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和扎染很相像的图案表现手法——染纸。(板书课题:染纸)

  (三)新授

  1.染纸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请你打开自学一分钟。

  2.现在,老师要介绍一个新朋友给大家认识,你猜她是谁?(出示小白: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勤劳、爱干净的小白兔,我叫小白,瞧我染了一幅漂亮的染纸,身上一点都没脏,黄老师夸我真棒,还奖励我一个大拇指呢。她还准备了一些奖品给你们呢!有信心争取吗?)。小白爱干净,你们应该怎么样?(学生答)欣赏了小白的染纸,你认为她的制作步骤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师板书:折、染、展)知道了步骤,你想不想动手试一试?那就赶快用你手中的材料先折成米字折,再染一染,看谁染的既快又好。(放音乐,学生染,可以合作,也可以一个人试试,发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贴作品、学生谈看法,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师板书)没染透怎么办,染得好的学生上台介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染法,师补充)

  4.刚才,我们是折成米字折来染的,不同的折法染出的效果也不同,让我们来欣赏一些折法示意图和染纸作品,你还有不同的折法吗?(学生折)

  (四)作业要求(多媒体出示小白,说: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我有很多小伙伴,它们也非常喜欢染纸作品,你们能染出漂亮的作品送给他们吗?)那就赶快动手吧?

  (五)学生练习,师巡回辅导(播放音乐,染纸作品循环播放)在学生染纸时,提醒学生注意染色的位置、面积的大小、和色彩的搭配。

  (六)想象创造自我评价并发奖:老师为作业优秀的同学发奖,掌声鼓励。

  (七)深入研究,发散性思维:同学们,这些染纸太美了,这样美丽的'染纸,到这儿是不是就结束了,他们有什么用途?干什么用?师:对,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制做出更加独特的作品来。(出示折纸、剪贴、装饰、花瓶等装饰画供欣赏,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单一的染纸变得非常丰富。)

  (八)小结:同学们,普通的材料凭借我们的想象和灵巧的手,变成了如此精美的作品,美就在我们的手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染出更多更美的作品,让我们用双手来美化学生活,打扮世界吧!板书:染纸制作过程:折、染、展几种染法:浸染、点染、浓破淡、等

小学美术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世界是由丰富的材质组成的,会辨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同材质,会表达不同材质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提高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渗透点):

  1.通过本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材质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带来美。从此更加关注世界,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培养学生认识、感受材质的意识,在今后的艺术创作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或考虑材质。使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全面健康的发展。

  3.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心体验别人的情感,更好的关爱他人。留给学生的是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过程与方法:

  在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观赏自然和材质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

  教法

  寓教于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崇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突出人性意味,使课堂节奏松缓相间、有张有弛。保持课堂轻松、快乐、幽默、风趣、充满智慧。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让爱心在课堂中闪亮,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衰、乐。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让他们无拘无束,张扬个性。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很好而且是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表露无疑,真是“你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给你一个惊喜。”课前让学生去收集关于《材质的美》方面的作品,提前让学生感受一下,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

  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材质,感受不同材质的美。学习从材质的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初步形成运用材质表现力的意识。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启发,互助互爱,体现团队意识,提高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

  难点:

  体会材质与艺术品的内在表现力,学习从材质的角度评述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两张美术作品图片(古罗马斗兽场、表现现代化的图片)

  同学们!谁能用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和你感受的是什么?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其实在我们身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材质,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留意过。

  师: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各种材质组成的,如古罗马斗兽场:古老、千疮百孔、破旧、厚重、沧伤。现代化:光滑、现代感、华丽等。可见,不同的材质可以反映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科技水平,那么,怎么才能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的材质美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材质的美》。

  (二)认识了解身边的材质

  你喜欢用什么材质的文具盒?能说出原因吗?学生谈出感受:钢的凉、硬、沉;石头的粗糙、木头的暖、软;毛绒的暖、手感特别好。夏季喜欢用金属材质的文具盒,冬季喜欢用塑料等材质的文具盒。

  【情感激趣】材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想一下:假如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用一种材质做成的,那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吗?来吧,同学们,还等什么?伸出你热情的双手,用一颗感恩的心,拥抱一下我们的课桌,衣服,感谢这些不同的材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三)欣赏课本艺术品(结合美术教材展示不同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看有哪些艺术品;引导大家是否愿意做一个小小收藏家?;要求选择最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瑞马雄风》逐步引导学生:作品主体是什么材质的?生:不锈钢、石材。这种才知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生:质朴、粗糙、有力;光滑,有现代感。

  稍难一些的画面让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回答。(比如:分析作品与环境是否有关系?让学生体会背景的群山是自然材质,粗糙、苍老、有力,青色给人以安静之美;红色给人以热烈之感。)

  《马头》是陶瓷、清玉材质的,《立马》作品的由来?此时的提问,是可以让那些表达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更好的发挥,激发起求知欲。主要表现的是我国西汉时期一名抗击匈奴的著名将军叫霍去病,他深入西北的祁连山突击匈奴……显赫功勋。立马就是放在其墓前的一件著名雕塑。

  《舞马街杯纹银壶》金、银材质的精致、高贵、光滑、现代感。

  《三彩马》石材、陶制品,光滑、色彩雍容华丽,质朴、粗糙有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材质丰富的世界里,不同的材质对作品的表现力是不同的,材质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作业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把自己喜欢的鞋的材质和给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结束语:一个主题,可以用很多的材质表现出来,并且带有不同的特色,表达出不同的情感。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材质,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魅力。材质因多样,世界而丰富。世界因丰富,生活而精彩。

小学美术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制作方法,能运用画、卷、折、黏合的方法制作一只小蜗牛。

  2、在制作中感受创造活动的乐趣,养成浅显地设计意识。

  3、认识蜗牛,体会卷折纸条与“螺旋形”之间的联想与创造,激发对自然的探索与研究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蜗牛的外壳呈螺旋形。教学难点:纸条卷折成螺旋形。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导入课题

  1、导入课题:

  师:故事《小蜗牛慢慢爬》

  师:故事中的可爱的主角是谁呀?

