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2-05-23 09:31:53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科学教案范文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教学反思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利用一个滑轮,绳子,支架把钩码充当的重物提升到高处。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从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找出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以及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改变力的方向。

  其次让学生再次通过滑轮来提升物体,感觉用哪个滑轮提升重物,拉的时候,谁比较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定滑轮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动滑轮轻松。那大家的感觉是否正确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然而然的引出验证滑轮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原先教材中,对于定滑轮实验的设计,教材是安排绳子每端各挂同样多的钩码。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而动滑轮实验的设计则是运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从思维的衔接上来说,在定滑轮实验安排用测力计测力,发现不省力。然后再测动滑轮发现读数小了,得出动滑轮是可以省力的。思维很顺畅,更利于理解和区别两种滑轮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测力计有误差,学生用的测力计测出定滑轮实验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觉,定滑轮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轮的实验验证便由老师来演示,学生记录。虽然没让学生分组做定滑轮的实验,只是让学生分组做动滑轮的验证实验。由于改变教材中定滑轮实验的设计,利用弹簧秤测出定滑轮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也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呢?”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活动准备

  用乒乓球、蛋壳、废旧皮球制作各种不倒翁其中部分会倒,部分不会倒

  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面团 泥团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提问形式引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玩的玩具,(出示不倒翁)

  二、自由探索

  1、师交代任务: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发现了什么?(发现倒和不倒)

  2、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不倒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幼儿摸一摸底部,发现底部都是半球体,有的不倒翁会倒有的不会倒。

  小结:小朋友在玩不倒翁时很认真,还能边动脑筋,发现了不倒翁的底下是半球体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们发现了不倒翁有的会倒,有的不会倒。

  二、尝试操作制作不倒翁

  1、幼儿操作:

  (1)提示: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纸团、塑料球、玻璃球、豆子、橡皮泥等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的把每一种东西分别做一个不倒翁来试一试,他们都一样吗?

  (2)组织幼儿讨论: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不倒翁?

  小结:原来,在不倒翁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这样下重上轻,不倒翁就能站住。当操作摇晃装有沙子的玩具时,发现了什么?(站住的不倒翁又倒了)装进什么不倒?(橡皮泥)为什么?

  三、演示对比实验

  孩子们我们把自己做的不倒翁,倒的放地一起,不倒的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为什么有的倒有的不倒呢?

  四、完成制作,玩一玩,体验乐趣成就感

  没有制作完的小朋友继续制作不倒玩具,做好不倒玩具的小朋友拿着不倒翁去玩一玩吧!

  结束:小朋友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玩具中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做了个“不倒翁”现在,我们拿给小班的小朋友玩一玩好不好?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

  2、 能归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于电的看法。

  2、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理由。

  2、 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STSE目标:

  1、 能用图或文字的形式描述电是怎样到达自己家中的。

  2、 能找出三种节约用电的方法。

  教具准备:收集关于家用电器的文字、图片资料;电源插头和插座以及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认识电

  交流电

  直流电

  电源 电在我家中 一、教学引入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电,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看图:它们需要什么才能活动?

  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关于电,我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搜集有关材料,学生想象、讨论电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提问题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科学在线

  电在我家中 二、活动一: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 看图

  2、你认识它们吗?它们有什么用途?

  3、关于生活中的电,还知道哪些,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二: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电源,电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2、你能在图上画线,说明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吗?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费。

  3、学习科学在线

  4、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学生看图

  学生交流

  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把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画图

  小组学习

  学生想办法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增长知识

  树立良好的节电意识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是幼儿很喜欢的探索活动,中班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但在汽水中的沉浮现象却没有相关的知识,而葡萄干在汽水中不断沉浮“跳舞”的有趣现象,也引起幼儿无限的探索欲望。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开展了本节科学活动“会跳舞的葡萄干”。让幼儿获得知识与经验,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通过个体的`观察、操作,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初步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材料准备:1.雪碧。2.葡萄干。3.探索材料(瓜子、石头、花生)。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1.我这里有一杯水,你猜这是什么水?

  2.你是怎么猜到的?

  3.我请来了一位舞蹈家,你们看它是谁?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二、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

  1.幼儿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方向。

  2.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3.你们看了葡萄干跳舞后有什么发现呢?(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5.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在水中上下运动?

  6.为什么到了水面后又沉下去了呢?

  7.要是没有气泡会怎么样呢?

  8.这里还有一些东西,请你们猜猜哪些会跳舞,哪些不会跳舞?

