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0 11:14: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三单元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

  五年级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足迹》,整个单元所表现的是纪念革命先辈的主题,我结合红军长征七十周年来进行了教学,欣赏了电影《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闪闪》以及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吸引了学生的耳朵,而其中演唱歌曲电视剧《红红的雨花石》主题曲《雨花石》更是深首同学们喜欢。通过之前的听赏活动,同学们能更好的.理解歌曲借用雨花石表达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颂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不过在教唱歌曲方面还是有不足之处,有些同学在教学中对八分休止符的重复使用与变化手法很难掌握,通过反思,我发现通过情感处理来帮助处理八分休止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唱此歌曲时因为感动而哽咽,所以用八分休止符来表示处理情感,或者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在此处加上八分休止,都是很好的办法。通过模仿录音范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此曲的水平,用情感处理方法,让学生不但理解八分休止符的重复使用与变化手法,更能把此曲唱出感情。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2

  《剪一剪》这节实践活动课即以“剪纸”为中心,围绕“剪纸”贯穿整个课堂。这节课通过剪纸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这节课堂实践中,我主要将教学重点定为探索剪纸的规律。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学生因为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出一个小精灵皮皮很容易。之后让学生猜想将长方形纸条连续对折2次会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学生自己先讨论,动手剪一剪,得到会出现2个连续的皮皮。这一次的剪,主要是为了解决剪的方法,应该从哪边剪,怎么剪。目的是想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让一部分学生尝试失败的感受,让这部分学生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失败中找到真理。接着也是先让学生猜一猜连续对折3次会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对折四次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再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对折的次数和剪出来的个数数据,让学生感悟到剪纸也有规律的存在,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寻找出规律。最后,教学生剪一剪围着圈的皮皮。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初步体会围着圈的小人的剪法。这样子安排主要是因为剪一剪教材安排一课时,要进行平移和旋转两种图形的剪法,而且要想体现出:做事有方法、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找到对折次数和得到小人之间的规律、感受到平移和旋转、还要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而一节课40分钟,二年级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又不高,动作又慢,如果将剪一排小人和剪旋转的小人都安排进去,时间上肯定是不够的。

  整堂课是在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中学习,总结方法、发现规律。然而在课堂反馈来看,我未能很好的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的规范性。比如,学生找出规律,提出每次都多一半时,教师应引导总结规律,每一次都多一倍,使规律具有规范性。

  2、对围成一圈的皮皮,还可以适当的与排一排的规律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剪8个围成一圈的皮皮可以怎么剪。

  3、找出规律后,让学生直接说说连续对折5次,会出现几个皮皮,从找规律到验证规律,最后应用规律。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3

  剪一剪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剪并列连续小人和剪环形连续小人两个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最初,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想:剪一剪这样的实践活动课,剪是一定要剪的,但是要怎样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数学味呢?而且本节课的知识点不仅用到了“平移”和“旋转”,还有轴对称图形、以及在折纸过程中感受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规律。

  在这堂课中,我安排了多次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学生兴趣很高,马上动手实践一下,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之后让学生猜想如何剪出连续的两个小人,四个小人,然后根据猜想一一验证。当出现剪出的小人和老师展示的不同,再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

  但是一节课下来,还是存在着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在进行平移和旋转两种图形的剪法,对于体现出: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找到对折次数和得到小人之间的规律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4

  本周主要完成了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内容的教学。

  本章内容十分抽象,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分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通过简单的实验去认识。如江分子特征,列举了实际生活中分子运动的实例,结合课本中的实验,形象地掌握了分子特征,分子和原子的关系。通过列举生活中实物,使学生会区别元素和原子,熟练背诵化合价顺口溜,能写出物质的化学式。避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会用物质结构的初步认识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教材第二节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式,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新分子的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的组合是领先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来实现的?由此,让学生明白这三种微粒不仅具有一般性质,更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的运动,会运用物质的特性知识解释一些问题。但由于本章内容较多,又不好理解,学生学习有些困难,单元检测成绩不理想。所以以后在抽象内容教学中仍要加深化抽象为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要尽量的借助模型,多媒体手段,化微观为直观,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要学会运用比喻类比的思维方法来增强学习。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5