  生:蜗牛。

  2、揭示课题:

  师:蜗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爬的很慢!很坚强;很勇敢。

  师:对!虽然蜗牛爬的很慢,但它非常执着,遇到困难也不回头。师:那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小蜗牛慢慢爬。(板书:小蜗牛慢慢爬)

  二、认识蜗牛:

  1、蜗牛的基本结构: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见真正的蜗牛吗?看到过的举手好吗?

  老师也看过,不知道是不是和你们看到的是一样的。(播放蜗牛图片)

  师:刚才我们看的是动画中的蜗牛。现在我们来看看大自然中的小蜗牛长什么样子。(播放图片)师:有谁愿意来说说呢?

  生:头、触角、身体、外壳、尾巴等部分。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心。它有小小的.头,长长的身体和尾巴,两对触角,长触角上长着眼睛,嘴巴,背着一个重重的壳。它的壳有什么作用呢?

  生:遇到危险时,蜗牛就会钻到壳里保护自己。

  师:嗯!说的非常正确。它的壳是?(教师用手比划,学生回答)螺旋状的。

  三、自主探究学习制作方法:

  1、讨论制作方法

  师:看完了大自然中的小蜗牛,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只漂亮的小蜗牛,你们想来一起做蜗牛吗?(想@!)那蜗牛是怎样制作的呢?桌上有做好的蜗牛。现在哪一组先来发表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外壳是用纸条卷起来的,身体是先剪再粘上去的。

  2、总结制作方法:

  师:嗯!这几位同学分析的特别好!(播放步骤)怎样给蜗牛穿上花衣服呢?

  生:画上漂亮的花纹。(出示花纹)正反两面都要有花纹才更漂亮,就像你们的衣服一样哦!步骤:

  第一步,在纸条上画出一样的花纹。

  第二步,将纸条卷成螺旋状的外壳并粘好。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纸条的顶端,将纸条卷一个小圈,用拇指压住,第一个圈就完成了。第二个圈要比第一个圈大,同样的方法卷第二个圈,直到纸条的末端卷到我们用手压的地方,最后用双面胶贴好。

  第三步,在另一张卡纸上画出蜗牛的头和尾巴。老师要提醒大家蜗牛的身体要和外壳要一致,一样宽才

  行,不然蜗牛小小的身体会背不动那重重的壳。

  第四步,用订书机把头和尾巴订在外壳的底部。为了让蜗牛可以抬头看的更远,我们先把头和尾巴卷一下,松开后,用订书机订好。再用双面胶把头部粘在外壳上。

  四、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1、学生动手制作

  师:了解了制作方法,同学们就动手来制作最美的蜗牛来参加派对吧!师:播放循环图片音乐。

  3、每组请做一个同学作代表,为蜗牛派对作介绍,然后大家举手说出理由评出谁是最美的蜗牛。生:我制作的小蜗!她穿这我精心为它设计的彩虹裙子。很美丽。

  师:嗯!说的真好。这位同学做的非常专心,衣服设计的很新颖,与众不同。师:你们来聊聊台上的几位新朋友,觉得它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

  生:它的外壳颜色非常鲜艳;它的花纹非常美丽;它的样子很可爱······

  师:老师也认为它的外壳颜色十分鲜艳。并且外壳和身体制作的同样宽,那么蜗牛会很轻松的背着它的壳去旅行了。

  4、颁奖

  五、总结:

  师:我们今天认识并了解了蜗牛,同学们制作的蜗牛也都非常的漂亮!小蜗牛除了样子可爱,还具有坚强、执着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像小蜗牛一样,锲而不舍,顽强拼搏。

  生:好!

小学美术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策略: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

  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总结透视的发展阶段、特点与规律。

  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

  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3) 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2.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 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应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四、学生操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五、展示与评价阶段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教师评价。

  六、课后拓展:

  学生视野,希望学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

小学美术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捏泥动物是儿童最喜爱表现的题材内容,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非常有趣的动物形象。

  本课捏泥动物教学通过捏泥动物,让学生认识了解制作捏泥动物立体动物的方法、步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本课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和对动物造型的认识。通过揉、捏、粘接等多种方法来做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动物形象。捏泥动物同时运用粘、刻的方法进行装饰表现出动物的特征。本课教学内容是儿童对动物认识的.加深,从平面绘画到立体表现的过渡,教师应指导学生将个人的制作与集体的活动进行结合。可以设计一个场景,如动物运动会、森林音乐会等,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几人一组或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做不同的动物形象,使之在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动物的基本形态,培养立体造型的能力。

  2、掌握捏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三、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记忆、想象,培养造型表现能力,通过活动形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把能力的培养放到学习捏制的活动中。

  本课教学安排要考虑到环节的设置,层次条理要清楚合理。通过记忆观察——感受体验——造型表现——游戏活动——相互评价,在造型表现的活动中,激发兴趣,养成从小保护自然学生态环境的意识。

  本课教学是以动物为表现对象的学习活动,通过捏各种不同造型的动物形态,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制作和活动中完成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在捏制泥动物的活动中对造型、制作的方法、步骤及粘刻手法进行适当的演示,并结合媒体,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能通过感受,记忆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表现。

  作业评价:通过活动形式,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谈自己的认识,以及保护动物的意义。

  作业要求:运用多种方法捏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进行适当的添加装饰。

  四、教学建议

  1、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媒体、光碟、实物提供给学生可观察的动物形象,了解动物的结构、动态,以便作业的完成。