  9.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并进行记录。

  10.集体讨论哪些物体会在汽水中跳舞,哪些不会。

  三、教师小结

  原来汽水中的小泡泡就像大力士一样,他们一起合作用就把汽水中的物体拖起来,让它跳舞了。

  活动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不足之处:

  1.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幼儿不太理解,不明白如何如进行记录,应在之前进行示范、讲解,或重新按照幼儿的特点优化设计。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3.教学形式再开放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科学教案 篇5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比较检验材料的硬度,金属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金属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黑色不透明塑料袋,毛巾,水泥砖,木头、卡纸、铁尺,塑料尺,空饮料罐,记录表,信封等。

  核心思想:

  1.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应硬强调实验的公平性。从游戏,和实验过程共同体现。

  2. 相对性,材料比较时的软和硬,是相对的。

  3. 硬度是材料的重要特性(重要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硬度,即使是同一种材料,硬度也不一定相同。

  材料准备:

  绳子。Ppt,涂色的跆拳道表演板。青砖碎片、表演板碎片。记录纸、木块、卡纸、铁尺、塑料尺、榔头、金属爱心两个、金属垫板、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个黑色袋子

  师:上课之前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谁还记得上一节的科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周围的材料

  师:谁能来说一说那我们周围有哪些材料啊

  生:金属,木头。。。。。。。(叫两个学生)

  师:恩,还有很多同学举手,这说明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不是啊现在呢老师这里有两样材料,出示木头和毛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木头硬,毛巾软等(师一边让学生说用什么方法判断出的)

  师:那么这两种材料同学们一摸就知道毛巾很软,木头很硬,这两者之间的软硬很明显。不过,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材料哦,举起水泥砖提问:请看这是水泥砖(下去让学生摸一摸)提问,怎么样,生回答,很硬。

  师:举起木头,那和木头比这两者又是谁硬呢

  生:水泥砖或者木头(不能重复回答,所以提问时要问谁有不同的看法)

  三、比较硬度

  1.师:看来大家对砖和木头有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砖和木头哪种材料硬。

  你认为谁硬?为什么?(用生活经验来解释方法)

  2.师: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猜测认为,砖比木头硬。1.猜测:砖>木头(可追问:大于符号是什么意思?——砖的硬度可能大于木头的硬度)我们在科学课上,就要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硬。

  3.师:在课堂上,你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砖和木头谁硬呢?

  生:用手指在上面刻划、掰、摔、撞、劈。(让学生说说他的判断标准:说说看,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怎么样算软的,怎么样是硬的?)

  (先让学生说完,再逐一分析)

  4. 师:学生分析几种方法的优劣:

  撞、劈、摔:海绵是软的,但用这些方法都不能辨别出来。

  捏:看材料有没有变形?排除

  掰:掰的过程中,我们对材料用力,材料会变形,这个叫做材料的柔韧性。

  Ppt:划:划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6.师:ppt!图上就是铁尺在刻泡沫,你看到了什么?

  在刻的过程中,你看到的泡沫表面留下了凹进去的`痕迹就是划痕,这种判断物体软硬的方法叫做刻画法。

  7.师:你觉得用刻画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

  (用尖角刻、力气不能太大、相互刻。)引导,生:应该刻两次,互相刻画,互相证明,这样才能得到公平的结果。

  8.下面我们就用刻画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

  9.学生实验并交流:(拿出一号信封)

  10.你觉得谁硬?为什么?

  砖刻画木头有划痕。而木头刻画砖没有划痕,所以,砖比木头硬。(材料装信封放回桌子)

  11.思考:砖上的痕迹是划痕吗?

  四、更多材料的硬度比较

  1.老师这里还有四种材料请大家来比较。Ppt:分别是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2.猜测一下,硬度从大到小排队?学生猜测

  实验的时候,老师提供了记录用的表格,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用铁尺分别去刻画、铁尺和铁尺是同一种物质,没有划痕)

  3.这个表格完整吗?(用铁尺刻别的材料的同时,也要用其他材料来相互刻)

  4.实验开始前,再次强调几个实验要求。

  用一种材料依次去刻画其它材料,并把实验结果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有划痕的打钩,没划痕的打叉。

  划的时候,用力大小要一致,这是为什么?

  5. 学生实验。下面我们就用刻的方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拿出2号信封和记录表,请及时记录),(完成比较早的组,建议用刻画法比较一下身边其他材料的软硬。)

  6. 学生交流。教师在大表格上打钩。

  7.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8. 处理:纸头比木头硬。(他们为什么结果是这样?你有什么想法?)

  9. ——请这一组的同学上来演示(相互刻)。——再找其他一组的木头来和它的木头对比。——说明:方法对,而同样是木头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硬度。

  10.师:思考,在这里,什么最硬?那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吗?这四种材料中什么最软?它是自然界中最软的吗?说明:硬和软是相对的。铁是相对比较硬的材料。

  五、认识金属。

  1. 师:铁硬,所以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铁。你在生活中,看到哪里用到铁了呢?