  今天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5以内的加法》,因为儿子今年也上一年级所以知道孩子们在大班基本上都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考虑到孩子们在将来还要学习应用题理解加法的意义非常重要,我把重点放在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上面。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了三个苹果,让孩子们说说图意,这里就是要让孩子产生2个和1个苹果,合起来是3个苹果的'概念。让孩子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这里我的时间用的较少,对于“合起来”这个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带过去,使孩子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对于2+1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2和1合成3,在这里我问孩子3+2是怎样算的,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都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又追问了几次,孩子其实心里可能就是在想分与合计算的,但是他们回答不上来,这里我就不应该再多次追问,直接可以和孩子指出我们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就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而且我们计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这个,虽然后来我也给孩子指出了可以这样算,但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过于拖沓和累赘,显得教学的环节不是很紧凑。

  在做练习时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对于做一做的地2题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结果有部分孩子没有理解题意,做错了,还有的孩子因为课本使用书夹,将书页中间部分隐藏了起来,看到的鸭梨的数量有误导致做错。由此我认识到低年级培养孩子的审题、书写、思考等能力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放手不管。

  反思伴我成长!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6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篇课文中,我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学生为主,所以大多学生对我所提的问题都能解决。这节课我主要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孩子们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纷纷表示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则更加明白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7

  《阳光》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象,它让孩子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阳光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生字宝宝,你能自己认认他们吗?让学生自由地读生字,学习生字,然后各自交流:你学会了哪个生字?让学生自主地说说自己学会的生字,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很愿意地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如:记记字形,读读字音,组组词语等等,这个学生说,那个学生可以补充,我只是在边上提醒一下,有困难了引导一下,这样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读代讲,充分朗读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第二段比较长,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这一段上,在学习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此我将这一段的内容用粉笔板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看图读,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给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加上动作,如:“更高了。”学生用双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为止,这样边做动作边朗读便于学生记忆。由于这篇课文要背诵,而这一段又很长,学生记忆有点难度,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但能记住课文的内容,而且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做做动作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把学生的个性读充分展现出来。

  三、拓展延伸,语言感悟

  实验教材给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这篇课文有很多地方值得进行拓展延伸,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学习“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两句的时候,我引导说一说:“花园里的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然后又让学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动物,说说:“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这样的设计从扶到放,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让学生理解了阳光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上的拓展立足文本,开发了课程资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8

  第三组课文都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么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根据课文特点,对话较多,在教学中我也主要抓住对话通过朗读、表演、讨论来学习。如《南辕北辙》抓住主人公和朋友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得意无知,南辕北辙。

  《惊弓之鸟》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朗读体会人物特点,让学生认识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的更羸。同时明白惊弓之鸟的字面含义以及比喻义。记得当时我让学生讨论了“害死大雁的是谁?”这个问题,紧接着解释了惊弓之鸟的含义。这里处理不当,没有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体会出比喻义。或者顺势让学生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画杨桃》我主要抓住同学们与老师之间的两次对话来体会他们不同的反应以及老师的.不同反应。同时以父亲和老师的话为难点来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在体会老师和父亲的话时,可能是引导不到位,学生答的就是“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不要嘲笑别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之类。总是重复说,总是不能答出精彩。当时似乎又变成了我的独角戏,又是我说出实事求是。是同学们积累词汇不够?是我执着于他们要答出更准确的道理?还是朗读体会不够?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自读课文,我讲得也比较简单,自读、学习词语,就抛出几个重要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为什么小徒弟会受到称赞?”让学生自学,然后反馈。现在反思,应该要让学生再说说启示。不过还是一个老问题学生在反馈“为什么小徒弟会受到称赞?”时,又只是讲到表面的他画的好,让人觉得有很多骆驼,他画了“一只骆驼……另一只……”。只有李奕初说道他的画有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让人猜不出到底有多少骆驼。没有更深刻的想法了,甚至没有人说道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孩子们是没词汇么?后来我引导也说不出更深刻的想法……创新,智慧,多想多动脑,他们也想不到?那估计让他们回答启示还是会是这样……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9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对于老师该怎样教和学生该如何学,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所以,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会读“为设果”、“应声答曰”等难读的词语,会写“惠”、“禽”等生字。2、读通句子,理解意思,会有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预设为教学难点。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学前,我先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学生以前在“日积月累”里学过的,有的则是课外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学生说了难理解,语言比较精炼、简洁。有了这样的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其次,我认为应当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把古文读通、读顺,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因此,我按照“读通——读懂——读美”三个环节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回读等。还要学生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于是我进行范读,让他们仔细听,引出古文朗读应注意停顿,这样节奏感才好。在理解文章意思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学习古诗词中寻找方法,然后依法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力求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达到目标,放手让孩子自学,又不懂的地方请教同桌或小组同伴。孩子们大多能借助注释学习,并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文章。

