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08:06: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

  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反思性教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语文教师反思能力的外在表现和语文反思性教学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所谓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语文教师为了保证自己反思性教学的成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迅速地认知教学情境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并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控、调节、改进,进而选择最适宜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活动做出最佳调节和修正的能力。

  1、为往圣继绝学,从自己做起,从扎根的教育抓起。

  做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继承弘扬发展传统儒释道医等优秀文化的艰巨使命。宋代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理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要从自我的修身做起,学习儒家经典,力行学做谦谦君子,从儒家的`根“孝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近年来,老师越来越难当,学生在家里对父母不恭敬,来了学校对课本、对圣贤、对老师缺少恭敬。《弟子规》成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书,从孝敬父母抓起,有助于良好学风与做人态度的培养。相信一个孩子孝心提起来了,时时处处想到让父母放心、宽慰,这个孩子一辈子就不让人担心了。学习《弟子规》,不是口号,要抓落实。本人利用课前二到五分钟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弟子规》,适当做讲解并穿插古今小故事,得益最大的是自己,大多数孩子都有所觉悟,可喜的是个别孩子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好转。

  2、八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语文教材与教学中的体现与学习。

  我国宋代就有了用以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简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

  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与“八德”也是相通的,在教学中也可给学生有意与有益的参考与提示。比如在讲鲁迅的《药》时可适当对迷信与科学进行短小的讨论。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正巧赶上教育局领导到校推门听课。我很荣幸的中标了。面对那几个教育专家,尽管头天晚上备课备到十二点才休息,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忐忑、激动,情不自禁的紧张感突然袭击,我有点慌乱。上课铃声响起前,我深吸几口气,稳定一下激动的情绪。第一排做到李进与和月光依然在喧闹,等我要求做好上课准备时二人才安静下来。调整理顺了思绪,开始上课。我满怀激情的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学生们也许是看到教师后排坐的有听课的老师,每个人坐姿都很端正,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饱满,比以前上课的听课状态好的多。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安静,许多同学都保持沉默,生怕一发言就会丢掉人格似的。我本知道他们也有拘束感,怕回答错了还不如不回答。为解决他们的思想包袱,我先前也没少强调让他们放松大胆的发言,言者精神可佳,并时常进行鼓励和表扬那些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哪一个老师不希望在上课时看到学生踊跃发言的精彩表现,尤其是在有听课专家的情况下。我心知这是急不得的,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启发、点拨学生沿着我引导的思路顺藤摸瓜,终于,我的`激发使得几个学生陆续举起手来了。看到有学生主动发言,我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课后我找听课的专家交流并请他们提出批评和指正。张老师说,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3

  摘要:阅读在高中语文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现阶段互联网的有效结合是现阶段教师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学生如何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与语文阅读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快速分析,寻找信息的能力,才能实现互联网视野下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中语文;阅读策略;研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非常的低,很多时候他们缺乏对阅读的兴趣。或许是因为找不准题目的具体含义,分析不出来好的答案,找不到准确描述的形式,为此,很多的学生不太喜欢阅读题目。阅读不仅仅是体现在考试当中,更应该出现在日常的生活中。高中生学习时间非常紧张,他们没有多少时间能直接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也就造成了阅读无意义感,无成就感的现状。

  (二)教师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高中教师知道阅读的好处,也知道阅读不仅仅体现在考试题目当中。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如何有效的分析题目当中,而没有带领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阅读应该出现在高中语文课堂当中,但是教师总是苦于没有时间去进行阅读的分享。阅读的理念与实际教学有一定的距离,理念是好的,但是实践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在互联网高效发展的今天实现高中语文阅读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策略。

  二、移动互联网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利用互联网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型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一篇课文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得出最终的答案,这样一篇阅读就算讲解完成了。语文阅读题型多种多样,总是会出现不同的文章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解答。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型。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动态呈现等等优势,信息能够被实时接收、动态传播而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可以将一些动画效果实时地进行传递,帮助语文电教化进行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新的电影或者节目片段来吸引学生,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其中有非常多的经典句子用来描述林黛玉和贾宝玉,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想象两人相见时候的场景,或者教师播放一段影视作品用来描述两者相遇的过程。如此,学生就会分析这样与我的实际想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人会进行这样的演绎。阅读也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利用互联网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学生带来了信息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即时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就与信息量有限的语文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模式创新。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海量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改变灌输的教学模式,把学习归还给学生本身。教师可以建立有效的群组或者利用微博进行知识传播,不断的鼓励学生去建立自信,总结信息,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例如,鉴赏李白的《蜀道难》时,在品味诗歌环节,教师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自己品味诗歌。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个人进行朗诵。在台上,他们播放着伴奏乐曲,随着伴奏动情地进行朗诵。有声音,有画面的课堂出现了,学生们一个个都听得如痴如醉。学生对蜀道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解了李白的豪迈,理解了难于上青天的呐喊。