  2、作业的形式可以用陶泥或彩泥来完成。

小学美术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每一条街巷,每一栋老屋,每一座桥梁,每一尺驳岸,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关丽的传说。《老房子》一课,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老房子的外形特点,了解老房子的昨天和今天,让学生能真正触模城市的文脉,品味城市的,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某种特殊的气氛,产生相应的情绪,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本课的立意所在。

  用写生或记忆画的形式将拦房子在现在画面,是记录学生直接体验的一种美术活动。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地区的老房子的特征,还要对各国、各民族的老房子的建筑有所知晓。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寻访本地老房子,对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老房子的建筑风格有所了解。

  (2操作目标: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老房子的写生或记忆画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家乡老房子别具风格的古朴美,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老房子历尽沧桑的陈旧感及别具风格的古朴美的体现。

  四、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

  a课前采访祖辈老人或建筑师及查寻有关资料,对本地老房子进行初步了解。

  b收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房子的建筑图片、照片及文字资料。

  c画夹、铅笔或钢笔、水粉、油画棒等写生工具。

  五、教学过程:

  ○讨论、引领阶段:

  学生将各种老房子资料进行分享、交流。

  结合各文字资料、图片讨论各国、各民族老房子有什么特点?

  引导欣赏一些老房子的写生作品,并针对作品提出相关问题:

  1你喜欢哪一幅写生作品,为什么?

  2你喜欢哪种表现形式,能否学着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作品?

  3如果让你来画,你准备如何表现?

  ○示范、提示阶段:

  利用实物投影仪或幻灯片,根据一张老房子的现场照片,讲解写生时取景与构图,并做相应的示范。

  提出外出写生注意事项:

  l写生时注意安全。(不要逗留水池边、马路上、建筑工地等地。)

  2写生时尽可能不在太阳直射下作业。

  3选景时果断,不要游移不定。

  4写生时注意景物的取舍及主题的表现。

  ○练习、内化阶段: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老房子写生,在联系住户后,写生前带领学生内外观察、增强感知。

  巡回指导时帮助一部份学生取景,把印有老房子的.图片和画有老房子的画面分发一部分学生,让其临摹或以部分临摹添画的形式完成作品,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勇于表达的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现所思所想。

  ○、展评阶段:

  集中写生一角,让学生自荐得意作品,进行个性(中鼓励学生用一些专业用语:以构图、线条、色彩、表现形式为界定)。

  ○收拾、阶段:

  身边的丢弃物、爱护自然环境,保持周边整洁。

  ○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到城市新盖的仿古建筑前,对比前面写生的老房子(或出示图片),讨论:人们都说老房子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为什么有些地方既在拆除老房子,又在盖新的仿古建筑吸引游客,这符合国家保护文物的法律要求吗?

小学美术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花边,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什么是花边”,了解花边的装饰性及在学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用剪纸的方式设计制作花边。

  2、能够联系学生活,回忆起日常见到过的一些花边并学习制作出有装饰效果、色彩美丽的花边。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造型设计能力以及在花边图案的组合、变化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民族自豪感,并学会观察学生活,留心身边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花边并制作出花边。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理解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花边。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有花边的东西(例:手帕、餐巾布,碗、蝶、瓶子、布娃娃等)。剪刀、彩色纸、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小伙伴,请大家唱着儿歌来迎接他们吧。(学生唱《小白兔》儿歌,教师剪小白兔花边)

  快看,小白兔来了!小白兔还会变魔术呢!(拉开花边,两只,四只……)你们想学一学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漂亮的花边》(板书课题)

  二、欣赏花边: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收集的各种有花边的东西。(教师提问、学生欣赏相结合)

  1、你喜欢自己收集的东西吗?它漂亮吗?(引出花边具有装饰、美观的作用,能使一件原本单调的物体更加美观、丰富。)

  2、这些漂亮的花边造型选用了什么材料?

  3、你能发现这些漂亮的花边,有什么样的规律?(引出图形的不断重复排列延伸知识点,教师可适时作简单演示。)

  师:它在我们的学生活中处处可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请大家赶快来欣赏吧。(出示学生活中的花边)

  1、古代服饰上的花边。

  领口、袖口、长袍、鞋子等地方都有花边。

  2、古代建筑上的花边。

  好多的古代建筑的门上、墙上、窗户上等地方,有好多的花边。

  3、陶器、瓷器上的花边。

  在一些陶器、瓷器上的花边都很漂亮,尤其是青花瓷。

  3、好看的学生活用品的花边。

  筷子上、盘子上、家具上、床上、裤子上、被子上、学生活用品中太多了,他们都有好看的花边。

  4、大街上的栏杆和围栏。

  有各种单位的围栏,绿化带的围栏,各种栏杆的样式都很美。

  5、民族服饰中的花边:少数民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以及服饰上随处可见漂亮的花边。

  三、探索研究:

  师:图案从一开始就从属于器物、建筑、服装等被装饰物上,用花边来装饰身边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非常地华丽、精美,图案的设计注重形式感,强调平面感,强调形象的装饰美感。他是我们学生活中的朋友,他能美化我们的环境,让我们这节课探讨一下美丽花边的制作方法。

  我们知道花边是一种向两边重复延伸的图形,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制作花边?