  紧接着我抓住“聪惠”一词进行教学,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先问学生“读了课文之后,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了“聪明,随机应变,能言善辩”等,紧接着,我就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能体现杨氏子聪明的关键语句。引出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杨氏子聪惠在:一是会听——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孔是拿他的姓开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杨,“杨梅”也“姓”杨,看来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喽!二是反应快——对方话音未落,他就反应过来,“应声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话练习“如果来的是‘梅先生’‘柳先生’‘黄先生’,杨氏之子又会怎样回答呢?”将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对“聪慧”的认识更加深入。

  最后,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两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鼓励感兴趣的孩子去阅读《世说新语》并且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

  教完此文,我发现原来教古文也可以这么有意思,自己更喜欢读古文了。课堂时间的把控比以往准确许多,个别学生的精彩发言为课堂增色添彩。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有些细节的教学没有到位。比如:布置学生句子意思时,说:“试着用上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读懂课文。”走下去之后发现学生又在读文,猛然醒悟,自己的表达不够准确,应该说:“用上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0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1

  这是上周三上的一节课,那一天实在太累,办公室电脑罢工,打印机罢工,所以请允许我也罢工一下吧~不过欠下的总是要还,趁放假三天,决心还清。

  这一节课是继1—5数的认识以后学习的,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并借助“>”“<”“=”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首先我通过3只小猴郊游分水果这一情境导入,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桃子3只,猴子3只,桃子和猴子的数量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接着分香蕉,猴子3只,香蕉2只,分不够,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开口在前,我们编了一句儿歌“开口在前大于号”。最后分梨,猴子3只,梨4只,猴子比梨少,3比4少,可以用符号“<”,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编了一句儿歌,叫“尖尖在前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大的朝大数。

  孩子在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些数字和符号卡片,让孩子动手摆一摆。1—5的数字,三个符号,如何用这些卡片组成不同的式子,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2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

  教学效果: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成功之处: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

  不足之处: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改进措施: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3

  《秋游》是苏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课文描写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乐心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将“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以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所以,我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落实在指导朗读上。指导朗读,除抓住重点词语以外,课文的插图的配合也很重要。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简单明了,我没有放过多的时间在讲解上,而是通过让学生读,感知这一自然段写的内容,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为帮助学生体验秋天的美丽,我先让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文中是怎么写的,这样由图到文,文中的文字画面就丰富多了。在学生具体感受白云变化多端的特点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朗读的方法让大家体会到白云的有趣,想象:“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有时像―――。” 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又让学生从文字到图,看图想像“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高梁熟了,像―――,棉花白了,像―――。”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说起来也就容易多了。这样再让学生边读边想像文字画面,学生就能读得有有声有色!不仅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能。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学着课文中的孩子一样,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有的孩子喊:“秋天多美呀!” 有的孩子喊:“秋天的果子真香啊!”这个时候,同学们心情不错,语言也放得开了,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着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表达这种此时此刻的心情。