  (三)利用互联网创新建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互联网不受时空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能找到联系的通道。它拓展了师生交往互动的空间,让师生互动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频繁。语文教师可根据互联网时代的互动特性,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利用QQ、微信进行课堂教育的延伸,使互联网融入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创设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教《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一文时,我有感而发写了一段文字发到朋友圈,不料引来学生们的热捧,被纷纷转发和点赞。同学们在评论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困惑,怎样做到有思想。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教师创设新的教育环境,让语文课堂教学在互联网上有效延伸,这就能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领悟。

  三、小结

  这个阶段的高中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批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甚至早已经习惯了互联网带给他们的巨大影响,习惯观看巨大的信息。但是,他们却没有好的阅读习惯,而对阅读的学习是跟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息息相关的。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要告知学生阅读的好处,更要把阅读作为一种能力进行培养。将考试中的题目回答正确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同样也是一种能力,也是未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与时代共同发展和进步,才能实现学生和自身的发展,才能实现人才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4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实施以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素质差异,有些教师没能真正领会新课程标准,盲目追求形式主义,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收效甚微。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病”得不轻,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一、教学内容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过度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上课时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课堂上缺乏思维的碰撞、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新课程实施以后,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这是可喜的现象。

  然而,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曲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高举“人文”教育的大旗,把语文课上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政治课”,淡化了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看不到对文本字斟句酌,欣赏不到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这种“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功能,导致学生读起课文断断续续,写起文章空洞无物,说起话来吞吞吐吐,何谈语文素养的提升,更谈不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了。

  二、教学方式重活动,轻训练

  活动化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但有些语文教师不是从根本上去转变教学观念,而是过分放大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过度在活动的多样性和新奇性上下功夫。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热闹的活动,滥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这样似乎是丰富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课文却被放到了一边,大量的活动挤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挤去了对学生字词句篇的训练,挤去了学生对课文谋篇布局的揣摩,语文课程的语文味丧失殆尽,这样的语文课还能算是语文课吗?

  如在教学《欧也妮·葛朗台》时,有一位教师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葛朗台语言的特点和神态的变化,但事先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学生还没能体会葛朗台语言的特点,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就匆匆上台表演,结果导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使得表演无法进行下去。这样的表演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生动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更需要的是让学生动静结合,静心思考,潜心会文,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使之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三、学习方式重形式,轻效果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因具有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的优点,已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于是有些教师就错误地以为合作学习使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合作学习到处可见。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讨论声、争吵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热闹非凡。

  可是嘈杂的背后,学生究竟有多少收获呢?其一,这样的分组学习缺少合理、明确的分工,没有建立小组合作机制,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则作壁上观,要么一言不发,要么闲话家常;其二,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前,没有事先布置学生进行充足的准备,如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等,因此学生的讨论浮于表面,不够深刻,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其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袖手旁观,放任自流,缺少过程性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往往脱离了文本的中心和重点;最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性的问题只能是浪费时间。

  如在教授《宽容序言》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二是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感受其形象特点,理解深层的含义。由于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独立解决,根本不需要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反而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多能参与讨论,但在大组交流时只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可见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讨论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

  其实,真正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讨论前必须让学生明确本小组的“共同任务”,以及自己担任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只有这样,小组内的成员才能人人参与讨论,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内涵。否则,合作学习只能是流于形式。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广大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正确解读和践行新课程标准,把准语文教学的“脉”,对症下药,才能使语文教学健健康康地走进新课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5