  (学生:画的、剪贴的、盖印)

  教师示范:1、连续图案剪法:1).取一张长宽合适的长条纸,从中间连续对折数次成一小方形;2).在折好的纸上画上要剪的纹样(纸两边的点不要剪断,一定要有物与物连接的地方);剪掉空白处,留下色彩花纹展开为延接的图案花。

  2、数张纸重叠剪出的单个图形(不连接)进行排列组合,也能做出漂亮的花边。

  五、设计制作:

  1.学生练习,教师适时指导

  2.选一件周围的物品进行装饰。

  六、作业展评

  全班学生进行作业展评,并可以加上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评语。表扬制作精美的花边图案,可做花边展示秀。

  七、拓展建议:

  同学们虽然现在你们手中只是一些普通的花边,但只要我们肯动脑,勤动手,这些花边可以装点整个世界,把我们的学生活变得更美!大家回家去试试吧,下课。

小学美术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说出3种以上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

  2.区分出均衡与对称的图形。

  3.选用剪纸,拼贴,绘画等方法表现对称或均衡的作品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对称或匀衡的原理,找出我们周围的对称或均衡的物体,运用物体的对称或均衡原理,通过剪纸、拼贴、绘画等手段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理解感受物体的对称或均衡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对均衡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学生作品

  学生:剪刀,双面胶,彩色卡纸,颜料,调色盘,毛笔,抹布,水彩笔,油画棒,甚或中的对称与均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杂技是我们民间一项非常受欢迎的节目,他给人们带来欢乐。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张杂技表演照片,请你们猜一猜他表演的是什么杂技。(1.杂技照片)

  为什么他手中要拿一根长杆子呢?

  2. 不光杂技演员需要平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需要平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平稳稳这一课(添加题目:平平稳稳)

  3.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平衡的事物呢?

  二、讲授新课:

  1.老师也为大家找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他们给人美的感觉,我们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3.对称定义幻灯)在我们美术中,这样的形式我们就叫他对称。

  3. 这样的对称他不光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同时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来装饰我们的生活的。(4.对称的装饰作用)

  4 有谁能把这些单独的图形变成对称的形呢?(5.练习一幻灯)

  5.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不光对称给我们平稳的感觉,还有一种形式也能体现平稳。(6.均衡幻灯)

  6.(7.均衡定义幻灯)像这一类在视觉上有平衡感觉的,在美术上我们叫它均衡。

  7. 好,现在老师要锻炼一下我们同学的眼睛,让它做一项运动了,看看在这些图中,你能找出不是均衡作品吗?(8.练习二幻灯)

  8.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就找出来了,那你有什么方法把它变平稳点吗?(9.变均衡的幻灯)

  9. 老师这有些小朋友,他比你们更厉害,他们不但能找到生活 中的均衡,而且还用美术的形式把他表现了出来,大家来欣赏一下他们作品,并看看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如果是你的话,你还有什么方法把均衡或者对称表现出来。(10.学生作品种类的幻灯)

  10.同学们的想法真棒,那你能运用你喜欢的形式,把均衡或者对 称表现出来吗?那就赶快行动吧!(11.音乐,以及欣赏学生作品,生活中对称`均衡的图片)(幻灯中没有需要添加)

  三、展示评价:

  1 欣赏,评价,做了什么,怎么做的。(12.学生作品,实物投影)

  2 其实除以上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更加容易的表现出对称与均衡,这就是我们的电脑,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到电脑上试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选用剪纸,拼贴,绘画等方法表现对称或均衡的作品.

  教学重点:理解对称与均衡。

  教学难点:用对称或均衡得形式来表现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投影仪放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中的物体造型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对称、均衡的物体给人以庄重、严肃、整齐、平稳的感觉。

  二、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均衡:中心线两边的图形、色彩虽不相同,但在视觉上有平衡感。

  举例:一棵树、一篮水果,它们的.左右不一定对称,但视觉上看去是平衡的。教材中的《镜前的少女》、《组合橱》等都是给人的视觉上以平衡感,所以它们看上去是平稳。图片《大海上的船》,海面上船有的大、有的小,画面左边一艘大轮船,右边有远近三艘小船。画面左右不对称,但视觉上看是平衡的。

  小组讨论:请同学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或均衡的,小组个别同学汇报小结。

  师小结;这些对称的或给人以平衡感的物体、图片,都给人平稳、庄重、整齐的感觉。

  作业布置:我们可以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完成一幅表现对称或均衡感受的作品。可以一人完成也可以俩人合作完成。

  三、拓展:

  可用小组合作完成,还可以用立体折纸或泥塑形式完成作业。

  反思:

  我原以为三年级学生理解“对称”这个词的概念,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没有将“对称”这个概念进行讲解,在第一个班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学生经过老师的简单提示,对对称图形的“对称”特点了解的不是太好,因此,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察觉到这个班与上个班的情况一样,就进行了大胆的调整,讲授新课:课我直接讲解并点出“对称形”有两种情况:一种像蝴蝶一样的对称形为轴对称;然后,通过找圆形花朵的中轴线得知:像花朵一样的对称形为点对称,经过比较,学生加深了印象,能够比较容易的区别开“轴对称”和“点对称”了。

  另外,对于这一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在带领学生感受“均衡”过程中对课件图片的运用,我借助Photoshop软件对图片进行了不均衡处理,在构图上,学生虽然说不出不均衡,可是也很明显的感受到了“别扭”, 然后再与原图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均衡的平衡与舒适感。美中不足的是,类似的图片准备的少了,学生没有能尽兴。

小学美术教案9

  教材分析

  儿歌,以其特有的节奏、韵律,向小读者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儿歌配画正是利用儿歌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把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儿歌那种难以言表的情绪体验,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儿歌配画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形象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指导造型、运用儿歌中的情景充实表现内容的目的。

  参考教材

  课业类别: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加深学生对美术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儿歌配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从儿歌中提炼出可视可塑的艺术形象;画面主体形象与儿歌中心内容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收集优秀少儿绘画作品及与之相对应的优秀儿歌。

  学具准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首儿、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观察学生情绪,检查学习准备情况,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教师选择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儿歌(或课本中的儿歌)有感情地朗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音配乐带导入新课的工作。)

  三、讲授新课

  1.分析儿歌内容。

  ①作品中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你们在作品中看到了些什么?

  ③作品中的人(物)与景,反映的时间、季节有哪些特征?

  2.赏析图例。

  ①出示范图,提问:这位小朋友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对儿歌的理解的?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②画中的形象与儿歌中所说的相吻合吗?

  (引导学生把自己感觉到的文学形象与画中的形象进行对照,说出大致相同的地方。)

  ③为什么有的地方与你设想的不一样呢?