  2.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起来看看PPT。

  3. 你看到的铁制物品,除了利用了铁的坚硬,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导热、导电、光泽)

  4. 4. 我们以铁为中心,记录了更多和它有关的内容,像这种简单的网状图,我们把它叫做气泡图。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5.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铁类似性质的材料,它们有光泽,能导热、导电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金属。不仅这样,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特性。(延展性实验)

  6.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金属吗?(现在你知道易拉罐为什么用金属做了吗?看视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共上了三次,一次是我们科学组老师一起听,一节是请来了教研员一起听,最后一节是浙江省校长培训班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参观听课。想起上这节课的最初想法是因为之前刚听了丁言君老师的这节课,随后又在宁波市基础改革展示课上听了一遍,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等各方面都上的很不错,所以想把这节课的听课内容整理一遍然后自己学校上几次,加深印象。结果正等我想按照丁老师的教学设计上课时被通知下周四省级培训班的校长要来听课,校长还请了教研员贺老师来帮我指导,一听这情况,心里就很着急,总感觉教研员要来我总不能完全按照丁老师的教案去上,因为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贺老师一起帮他设计出来的,如果我现在完全按照这设计上,不改变一下,总觉的难为情,所以迫不及待情况下,我就试着去改变教学设计,其实我本来就觉得有些设计上丁老师的上课风格我学不来,再导入上已经有所改变,现在看来个别细节上也还得改变一下,但是改下来还是和原来的设计出入不大,毕竟丁老师的设计已经很好了,所以最后没办法我还是这样上了。

  贺老师一听我的课就指出了很多细节,这恰恰是我平时教学所忽略的,比如上课时不能把身体的背影对着学生,这样是不尊重学生的,我们老师应该站在讲台周围,让全体学生看到你说话,而不是背着听课。还有比如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尊重学生,有时候错了应该以委婉的方式反问等等。另外在课的设计上贺老师又帮我理了一遍,思路就更加清楚了。在整个的指导过程中,贺老师一直强调“以生为本”,指出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提问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实我反思在之前的备课过程当中,我设计每一个问题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总是考虑我提的问题学生会不会大范围回答不然我就接不上,课就上不好了,本节课在提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木头和砖的软硬,为了防止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办法甚至有些方法根本是错的,我担心到时学生一乱说我就应不过来,所以索性干脆提问的时候给学生限制了方法,要求不能借助其他物体,这样一来,虽然学生的回答会在你的设计预料之中,但是仔细一想其实这是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进行限定,这样就明显违反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所以通过这次的课我认为自己今后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吗,而不是从老师自己出发。

  最后总的感言上一节课很折磨人,上好一节课更折磨人,回想自己接到这个上课任务,每天总是牵挂着,但是我觉得经历每一次上课和评课的过程,自己对课的理解和理念以及上课的水平都会得到提升。设想着到哪一天我才不会对上课产生恐惧。或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上课,多反思。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生:阅读。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2)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3)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常见的蛋宝宝感兴趣,激发幼儿爱吃蛋的情感。

  2.了解不同的蛋有大小、外壳颜色的不同之分,尝试剥蛋壳。

  3.知道几种常见的蛋宝宝的名称,初步了解不同的蛋有相同的结构——蛋壳、蛋清、蛋黄。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几种常见的蛋宝宝的名称,知道蛋有大小、外壳颜色之分。

  难点:初步了解不同蛋宝宝有相同的结构。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生的鸡蛋、鸭蛋、鹌鹑蛋各1个;煮熟的鸡蛋、鸭蛋、鹌鹑蛋个数与幼儿人数相等;碗3个,盘子、毛巾若干,轻音乐;《爱吃蛋》歌曲视频;煎蛋用的电磁炉、锅、铲子、油;相机;会生蛋的动物图片。

  知识准备:幼儿吃过完整的煮鸡蛋,知道鹅、鸡、鹌鹑等会生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摸摸乐”。教师用一个大口袋里面放上很多蛋。请幼儿摸一摸,并猜一猜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

  引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大口袋,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请你们伸进小手去,摸一摸、猜一猜吧!

  提问:你摸到的东西有什么感觉?(硬硬的、滑滑的)你猜到是什么了吗?(蛋)

  评价语:

  硬硬的'、滑滑的——你形容的可真不错!

  硬硬的、滑滑的——你的小手可真灵巧,感觉的非常对!

  蛋——哦,你猜对啦,就是蛋宝宝!你可真棒!