  其实,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没有必要让学生每一个词语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没有必要将课文分得支离破碎,揉碎了喂给孩子们,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鼓励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升华。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4

  一、课标要求

  1.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内蒙古草原有认知,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学上可以侧重内蒙古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组织教学,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进行探究,抓住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一难点,突出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能够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PPT,视频资料

  八、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2、讨论式学习3、直观教学法

  九、教学流程:

  (一)谈话式导入

  师: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又是旅游的好时节,放下忙碌的工作学习,去哪玩呢?北国冰雪风光;北京、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热闹繁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已经神游了一番,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腾格尔的《天堂》来一场草原风情游吧!

  (二)草原风情游

  1、教师播放《天堂》并要求,请同学们用心观察感受,草原风情,旅行结束请说说你的旅游见闻。

  师:《天堂》优美的歌声将我们带到内蒙古大草原,在那蓝天碧草间,我们欣赏了大草原别样的风情,现在来说说你的旅游见闻吧!

  2、旅游见闻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见闻归类板书

  (说说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生活风情)

  蒙古袍(衣)、蒙古包(住)、骑马(行)、赛马、摔跤、射箭、马头琴(娱乐)

  师:刚才的旅行中我们没有看到蒙古族人民的饮食,他们吃什么呢?与我们这里的饮食习惯相同吗?请学生回答

  师:蓝天碧草间,穿着蒙古袍的牧民们,骑着骏马放牛羊,日落回到温馨的蒙古包,一家人吃着手把肉喝着奶茶,闲暇之余人们摔跤,赛马,拉起马头琴,或来一段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诉说着草原儿女对草原的深情厚谊。这样的生活别具风情,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草原牧民的生活与我们那么不同,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草原有关吗?让我们一探草原生活之谜。

  (三)草原生活探秘:探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

  衣:蒙古袍

  出示服饰图与中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思考:1.蒙古袍有什么特点?2.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出示: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师:请同学们以“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为模板探究蒙古族人民食住行乐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主探究仿写3分钟

  探究成果交流

  出示图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出示: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不作展开补充)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教师稍作介绍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拓展:请学生说说勒勒车的优点,教师补充介绍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乐:出示四幅图,

  师:美丽的大草原孕育了多才多艺的蒙古族人民,他们能歌善舞,我们班也有很多才人,林祎宁同学擅长蒙古舞,让她给我们来一段。

  欣赏长调配蒙古族舞蹈(学生),欣赏后,

  师:长调刚才的配乐是什么?(长调)简介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刚才的欣赏,我想大家对蒙古族的歌舞与草原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请同学来破解吧!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师: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我们来整理下:

  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适应

  生产生活方式草原自然环境

  (四)追根究底:探寻大草原分布之谜。

  师:蒙古族牧民独特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是当地人适应草原自然环境的结果。内蒙古自治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有5大草原(点击出示内蒙古卫星影像),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荣列中国五大最美丽的草原之一。请注意这两大草原在内蒙古的位置,它们在内蒙古的东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内蒙古优质草原分布在东部。让我们一探大草原分布之谜。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图》,请同学观察内蒙古自治区降水变化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随着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自然景观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示四幅内蒙古不同景观图。引导学生得出:可见草原分布与降水有关。继续引导思考,内蒙古自治区降水为什么东多西少?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又因其东西跨经度大狭长的轮廓特点,自东向西远离海洋,降水逐渐减少。

  (五)今日草原

  师:大草原是牧民的家园,牧民们传承着祖先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但是岁月变迁,大草原也有了变化。去过内蒙古大草原的朋友给老师带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看今日的大草原。

  1、草原喜与忧

  出示两张照片,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牧民们离开蒙古包,住进了现代化的洋房,开始定居生活,补充在大草原上你可能还会看到飞驰的汽车取代了勒勒车,牧民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出示)这是大草原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是你可能也会看到出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这是大草原令人担忧之处。