  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方法,对儿歌中形象的想象不同,所以每个人根据儿歌所画出的画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与儿歌的内容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幅儿歌配画就是成功的。

  3.欣赏几幅同龄人的作品。

  ①《小记者》小作者紧扣主题,把小记者在初春时忙碌的情形表现出来,既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课余学生活,又把春天的气息浓缩于画面之中,给观者带来了一片喜洋洋的气氛。

  ②《彩伞》学生活中用于遮挡烈日和雨水的花伞,成了小朋友与父母密切联系的.纽带。小作者抓住“我撑彩伞接妈妈”一句,用学生动的形象和特定的雨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儿歌的全部内容。

  ③《雪花姑娘》小作者在仔细分析和理解儿歌作品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丰富的联想。画中温柔美丽的雪花姑娘与儿歌主题相互呼应,画中小朋友的活动与空中的雪花姑娘相互映衬,显出一派学生动活泼的欢乐场面。

  ④《大公鸡》人们常见的公鸡在这幅画中,被装扮得分外独特。这不能不使我们由衷地佩服小作者大胆的创造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你们看看画中的大公鸡,再读读歌中的那只公鸡,小作者表达得多么学生动、多么贴切,似乎他的每一笔,都合着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4.儿歌配画的方法和步骤。

  从上述五幅作品可以看出,要根据儿歌的内容画好一幅好画,就必须做到:

  ①仔细分析作品的内容,找出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形象。

  ②用铅笔画出儿歌中的形象与场景(注意与儿歌中所说的要有一致性。

  ③在不偏离儿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联想结果。

  ④选择适合于反映儿歌内容的色彩,说明时间或气候条件。

  教师可结合提问、讲解、演示,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配画过程。

  5.色彩与画面和儿歌的关系。

  ①能反映儿歌的季节特征或天气情况。

  ②有助于突出主体形象,渲染画面气氛。

  ③具有美化画面的作用。

  6.着色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①冬季清晨:多用蓝色、紫色作主调(即大块色,配以少量的对比色,以拉开空间层次的距离)。

  ②夏季晴天:多用暖色(红、橙色)作大面积色,其他小面积色块与大色块在协调中进行对比。

  一般情况下,先涂大色块,再涂小色块,主体形象色彩鲜明,与背景反差较大,背景色的选用以邻近色为主。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把自己所选择的儿歌内容画出来。要求能反映儿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景,构图饱满,主次分明,色彩协调。

  辅导要点:

  ①找出儿歌中形象最鲜明的句子。

  ②添画场景。(与原作的意境大致相同,能较好地起到衬托主体形象的作用。)

  ③调整宾主关系。

  ④选择主色(针对儿歌中的色彩基调进行选择)。

  ⑤其他形象的色彩(依据儿歌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

  ⑥补充细节,整理画面。

  五、小结

  讲评优秀作业,请学生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小学美术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画汗衫》是整个教材体系“设计应用”一条线中很有意思的一课,本课画汗衫主要不是设计汗衫款式,而是设计汗衫上的图案,这些图案的形式不外乎文字式、图文并茂式和图形式。

  汗衫作为夏季T恤衫的一个特殊类型,在人们学生活中,它既随意又时尚;既舒适又充满强烈的文化气息。《画汗衫》一课非常切合儿童的学生活实际,通过画汗衫,提高对学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激发其美化学生活的愿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发展创新意识,激发美化学生活的愿望。

  认知领域:了解汗衫上的文化和设计艺术。

  操作领域:学习设计汗衫图案,锻炼设计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汗衫实物、范作、实物投影仪或课件等。

  学具:8开(4开)白纸或旧报纸、剪刀、水粉颜料、画笔、硬纸板、油墨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

  ●教学导入:

  请几名学生上台,利用简短的时间,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大纸上用颜料随意作画,之后教师用美工刀快速裁出汗衫图样。这种师学生合作,情趣高涨的新课导入方式更受学生欢迎。

  ●教学新授:

  ①简单了解汗衫的类型。

  出示实物或范作、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根据学生活经验将汗衫分为以下几类。

  从应用角度上:广告、装饰、公益、体育等。

  从年龄、性别上:老年、中青年、儿童(卡通衫)等。

  从表现手法上:文字式、图文并茂式、纯图形式等。

  ②汗衫的特点:时代性、简洁性、装饰性、随意性。

  ③汗衫图案设计。

  构思立意:构思立意贯穿于设计的`始末,可考虑设计何种类型?为什么人设计的?设计什么主题?

  (1)有意义的主题:如禁止吸烟、还地球于和平、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等。

  (2)随意型主题:如“我喜欢的卡通形象”等,本课教学可着重讲解随意性主题。

  图案设计:

  (1)可设计非四边形的。设计时要注意图形面积的大小,袖口、领边与中心图案的协调呼应,既不能塞得太满,也不可太疏朗。

  (2)四边形的图案。四边形的图案应在汗衫胸前或背后显要的位置。

  汗衫图案设计还可分为:文字式、图文并茂式、图形式,其中后两种更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书本上的几幅作品很吸引人,这些图案设计时采用了省略(图案人物中的头部省略)、借代(借穿衣人的头来完整图形,从而引起滑稽、幽默感)、前后呼应(前后背心的图案设计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产学生戏剧效果)、渐变(一群动物手拉手,由小变大绘于胸前,产学生了强烈的运动感)等表现手法。

  ●汗衫绘制方法、步骤:

  ①把8开(4开)画纸裁成汗衫样式。

  ②直接在纸做的汗衫上绘制图案,图案可绘制成四边形的或非四边形。

  ●学生作业:

  在白纸或旧报纸上用绘画的方式设计汗衫图案,力求图案新颖、别致。

  ●学生作业展评:

  可组织学生办个“汗衫专卖店”推销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作品的设计意图,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谁的作品最畅销?谁最会推销自己的作品。

  ●教师语。

  三、学习建议:

  ●是否在汗衫设计只能感表现出新奇的创意?