  渗透蛋有大小之分:小朋友们可真棒,一下就猜出了是圆圆的、硬硬的、滑滑的蛋宝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和蛋宝宝做游戏吧!首先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蛋宝宝吧!一定要轻轻地、小心翼翼的拿,千万别把蛋宝宝摔坏了。请你看看自己的蛋,再看看其他小朋友的蛋,谁拿的蛋是最小的?谁拿的蛋是最大的?谁拿的蛋和老师拿的蛋一样大?

  (二)展开:

  1.认识蛋的外形。

  引导语:小朋友们摸到的硬硬的、滑滑的是蛋的蛋壳,请你快看看蛋宝宝的蛋壳一样吗?

  提问:你拿的蛋蛋壳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语:原来有的蛋大、有的蛋小;有的蛋壳是白色的,有的蛋壳颜色偏红、有的是浅绿色、还有的蛋带有花纹(出示课件)……不同的动物生的蛋宝宝是不一样的。那你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吗?

  2.蛋与妈妈一一对应。

  (1)引导语:瞧,有三个妈妈找不到自己的蛋宝宝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出示课件鹅、鸡、鹌鹑,课件让妈妈们说话,介绍自己的蛋宝宝,幼儿通过倾听,出示蛋宝宝。)

  提问:谁拿着鹅妈妈的蛋宝宝?谁拿着鹌鹑妈妈的蛋宝宝?谁拿着鸡妈妈的蛋宝宝?

  小结语:妈妈们非常感谢小朋友帮她们找到了蛋宝宝,谢谢大家!

  (2)简单了解会生蛋的动物。

  引导语:世界上还有许多动物妈妈也会生蛋,小朋友知道那些动物妈妈会生蛋吗?(幼儿自由答) 出示课件。

  小结:世界上有很多动物会生蛋,麻雀、喜鹊、孔雀、鸵鸟、乌龟、鳄鱼、蛇等等。动物世界可真神奇!(哦,小朋友,蛋宝宝有些累了,让我们先把他们放到小盘子里吧!)

  3.认识蛋的内部结构。

  引导语:我们刚才了解了许多关于蛋宝宝的知识,那老师想要再考考小朋友,你们知道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吗?那我们可以怎样看到蛋宝宝的里面?(幼儿回答)

  小实验:(相机辅助)

  (1)生蛋(将生蛋打在碗里,每种蛋打一个。)

  提问:每个蛋宝宝里面都是一样的吗?(是)

  小结:虽然蛋宝宝的外形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蛋壳,蛋壳很薄,容易碎,蛋壳里面有蛋清、蛋黄。生鸡蛋里面的蛋清都是透明的,蛋黄都是黄色的。

  (2)熟蛋(教师做煎蛋)

  引导语:那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熟蛋的蛋清和蛋黄是什么样的?(教师操作,煎鸡蛋。)

  小结:蛋熟了之后,蛋清就变成白色的了。哇,好香啊,真想吃一口。

  4.蛋的营养。

  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蛋宝宝特别的有营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而且也特别的好吃,有一首歌曲就是赞美蛋宝宝的,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小朋友们来吃蛋,蛋类食物最营养;卤蛋蒸蛋和茶鸡蛋,常常吃蛋最健康;小朋友们来吃蛋,蛋类食物最好吃;蛋饼蛋糕和蛋花汤,天天吃蛋身体棒;噢,奇妙的蛋,噢,奇妙的蛋,小朋友们来吃蛋,天天吃蛋身体棒!)

  小结语:哦,原来蛋宝宝可以做出那么多好吃的食物,看的我都流口水啦!多吃蛋可以让身体棒棒的、健健康康的。老师知道你们一定非常的喜欢吃蛋,对吗?

  (三)结束:请幼儿动手剥鸡蛋。

  引导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剥下蛋皮,吃美味的蛋宝宝吧!(播放轻音乐。)

  活动反思:

  蛋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小朋友们很熟悉它。但大部分幼儿不了解蛋的名称及结构特征,所以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蛋,我设计了此次观察认知型的科学活动。并让大大小小的蛋宝宝来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兴趣。我将活动的重点定位知道几种常见的蛋宝宝的名称,知道蛋有大小、外壳颜色之分;难点是如何让孩子发现不同的蛋有相同的结构。

  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比蛋(认识不同的蛋)——打蛋(了解生蛋及熟蛋的内部结构)——吃蛋(激发幼儿爱吃蛋的情感)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来认识蛋宝宝。整个活动,孩子们的探索愿望还是很强烈的。活动后,我们预引导幼儿了解更多会下蛋的动物,加深他们对事物的探索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8

  【课程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准备】

  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浓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酒精灯、火柴、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片、药匙、砂纸等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教案02-28

昆虫科学教案12-15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种子》科学教案09-30

手的科学教案11-03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大班科学教案12-29

【精选】科学教案3篇05-25

科学教案(精选19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