  师:牧民逐渐现代化的生活,草原草场资源的锐减,蒙古族牧民离大草原越来越远,长此以往,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会消亡吗?我们不免担忧,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草原文化。

  2、拯救草原文化

  (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

  出示问题,同学思考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希望草原环境能日益好转,牧民在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后,也能保护传承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因为这正是草原风情的魅力所在。

  课堂小结: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板书:

  草原风情

  草牧

  住:蒙古包

  原业行:骑马、勒勒车

  自然环境生活

  十、教学反思

  (一)优点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能打破常规,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探究,遵循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特点,最后联系现状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堂课设计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互动较好。

  (二)不足

  1、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看视频模拟旅游,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师生问答形式较传统。

  2、教学过程中,由于板书设计位置不准确导致与幻灯片的播放顺序未匹配,使教学环节出现瑕疵,如果幻灯片播放顺序做成超链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个环节拯救草原文化这一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在设计时考虑欠周到“(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两个问题将第一个问题一笔带过,重心放于第二问,其实关于第一问的探讨更有利于学生对草原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虑。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5

  1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认识课后16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品味优美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3、学习第一自然段老舍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味有没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学习老舍表达感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

  相关幻灯片、课前板书课题、红色和白色粉笔、折纸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到什么问题?

  2.听读课文:

  3.介绍作者和参观内蒙(注意多音字)古草原的大致位置,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交流对老舍先生的了解)

  4.检查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二.合作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顺序带我们参观访问的地方风景有什么特点,这个地方的风俗人情是什么样的?(出示: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书风景美,人情美。板书美、风景、人情)

  2.请大家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表达出草原美的关键句。((交流过程中让孩子们说说老舍都描写了草原的什么景物,想象草原上还有什么景物。)

  3、这段话语言给你的感觉时什么?(美!)语言优美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之一。因为这段语言太美了,我就选了几句做成了“美的语言卡”然后折成了千千纸鹤(拿出折纸)。孩子们要是让你从第一自然段描写草原风光的语句中,选一句做成的“美的语言卡”你会选那一句,并想想为什么要选这一句?(出示:美的语言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勾勒,渲染、翠色彩流、一碧千里、流入云际等词语。让孩子们交流草原有哪些景物,体会感情,学习老舍是借景抒情和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法。此时可以指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鼓励指导语言,朗读要口中读出感觉,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

  三.展示反馈

  老舍先生用美的语言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美景,抒发了自己惊叹、兴奋、陶醉、热爱大草原的感情。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还能坐在车里吗?我们现在就从这里下来了,呼吸草原上新鲜的空气,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们拿起笔来,像老舍先生那样,写写自己看到的草

  原风景,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我们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来表自己表达此刻自己美好的.心情和感受。(幻灯片出示:我来表达美)

  四.点拨提升

  细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五.当堂检测

  一、练习平台

  1.我会写

  dìtǎnxuànrángōulètiānyá

  ()()()()

  2.按原文填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

  蒙汉情深何忍别,()。

  3.形近字组词

  限()勒()骏()

  恨()鞋()峻()

  4.选字填空

  采彩踩睬

  理()兴高()烈风()踩()

  二、想象拓展

  1、“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着什么?

  它们可能回味着();回味着();回味着()。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请你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像();像()

  作业

  1.完成《小练习册》

  2.放学回到家里,在百度搜索——祖国的西部,欣赏到祖国西部更多的迷人风光,了解更多的民族、民俗、民风。

  板书:

  1草原

  风景

  美

  人情

  教学反思:

  优点:在体会草原美景时,张雪丽等几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去品味作者用词的恰当,了解作者描写的顺序,还算可以。

  不足:今天开学第一天,并没有预期的有个好开头,李智和张坤就没有注意听讲,以至于交流时不知道说什么,由于电脑无法同步到投影仪上,原本做好的课件也没有派上用场。

  改进措施:看来问题的呈现形式有待于改进。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4-03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1-23

圆单元教学反思01-30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8-21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04-15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03-14

第三单元教学工作计划03-14

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12-03

《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反思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