  ●对自己的创作效果是否满意?

  ●能否用口头语言或短文形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述?

  四、教师教学随笔:

小学美术教案11

  教学目标:

  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学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应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装饰方法和夸张、变形、省略等变化方法来对适合纹样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几何形、自然形等要素点、线、面来装饰适合图形的纹样。

  教学难点:

  运用点、线、面三要素及夸张、变形等变化方法来设计制作适合纹样。

  教学具准备:

  适合纹样图片资料、作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欣赏图案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图案中

  (图案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美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欣赏图案

  提出问题:刚刚欣赏的`图案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我发现它们的外形有的是我们数学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学生:有的外形像桃子、有的像树叶。

  学生:里面的图案类型有的是一个形象,有的是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

  学生:里面的图案跟外面的形状是一样的,也跟着是圆形、方形——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观察的很仔细,说出了这些图案的特点)

  总结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了解知识掌握方法

  师:在我们学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图案。来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

  学生讨论发言。

  师:那我们同学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图案呢?

  我们在来仔细的观察欣赏一下,同时思考以下的问题:

  1)什么是适合纹样?

  2)基本形有哪些?

  3)我们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图案

  学生欣赏、思考、讨论

  师和学生一起总结:1)适合纹样指适合于一定的外轮廓形状中的装饰纹样。适合纹样的形态要与外廓相吻合,就是说,在除去边框时,仍旧具有清晰的边框外形特征。2)可以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3)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装饰,也可以用一个形象或者几个形象来装饰。

  (了解了适合纹样的一般知识,掌握了基本规律,有利于下一步的设计制作)

  师: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夸张、变形、省略等方法,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用到它们。

  3、构思、设计、制作精美的适合纹样

  师:我们很多同学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今天呢,我们每位同学就来设计一些适合纹样,要求先选好某种外形,在根据外形设计选择填充图案,去掉外形后,图案仍能保持其形状。

  学生作业起稿师巡视辅导

  第二课时

  1、学生展示纹样底稿,师学生根据本课学习重点要求进行互评。

  2、学生进一步涂色、完成作品。师学生根据本课学习重点要求进行互评。

  3、教师展示适合纹样在学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服饰、家居等。

  4、学生尝试将自己设计的纹样应用、装饰学生活物品。师学生根据本课学习重点要求进行互评。

  施教时间:9月25-29日

  课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绘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图案在我们的学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而,教与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装饰方法是很实用的。而没有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

小学美术教案1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学习,使学生从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中找到对自己人生发展的警示;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的力量,即宽厚、仁慈和友爱的力量,了解罗曼·罗兰所倡导的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等待戈多》的学习,认识现代荒诞派艺术,学习正确评价荒诞派艺术的成就;通过赏析《格尔尼卡》,理解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对现代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理解并尊重“现代派”所创造的新文化,增强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现代派艺术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

  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作品与时代联系起来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判断的能力;通过对《格尔尼卡》的介绍,提高学生分析现代美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鉴于教材对三部文学作品的介绍比较简略,而很多学生以前又没有读过这些作品,因此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这三部文学作品的青少年版。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较详细地介绍这些作品,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及交流,明确作品内容与特定历史背景的关系,逐步形成对20世纪世界不同地区文学艺术的正确理解。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他作品,与学生共同分析、欣赏,提高学生鉴赏现代美术作品的水平。

  重点与难点

  重点: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是教学的重点。

  《美国的悲剧》通过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德·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作者将人物构思和心理刻画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约翰·克里斯朵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生活为背景,通过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个人奋斗的经历,反映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出作家反对现存秩序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

  《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怪异、离奇、荒诞的内容和形式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表现生活在西方世界中的普通人的尴尬难堪的处境。剧中人对于戈多的徒劳等待,表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剧中人彼此间的不可分手离弃,则隐喻着西方人逐渐已丧失了独立、健全的人格,也反映了在冷漠的西方世界中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

  毕加索是西方现代美术诸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名字已成为“现代艺术”的代名词。他是立体派绘画艺术的开创人,他把数学概念引入绘画艺术,用“三度空间”来画人物,把不同角度的同一对象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上。作品《格尔尼卡》以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难点:学生限于认知水平,很难理解《等待戈多》的内涵,也难于感悟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因此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派艺术是本课的难点。“荒诞”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在本课《等待戈多》和达利的作品中有所反映。荒诞派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有悖于传统的艺术规律和原则,以反传统、无逻辑和非理性为主要特点,涉及戏剧、文学、绘画、摄影等诸多领域。西方现代荒诞派艺术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同时也使人的异化进一步加剧,许多人为外部的物质所控制,内心空虚,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极度的空虚感和焦虑感,于是就有人借助艺术,以怪诞、扭曲、反理性等形式来宣泄人类的这种不良情绪,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可以说,在荒诞派艺术看似无逻辑、非理性的表达方式背后饱含了人类的许多辛酸与无奈,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对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的各种心态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教材提到的每一部文学艺术作品,教师都应对其产生的'背景、内容、艺术风格及影响有所了解,这对教师来讲是必须的。搜集对《美国的悲剧》、《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待戈多》、《格尔尼卡》等作品的名家评论,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查找毕加索、达利的代表作品,制成幻灯片。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美国的悲剧》、《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待戈多》这三部文学作品的青少年版,了解其主要内容。查找毕加索、达利的代表作品及简介,形成对现代派艺术的初步印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文学名著。

  1.《美国的悲剧》;

  2.《约翰·克利斯朵夫》;

  3.《等待戈多》。

  现代美术。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作答。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发言,交流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听讲,观看录像,两名学生朗诵剧中两个流浪汉的部分对白。

  学生援引搜集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回忆:《蒙娜丽莎》、《向日葵》等。

  方案一:请看几条报刊上的消息标题:“等待戈多──汽车三包何时来?”“房贷证券化──等待戈多”“等待器官,就像等待戈多”。

  这些标题中都提到了“等待戈多”,这一典故从何而来呢?