  我的教学生涯开始了。这一个月,经过近期对学生的观察以及课堂和课后的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我的学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平时非常的散漫,而且根本做不到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表现的也很随意,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到了一个可以督促他们的方法:在开始讲课之前,我会找到一个和本节课相关的典故或者讲一个有趣的事件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导入新课的时候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来发现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自己身上时,就相对的避免了课堂上互相说话的场面,课堂的纪律也好很多。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不是很重视文化课,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差,所以在理解知识内容方面表现的不是特别的积极。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在每一节课上都把生字和生词用多媒体展示上让他们去读去写,采取小学老师的教授方式,领着他们读和记,然后在下一节课的时候随堂考他们。今天在教学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看小说,虽然题材都是些穿越的或是校园的,但是他们的兴趣在这上面很浓,我就借着这个机会要求他们在看小说时把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查会,并让他们做一定的积累,毕竟让他们认真的在课后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有些困难,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希望可以有一定的效果。我的学生中,总有人喜欢在课堂上睡觉,我就制定了一个课堂的规定,睡觉的学生就站起来给同学们唱首歌,我其实是想用这种轻松的方式打消学生的睡意,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我的本意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但这个规定实施后,结果是没有学生再睡觉了,因为他们都不想在同学们面前唱歌,虽然我有点意外,但效果还是达到了,现在只要是上语文课,不管是下午第一节,还是下午第二节,都没有学生睡觉,我觉得这种方式针对职高的学生还是很有效果的。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我了解到我的学生有好多人竟然没有理想,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好像除了玩就没有什么兴趣和爱好。我在这个周一的时候专门上了一节课,让他们谈谈自从来到职业高中后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的理想、爱好、特长。我的.初衷是想借此来激励他们自信,激励他们积极向上,但我发现实际效果并不是我想的那样。面对这样的结果,我

  虽然有一点意外,但还是很快的把自己的思路调整过来了,因为我觉得他们会表现出这样的反应是和他们从前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有关的。从生活方面来看,学生们的家庭大多是父母没有什么文化,所以这些因素很大程度的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观的取向,他们更重视的并不是学习,所以大多数人在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就不是很好,可能是当时老师的不重视、家长的忽视让他们在学业上放任自流,在学习上没有任何兴趣和自信。面对这个问题,我经过一段的思考,我想通过让学生改变自己的方式来激励自己。比如,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课程的深浅度,一定要让他们学得会,听得懂,从基础改变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觉得人如果没有理想就缺乏动力,所以我要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可能在开始时会是我强制的,但是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内在动力,有必要的时候我会请班主任帮忙加入到我的计划中去。以后的每一节课,我都要找一个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理想,要求他们先查找一些在理想支撑下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实例,然后对比自己,用理想来激励自己。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会有价值,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能够不断提高我的教学能力,并且让我的学生都可以成为有理想的人。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6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对于高中的教学是很不熟悉的。但是在教学中也略有接触到一些高中的教学,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在这里姑且谈一点听课和听讲座之后的感想。

  先从题目谈起。X老师的这两个教学内容,都是X老师的“命题作文”:选择读写结合的角度来设计和确定讲座内容。但是我的标题是“高中语文教学”而不是“高中作文教学”。因为我觉得,语文的终极能力就是表达,无论听说读写,最终的综合体现反映在试卷上的就是作文。既然作文需要理论支撑,那也就意味这教学需要理论支撑。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我确定为“语文教学”。

  之所以会觉得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理论支撑”(其实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都需要理论支撑的),源于我教学中的一大困惑:各学段的衔接。我曾经在一篇专门阐述教学困惑的文章里大肆抱怨小学的教学不明所以,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是非常困惑,以至于当时的表达都有些不妥当了。这还不是终极,最刺激的是高中老师也在抱怨初中教学不明所以。真是相当的讽刺啊。不过讽刺归讽刺,既然大家都在抱怨,那说明确实有问题。现实是小学毕业的学生,会归纳段落大意,会概括中心思想,会分析修辞手法,高级一点的还可以阅读浅显文言文。初中生也还是要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修辞手法,学习表达方式,学习表现手法,阅读文言文。高中生,我听到的课上,也还是在讲修辞,讲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以及阅读文言文。当然个各学段的文章难度肯定是呈递增趋势的。但是关于语文的知识这一方面,却看不到有明显递增的趋势。

  曾经有一个想法:构建全面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明确界定各学段各年级的语文能力培养目标和发展的层级。当然这只是想法,一己之力难以成事更何况水平还低。在周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手上的《专题》教学的课题就是关于学段目标的。但是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这是题外话。其实我想说的是各学段的学生语文能力达成的目标设定怕是出了点问题。