  方案二:1997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向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居民专门发出一封致歉信,就60年前德国空军对小镇的轰炸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德国人何以在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以后承认自己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犯下的罪行呢?这要从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说起。

  提问:说一说你都读过或知道哪些20世纪的世界文学名著?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重点介绍的三部文学名著。

  请学生介绍《美国的悲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克莱德悲剧产生的原因。

  请学生介绍《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内容,让学生畅谈阅读小说后的感受以及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评价。

  介绍《等待戈多》的内容。播放舞台剧《等待戈多》的录像片段。然后选择剧中两个流浪汉的部分典型对白让学生朗诵。

  提问:①听了两个流浪汉的对白,你有什么感受?

  ②你认为戈多是谁?

  ③你觉得《等待戈多》要表达什么寓意?

  学生讨论时,予以适当补充和点拨。展示贝克特自己和其他人有关《等待戈多》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该剧。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了解过的世界近代美术名作。待学生回答后,加以转折──到了现代,产生了与我们熟知的写实绘画作品迥然不同的现代派艺术。

  1.毕加索及其《格尔尼卡》;

  学生观看后,谈自己的感受。作了课前准备的同学展示自己搜集的毕加索的作品图片,并作解说。相互讨论。

  认真观赏《格尔尼卡》,了解画面内容及风格,可就此适当讨论。

  结合作品内容、创作背景和毕加索的话思考毕加索艺术的社会性。

  展示毕加索的多幅作品如《亚威农的姑娘》、《三个舞蹈者》,等等。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让学生相互交流,注意适当引导。然后展示介绍立体派绘画的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分析《格尔尼卡》,展示该画,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引文了解画面内容及风格。相应介绍这幅名作的创作背景,并展示毕加索发表于《法兰西文学报》的一段文章,引导学生推论出:毕加索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与他热爱祖国,提倡人道,维护正义的人格分不开的。

  2.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学生观赏,发表观后感,体会超现实主义绘画追求超现实的精神世界,描绘梦境、幻觉的特点。

  展示达利的代表作,如《记忆的永恒》、《里加港的圣母》、《西班牙内战的预感》等。相应介绍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

小学美术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通过运用色彩、线条、疏密、节奏等不同的元素表现雨和雨中情景,培养创造性的艺术表现能力。

  情感性目标:体验下雨对人和动物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能力性目标:锻炼学生以动作、线条再现情景的能力,提高观察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线条、疏密、节奏等元素表现不同的雨和情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雨的'诗歌、《小雨沙沙》歌曲磁带、学生范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唱儿童歌曲《小雨沙沙》并做相关动作(一年级音乐课已熟悉此歌)。

  二、引导学生讨论当种子在下雨天会发生什么。

  三、欣赏儿童诗歌《下雨了》并探讨动物们在下雨中如何躲避。

  下雨了!

  下雨了!下雨了!

  小蚂蚁躲在大蘑菇下,

  它说,蘑菇就是它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小青蛙躲在大荷叶下,

  它说,荷叶就是它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小虫躲在大树下,

  它说,树叶就是它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小弟弟快过来,

  让我为你撑起一把小伞。

  四、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小组讨论并交流。

  1、自然界的变化。

  2、人们如何躲避雨。

  3、下雨会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五、雨中情景模仿表演,个别学生上台表演。

  六、欣赏一组表现雨中情景的画。

  1、书中的插图。

  2、优秀学生的作品。

  七、同桌间探讨如何描绘下雨中的情景。

  八、集体交流。

  九、学生作业。要求自选绘画材料,通过多种表现方法表现雨中情景。

  十、作业展示和评比。

  十一、课堂小结。

小学美术教案14

  一、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吃虫草的自然知识,并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

  二、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并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绘画、制作。

  三、情感目标:

  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了解吃虫草的知识,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表现吃虫草吃虫的情景。

  难点:画面表达清晰,有遮挡关系,具有情趣性。

  教学方法:

  对话式导入,综合探索、交流、观察、讨论及小组合作的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一、导入:

  1.你见过吃虫子的草吗?学生答

  2.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吃虫草是怎样吃虫子的?(教师出示课件:放录像学生观看,毛毡苔、猪笼草、捕蝇草、狸藻捕虫的情景。)

  二、新授:

  1.看了这些吃虫草捕虫子的情景,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吃虫草图片和它的名称,学生了解吃虫草的种类)

  2.如果你是一株吃虫草,你会怎样吃掉小虫子?请同学上台表演。(用肢体语言表现吃虫草吃虫子的情景,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你是靠什么来吸引小虫子的?(学生答)

  4.我们来看看吃虫草是怎样吸引小虫子的(出示课件:吃虫草各种形态、不同色彩的图片,学生欣赏。)

  学生总结并板书:形状:奇特、

  颜色:鲜艳、

  气味:芬芳

  教师小结:吃虫草的捕虫器总是散发着迷虫的魅力。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方还有其他的吃虫草,我们没有见到过,你们来看小朋友们想象中的吃虫草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小朋友们的画。让学生了解表现吃虫草不同的.方法,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课堂制作:

  1.教师示范:

  这么多漂亮的吃虫草,我也想做一个(教师拿出纸盒用彩色纸装饰成吃虫草,贴在准备好的吃虫草画中。)我将它种在吃虫草丛中,让它多吸引小虫子,为我们的庄家多消灭害虫。

  2.你是不是也想拥有一株漂亮的吃虫草呢?同学们来看要求:(课件出示)

  3.学生创作

  看谁制作的吃虫草能将老师这里的小虫子吸引过去。

  作业提示: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学过的方法表现吃虫草捕食的情景。可自己表现,也可以小组合作。