  听到不少高中老师的一些说法,例如高考作文中令人发指的凌乱表达;例如高中语文其实教不教区别不大,反正高考平均分都有100多(这是高中语文老师的说法,不是我说的);例如高中生基本不学语文,反正学了也是这点分,不学也能考这个分,不如花时间多做点数理化练习(这也是高中老师说的);要不利用语文课睡一下养养精神也好,台上那个普通话不错,催眠正好(这是我猜的)……这些说法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其中透露的现实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总是在说“存在即合理”,那么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到底为什么学生学不学都能够考得差不多的分数?为什么语文课就不能给学生以“听不到就可惜了”的感受?为什么语文课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除了考试导向的因素之外,恐怕更多的还是我们自己身上的`问题。我倒也不是自己身为教师却一味的只向教师找问题,事实是除了自己的因素外,教师这个职业的能量实在太小,完全不能影响到自身以外的其他任何因素。甚至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无奈,因为我们从事的是自己不能掌控的职业。这又是题外话,照例按下不表。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课后有个其他学科的老师(怎么又是其他学科,还和语文基本不沾边)问起我的感受。我简单评价后,那个老师说,肖老师的课,他觉得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虽然听得出语文课的特点但感觉很普通,因为课上的东西他都知道,不会觉得令人眼前一亮。我觉得这个老师其实很有心,他确实的听出了这节课的特点: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而且作为初中的教学,本身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知识。作为别科的教师,在素读文本,品词析句这些比较深入的专业问题上当然会看不出好来。但,请注意: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语文的外行。接下来,这位老师同样坚决地说李老师这节课好,因为李老师展示给他的是一个全新的语文世界,是他以往所未曾发现过的,但这些高深的知识,又和以往的语文经验有着本质的联系,所以一听之下,他感觉到相当惊艳。确实,他使用的就是“惊艳”这个词语。我在想,那一天在台上坐着的学生和台下坐着的老师,是不是也有“惊艳”之感?台上的学生,听的比平时认真专心仔细的原因除了大型公开课的因素以外,会不会也有像这个老师一样更多的是发现了全新的世界的因素?

  话又说回来了。教师在语文课上到底给了学生什么样的东西,决定了这一节课的效率和质量。学生听不听,学不学,其实真的不能怪学生。能考上高中的基本都是筛选过的,完全可以认定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不听语文课,是不是我们总在课堂上重复初中的语文知识,反复要求学生达到他们早已达到的能力目标?(我是不是也总是在重复小学的知识?)学生学不学,教师教不教,最后高考成绩没太大差异,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在高中三年里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提高?

  初中的作文要求是能够生动详实的叙述事件,或者写简单的议论文。那么当我看到高二或者高三学生拿来的作文和初三备考作文没什么区别,仍旧是小标题、排比段、相对幼稚的思维和较为苍白的语言以及逻辑不清的论证思路,甚至还略有不如的时候,我在想:高中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应该做一些理论知识的提高?应该在学生已具备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叙述事件要如何,展开论述要怎样这样简单的知识要求层面。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供更高层次的语文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提高了课堂的层次,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的收获和成长。有了收获和成长,才会投入到跟随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学习的状态中。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7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我觉得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查漏补缺,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8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盲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盲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盲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盲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工作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盲区。

  要走出这一盲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盲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盲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盲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9

  莎士比亚曾说:“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知”“乐知”才会有无穷的学习劲头,才能激发无穷的学习潜力。这样的学习才充满快乐,这样的学习能更有效率。翻开《教育心理学》,里面赫然写道: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可是,“激发学习兴趣”让我经常陷入困境。

  做为一个语文老师,尤其是高三的语文老师,很容易被同学们忽略。语文虽然在高考中,甚至工作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越久,对语文的热情就越低。到了高三,语文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了,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业布置了就写,不布置从来不主动;写日记是“我的一天”,写作文是“我的老天”,临考试了才背几句古诗。同学抱这样的心理,往往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兴趣。为此,我在两年的高三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浅薄的经验。

  一、学生认为语文是常用的学科,自己对语文已经非常了解,于是,我专找他们的知识漏洞详讲。

  例如在复习索然无味的字词基础时,我专挑同学们平时说错却不自觉的点。如:血、削、供、穴等字的读音。我采取的方法是自己讲一句话,让同学们挑读错的音。结果,一些让大家意想不到的误读出现了,这样的方式,让一些同学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基础知识,也让他们乐于做题,乐于翻字典,敢于质疑。对于似是而非的读音,也开始有了明确的答案。同时,在题目讲解时,我尽量不讲,让同学们自己来公布答案。

  二、古文可能是同学们比较头痛的练习了。

  同时,在高考中,也是一个必考题和高分题,它所占的分数有二十一分。可是,同学们平时学古文已经很头痛了,而且大家也知道高考时一定不考书上的,于是乎,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复习对高考做题无用。实际上,平时的古文只是一个典范,一百二十个实词和十八虚词可能都包括在课文中,但实际运用时又是另一回事,可大家认为现代人应该说现代话,古文过时了,怎样让同学们觉得古文有用,学好古文有用呢。我教的.是文科班,我发现同学们在做政治尤其是历史的时候,经常有一大段的历史材料,而这些材料往往都以简单的古文翻译,曾经有同学拿着历史题来问我材料,为使同学有兴趣,我在课堂上特意挑了一篇历史材料来讲,将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实用词都挑出来一一解释,字的问题突破了,那么文章的内容也懂了,因为材料题往往占十几分,有时看懂一个材料便可提高分数。这样,让同学认为学好古文不仅仅是应对语文考试,在应对别的科目中同样重要,对于古文,也渐渐生出了兴趣。

  三、作文是语文的重中之中。

  作文体现了同学们运用语文的能力,也是在考试中占分数最多的题目,可是要让同学们对作文充满热情,那实在是太难了。一篇大作文,如果笼统的讲,同学们往往一头雾水,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决定将作文分段讲,先给段,再写篇,先审是,再给作文的结构。一这样的方式虽然有点繁琐,但是对于写作水平不佳的同学来说很有用,一节课给一个知识点,将作文分解成几个小块,最起码,大家开关会点题,结尾有照应,中间的段落会安排了,虽不敢说时时出现佳作,但是对于写作水平中上的同学来讲,确实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两年过去了,我也带了两届高三,对于复习课,要让同学们充满热情的来学,着实有些困难,虽然曾用过一点点的小方法,但这远远不够,还不敢说是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可是“学海无涯 ”“教学相长”,我将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徐行。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0

  初为人师,感悟良多。叹今天学生之不易,整天泡在书山题海里,面对的是家长,老师,社会殷切的期望,同窗学友之间激烈的竞争,难怪今天很多人都抱怨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减负,越减越多。学习科目越来越多,作业也多,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学生能不累吗?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明显下降了。这些能怪谁呢?基本的科学知识是不可不授的,关键是要向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要效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实习期间大家明显的感觉到我们老师带着很高的期待视野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专心听讲,吃透所讲内容,然而结果并非如人所愿,学生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讲的内容缺乏兴趣,老师的辛勤劳动没有好的收效。是什么原因呢?是老师知识上不过硬吗?非也。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教学大纲展开,教学的内容都相差不远。那为什么有的班级的学生感到学习很轻松愉快,而有的班级的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中负担,索然无味呢?关键是情趣的问题。教师必须通过情趣的吸引,感化学生,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何乐而不为。

  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

  我们知道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单独的强调某一方面而孤立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应该明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而唱独角戏,搞满堂灌。还得注意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学而教,一切为学生服务。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开拓者。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没有老师的引导,就比较盲目,没有方向。怎样引导呢,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呢?我认为这即是一个方法技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知识上的问题。

  因此,在情趣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里重在导上。而非主体上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带着兴趣来学。

  拿语文老师来说,怎样发挥老师在情趣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呢?我认为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分析。当然,还要求教师有细腻的情感,用心去读文章,去读作者,进而读人生,读社会。对教材能心领神会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进入到情景中去。如同庄周化蝶,孰蝶孰我,难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备课。除了在思想感情上寻找情感因素外,就教学内容来讲,还有很多,例如一个典故,文学常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吧,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当然也不是对所有的知识都面面俱到,但是对一些生僻字,学生易错的字词是非常用的。