  要求:1.吃虫器要新奇独特,画面要饱满,有疏密变化。

  2.添画草梗、叶梗、叶子、小虫等,要变化形状。

  3.色彩要丰富鲜艳,尽最大可能来吸引小虫。

  四、展示作业:

  请各组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上。

  1.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吃虫草,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2.其他同学对他的设计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师给设计有创意的作品贴小虫子,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创作。)

小学美术教案15

  一、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设置了“综合探索”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的设置能使学生通过综合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并使这种兴趣与精神转化成持久的情感与态度。“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总体特征为拓展性、探索性、创造性,因此学习内容的开发与课题的设定都体现这一特征。《花的世界》一课的教学研究即由此而展开,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本课紧密联系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围绕“花”这一主题,以丰富、多样、开放的内容文字、例品范例、学生活动场面等,揭示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要求和线索。

  (二)设计思路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四季花卉的图片,通过对花形、色、味的感知,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掌握花的知识。从学生活应用认识艺术的表现,整体去感知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一年级教学已经学过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物体以及《简练的几何形状》,对几何形状有一定的认识。以拼一拼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形画花,借形做花。再欣赏其他同学制作的花,认识他们的制作材料、方法,激发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花的兴趣。然后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小组,合作完成几朵花,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运用不同材料的表现能力。将学生制作的花放在一起,办一个小花展,装饰教室,体会创造的乐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认识花与人们学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综合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平面或立体创作。

  (二)情感:感知、体验“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学生活、热爱学生活的情感与合作意识,激发大胆发表、展示的勇气。

  (三)能力:培养认识、发表、探究、创造、展示“花”的美的能力及综合利用各种材料、方法去创作、装饰、美化学生活和美化自身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知、探讨、理解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引发爱花之情和环保意识。综合探索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平面或立体创作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难点:探索运用各种材料、方法表现有创意的“美丽的花”。

  四、工具材料

  (一)教师:

  1、各种花的图片

  2、花的应用、装饰图片

  (二)学生:

  1、收集花的图片和关于花的故事传说、知识等资料。

  2、水彩笔、橡皮泥、彩纸、绢纸、布、剪刀、易拉罐、塑料袋等各种媒材。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预备铃响后,上课前整顿纪律并审视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谈话导入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变漂亮了,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因为树叶绿了,小燕子回来了,桃花开了,学校的山茶花也开了……

  师:你喜欢花吗?为什么?

  学生:很喜欢。因为花很美……

  师:花很美,如果到处都是鲜花多么好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进入鲜花的世界——揭题《花的世界》

  (三)观察、欣赏、感受

  1、十大名花欣赏(课件展示,伴有音乐,逐一播放图片。)

  你知道国花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提问:(1)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它是什么季节里开的?长得什么样子?有哪些颜色?

  (3)能说说有关它的故事吗?

  3、说一说

  (1)你还知道哪些花卉?

  (2)它的名字是什么?

  (3)它长得什么样子?

  (4)能说说有关它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的花,教师尽可能地展示。

  4、应用欣赏

  在我们的日常学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见花。你从学生活的什么地方能找到它?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点击课件

  (四)拼一拼

  同学们手中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你能简单拼一拼,使它变成花吗?

  (五)思考、探索

  1、实例欣赏

  师问:“除了拼,还能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美丽的花留住呢?先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做的吧!”点击课件,和同学说一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

  2、小组讨论

  (1)你带了什么材料?用你手中的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花?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花用什么材料做,什么形状?怎样做?

  叶子用什么做,怎样做?

  (折)(扎)(剪)

  (2)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做更好看?

  (3)根据材料和方法的不同,分小组自由合作,然后办个小花展,装饰教室。让美丽的花永远开在我们的教室里。

  (六)学生创作

  教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展示优秀作业。

  (七)小结

  1、师学生共同扮演蝴蝶角色飞入各组“小花圃”中赏析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评出最好的鲜花,并说明为什么。

  2、环保教育。

  师:有的人看见好看的花就把它摘下来,他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不对。花是大家的,要爱护公物,要美化城市,不要摘花……

  结束语:同学们都知道摘花是不对的,我们自己不但不摘花,还要劝别人不要摘花,要爱护公物,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让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六、教学效果

  学生利用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废旧材料,如刨花、纸杯、粉笔头等和最简单的工具,经联想与创造,巧妙地组合设计制作出美丽的花,在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锻炼。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对他人、自己作品的意见。(附学生作业)

  七、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时常把它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用不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学习,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得以实现。

  在这一课中,我收集了许多有关四季花卉的知识图片和应用实例图片做成课件,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中真实感受花的美。在播放时能不时地听到学生惊讶的赞叹声,对花产学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喜爱。就这样,他们带着这一份喜爱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的`每一环节,并快乐学习。

  2、让学生学会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自主地探究学习。在这一课中,从观察力的培养“它长得什么样?有哪些颜色?”,从创造力的培养“用你手中的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花?”,从表现力的培养“怎样做更好看?”等问题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努力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找到答案,并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对这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都产学生了很大的兴趣,积极思索,寻找方法。

  3、学习是为学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学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是为学生活而创作。所以我在这课中,设计了与学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当他们根据不同的材料把花的作品完成后,办起了小花圃,兴奋不已,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花带给我们学生活的美,从而转化为对花的珍爱,进而引发思索,以学生活主人翁的姿态内化为环保的重视。

  4、教学流程清晰。谈话导入欣赏简单拼制做

  展示

  (二)失败之处

  1、整堂课的时间安排稍觉不合理,学生的作业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充分得到评价。

  2、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教师应该鼓励其学生激情创造,大胆夸张,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快乐地投入角色,不一定要以现实世界的标准决定其合理性。

  3、大部分学生收集不到关于花的故事,可否用创编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