  这样虽然没有情,但有趣在。就教学内容将还有很多,这就要有一个发现的眼光。就要多动脑,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应用情趣教学。特别是研讨型的课题,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然要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不可高高在上,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发言。不可因为不同的见解而固执己见,语气生硬,讥笑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对教师产生反感抵制的情绪。而应该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亲和力。敢于发言。教师授课的语气不能是平铺直叙的,而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讲授的语气是随教学的内容而变化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要问的问题有所准备,精心的备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例如在研讨性的学习中,可以精心地设计问题,做到一题多解,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可以提出了这样几个研讨型的题目。1、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2、刘兰芝起初为何没有答应嫁给太守儿子?3、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结果学生答案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很强。同时,对于提问也要讲究技巧。有时唯一的答案有多种提问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打开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对于较难一点的问题,教师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方式单一。可以给出学生答题的技巧,做出指导,循循善诱,降低问题的难度,不至于令学生摸不着边际,干脆放弃思考,把问题留给老师,这样老师就容易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课堂的气氛当然活跃不起来了。除此之外,对学生的思维如何打开呢?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创造情景,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重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不可事事包办,有些是代替不来的。有些课文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记得上高中时语文老师让学生组织演《雷雨》,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工具,给学生形象化的感官效果。如教学录音磁带,多媒体,投影仪来激发学生的趣味。

  总之,只要老师能够积极的引导,精心的组织,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情趣教学应该大力的提倡,既为老师解决了学生不配合老师导致教学氛围低沉的困惑,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而不需在课外花很大的精力来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

  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2

  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语文需要更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制定一套实践方案,并将其有效地实施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如何在保证学生对汉语足够重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传授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语基础知识的教材和写作训练方法。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认真考察教学、教师、教材和学生这三个最基本的环节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从而有效地推进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许多旧观念,它们无法摆脱旧观念、习惯势力和旧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教学和传播,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培养。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语文课程是阅读、写作、听、说、修辞、逻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不可能在每一堂课上都教授所有的东西。只有关注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适合学生的学习技能,学生才能取得实效。

  从初中到高中的学生普遍缺乏汉语基础知识。由于初中三年级的高考,许多初中语文教学热衷于所谓的“基础知识训练”,包括很多单词、句子和文章,死记硬背似乎是“双基”知识的训练,但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言技能。结果,一些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误的单词和打字错误成堆,标点符号使用不分青红皂白,有些甚至不知道最基本的句子成分。这样,它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注重积累感情,陶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思想感情和民族通用语言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素质和文化品位,培养健康人格,形成健全人格。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清楚地表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技能训练,立足语文知识,讲求实效,课内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必须关注一个核心和两个基本点,即围绕“技能练习”的核心。这两个基本点是课内和课外。注意课堂练习和课外阅读。课内外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延伸到课外阅读材料,穿插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样,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总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我们在思想上有一些理解,但当我们开始实践时,我们会退缩,担心打破原有的刻板印象模式,造成课堂混乱。这样,学生根本无法在学习中体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提高高中生语文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每节课上,我请一两名学生在舞台上发言,然后邀请一两名学生发言和评论他们的同学。此外,在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充分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积极讨论,发表有进取心的演讲。但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举一反三,以此类推,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和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主动掌握和运用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ldquo;我认为一个好学生不是教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只要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就能掌握并受益于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提高高中生学习质量的主要途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3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所谓“高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高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退而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更应以学习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而必须确保对文本衍义的主线明晰,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40分钟的一节课,从课文的正音正字开始,涉及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提炼、写作特色归纳等等,面面俱到,俨然一桌“满汉全席”,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实,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找准“基点”才行。抓住什么,找准什么才能突出教学过程的高效性,一篇课文可以学习、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总要找准一个明确的目标。勿庸置疑,许多教师备课很认真,在上课时也严格遵循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去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领着学生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每一项目标,结果是目标有了,过程有了,学生却丢了。我觉得:为目标而目标,围绕的只是课本,面对具体的人而设定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哪一堂课,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它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课堂的知识反馈去设立和修正。

  在学习《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

  二、怎么教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意识。

  1、驾驭全局处设亮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由其贯穿全课,如教《祝福》可抓住“眼睛”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心理的变形、人生的遭遇”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从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行踪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确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亮点”,我尝试以此“亮点”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一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精华;二作思维迁移: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对于这种“贬官文化”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写作短评,并将探究学习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三是写作视角的延伸: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凡此总总设疑,找准切入点,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即止地抛给学生一条条的“钥匙”,就能让学生在求知索道上轻松地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远远要比教师包揽一切的整堂翻译要生动得多。

  2、导课时设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依始就高效地定格于课堂?我认为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导入《陈情表》一课时,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召见,除了因“孝顺祖母,暂不出仕”之外,还要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该如何“表白”呢?开讲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在导课时设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基础的关键。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课堂困局时设亮点

  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时,我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恼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作为老祖宗眼里的“命根子”,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我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我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习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4、质疑探究、争议处设亮点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当问到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评价和体会时,却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方持欣赏的态度,一方对此却嗤之以鼻。对此,如果任由学生争论得“不亦乐乎”,那只会让讨论变成“打嘴仗”的肤浅的“热闹”,教师就要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主动亮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给“精神胜利法”作新的诠释,它将会有什么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亮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平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或匆匆带过,也不能任其发展而不作引导。亮点探究的最终指向应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三、挖掘拓展点(即“教得如何”的效果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高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我们的脚下,有一条滋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点灯……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这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和学生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块女娲补天的彩石,借一弯汉宫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带领学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将语文课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会变得灵动起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而且广度成就高度,学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学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释放心理能量,激发心灵畅游,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又如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结合本地和当代学生实际,大力拓展文本,弘扬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对戏剧知识的低认识、低兴趣的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课。一方面举办传统戏剧知识讲座,让学生大致了解祖国传统戏剧常识及其艺术魅力,同时精选一批经典的京剧、黄梅戏、川剧等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我编”“我演”“我评”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任评委,如通过要求学生将老舍的《茶馆》某段改为四川方言版,并当堂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编演了《守财奴》《药》《套中人》等剧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广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实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不会再沉闷,不会再枯燥,而是精彩纷呈,活色生香,特色彰显。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 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4

  1.语文课程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

  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在于紧扣文本理解基础上,加强学生在概括、组织和表达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课才上得扎实有效。本节课设计的拓展环节,将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本环节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抓取画面、融注情感、组织语言、恰当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课堂上佳段频现。学生乐于动手写作,敢于展示自己的习作。学习过程扎实、朴素、真实。

  2.放手学生,引导学生

  学习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语文学习的学科长和发言人,可以一人兼任,但是提倡学科长固定,发言人随机。学科长在每次的学习中,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组织讨论,收集问题,形成观点,参与全班交流;课后督促检查该科作业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会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讨论交流中来,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自选角度,进行赏析”这个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自由赏析,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赏析心得,其他小组评价补充。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读者和听者这两个角度去赏析文本,更容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可能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比如,有小组在赏析“天地一沙鸥”的“一”字时,他们说这个“一”字除了有一种孤单孤苦渺小的感觉外,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志趣的一种坚守。

  3.突出重点

  本节课学习目标严格依据新课程的宗旨来设定。

  ①依据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情,确定的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学习的难点。

  ②从局部到整体,从品悟到实践,梯度呈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

  ③每一个环节中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感受阶段性学习的学习效果,为后面学习的推进做铺垫。

  4.语文课要突显语文味

  语文味的首要体现即读。课标要求“涵泳”,本节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环节,设计了齐读初步感知、听范读跟读赏析、个性化诵读、小组合作诵读等诵读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诗歌情感有了更深地把握。在反复的朗读中,兴趣浓厚,自然而然完成了背诵这个学习目标。

  5.课件的恰当使用

  课件的使用,其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不能将其变成一个图片资料的堆积。本节课一共制作了7张幻灯片,这些幻灯片整体风格一致,相得益彰。

  6.遗憾与不足

  环节设计过多。一节课40分钟,时间有限,在设计教学时,老是想着面面俱到。一节课的高效在于本节课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不需要多而杂。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充分地从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自主鉴赏评价诗歌。通过这个环节领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有所感有所悟,时间充裕,学生就能分析鉴赏的深刻。但是,在设计时,我加入了在理解赏析鉴赏之后的改写环节,时间非常紧张,功底好的同学也是勉强完成,更别提评价点拨。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就显得不实效。如果能够大胆地调整课时,在本环节留作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改写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写作,并充分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小组的精品参与全班交流,师生及时评价,学习效果肯定会大不同。

  教师点评过多,学生点评略少。因为教学设计环节过多,在教学时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有好多地方都是由我代替学生点评评价,这样做似乎是节约了几分钟时间,但是这是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符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学生。学生的点评、补充、质疑,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1-09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7-31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热门】09-12

高中语文课教学反思01-13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4篇)06-01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08-17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04-24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0-25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11-13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