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0 13:53: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白杨教学反思(经典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教学反思(经典15篇)

白杨教学反思1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时间的差别,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

  不足之处,对文中爸爸的两次“沉思与微笑”处理的还不够深刻。主要是对第一次“沉思”没有很好的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一个“沉思”的理解。

白杨教学反思2

  经过一天的准备,怀着紧张的心情终于结束了这堂课,课程结束,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一堂课下来感觉很不顺畅,从没有这么失败的体会,回顾整堂课,听着王老师和杨主任的点评,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成长中自然有坎坷和荆棘,时常反思,努力改变,不断进步。反思如下:

  一、课堂形式是为课程服务的,灵活掌握。听着杨主任的这句话,我突然有所感触,课改后,有些内容不需要过多的交流和展示,很多时候变成了为了形式而展示,本末倒置,特别是在识字教学部分,怎样掌控好时间,怎样进行有效的'展示,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二、讲究方法并落到实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课的学习重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处理很仓促,没有落到实处。王老师特别提醒我:你一定要给学生以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有几种方法,你要解析给学生,并让学生将这一训练点落到实处,同样第一课时既然主要是让学生读,那就要在课堂最后环节进行总结时告诉学生读的方法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要抓住训练点,讲究方法并落到实处,比如朗读如何做到流利?流利的标准是什么?

  三、规范并指导学生交流、展示、板书的各个环节。交流时规范用语,板书时如何把字写得又快又好,每一个细节都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一堂课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但是却收获很大;虽然很失败,但是却是一种磨砺;虽然感觉很遗憾,但是却让自己成长;虽然没有给学校争脸,但是却得到了校长和主任的安慰和鼓励。很温暖,很幸福。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很喜欢这句话,以此勉励自己。

白杨教学反思3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

  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

  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白杨教学反思4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白杨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第一: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第二:我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我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上完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五点”收获,“四点”思考。

  一、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听读、背诵等。同时,我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意识,如,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

  1、读书时抓重点词句品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注重教师评价,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随时注意用丰富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三、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上接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理达到完美统一。

  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电教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回到整体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体会白杨的直、生命力强、坚强的特点。

  2、在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教师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

  3、在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时,我如果能配合画面插入一段教师的激情导语,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怎样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永远的思考。

白杨教学反思6

  《白杨礼赞》是一篇传统的篇目,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其中,上一堂活而实的课,应该是本堂课追求的目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整体感知----手法运用----语言赏析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主设计法:

  (1)作者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不平凡)

  (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写到了不平凡?(1 4 6 8)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段落。

  (3)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精神)

  (4)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还赞美了人)

  赞美了那些人?(北方农民 守卫家乡的哨兵 民族精神和意志)

  (5)这种通过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就叫象征。

  手法运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文章中,那些是通过写事物来写人的?(现代文 古诗词文等)

  (2)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运用“ 使我想起了 ,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写一段话吗?

  (3) 作者为了赞美白杨树的神美而采用了预扬先抑的手法?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一段文字来赞美黑板擦吗?

  语言赏析这一过程我是这样操作的:

  (1)选择你认为运用的非常好的词,并作简要分析。

  (2)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全班同学予以讨论。

  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一、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喜人

  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

  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但今天郑莹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郑莹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教学反思7

  一、教学理念

  《白杨》一课表达的屯垦戍边时期,建设者远离家乡,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主题。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结合课文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淡化人文主题,依据文字落实训练,主要渗透一下理念:

  1.创设情景。

  通过文字背景资料、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内容提供帮助。

  2.落实训练。

  《白杨》一课由于内容的思想情感特点,教学往往容易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把对建设者崇高精神的歌颂当作文章的落脚点,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语文实践中得来。因此,在处理文本时,我力求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突出工具性,找准文章中学生语言训练的生发点,让学生从清新流畅的文字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难点: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了解白杨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祖国的西部吗?(课件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作者笔下的西部那时一片荒凉。(课件出示西部戈壁图。)虽然戈壁环境条件这么恶劣,却有一种树生长在这里,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课件出示白杨图。)看了这种树,你有什么要说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白杨,走进白杨。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伊始,通过谈话和课件出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获得阅读的体验,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惬意,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

  师:我们打开书,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1.指名读。

  2.全班一起读。

  3.重点指导:“戈”字别忘了写一撇;“疆”别忘了“弓”下有个“土”。

  师:选择几个默写的词语,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虽说五年级学生早已经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但对于某些难认难写、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也不可忽视。字词的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结合重点词语概括文本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故事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读白杨

  师:在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学生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设计意图】找准切入点,阅读则事半功倍。文中的爸爸说的话是重点所在,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侧重点。抓住它,既调动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又为学生很好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内在品质做好了铺垫。

  师:(板书:高大挺秀)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哪里感受到?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师: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赞美它呢?出示课件戈壁中的白杨。让我们再来看看白杨,你对白杨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自由读。

  师:默读1~3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让我们把这种“浑黄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对比读出作者、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1.从“哪儿……哪儿……”你体会到什么?

  2.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请完成练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按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并师生接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

  拳头大的冰雹来了……

  师小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任何自然灾害。那么白杨树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呢?展开想象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情景朗读爸爸的话。老师示范读,学生挑战读,齐读。

  【设计意图】填空练习,别出心裁。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调动学生创造的欲望,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的理解,又进行句式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师:你能不能用“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连起来说几句话?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理解爸爸要表白的心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理解了爸爸对白杨树介绍的话,对爸爸所要表白的心,就不难理解了。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也为下节课介绍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做好了铺垫。

  (四)再次朗读,立起“白杨”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白杨肯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说说吗?

  师:课文只是告诉我们白杨的特点吗?透过白杨的特点,父亲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说说学生心中的白杨,让白杨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同时这时的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由文本内容引向语言特点,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反思

  朗读:层层推进

  教学中总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第二,再读课文,品读白杨;第三,再次朗读,立起“白杨”。三个层次的读书,是在理解逐步走向深入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学生在反复不断地增加情感体验内涵的体验下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会熟读成诵了。很多课后练习中安排了“抄写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你喜欢的句子。”我想,这样的练习,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经典的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称得上是经典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其精妙所在,喜欢所表达的内容,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便会对语言学习和积累产生兴趣。

  语言:扣住关键

  阅读教学在追求语言形式和内容学习的辩证统一。如何统一,本节课在做有效的尝试:抓住关键的、经典的语言形式──词句段落,体会这些语言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这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了怎样独特的、其他写法不能表达出来的内容特点、情感和思想。既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又引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深入品味赏析语言、读诵语言,将经典的语言与内容一起内化于心。

白杨教学反思8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白杨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白杨 》教学反思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白杨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我以“读”贯穿堂,设计了三个板块,“说读活动,品读活动、读写活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读中感悟爸爸的内心,在读中学习运用一种反复的句式,有知识的积累也有技能的训练。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我采用疑问引读、引读自悟的方法,以读代讲,从整体来看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这次启航杯我的获得不仅在于这一课,在不断地思考摸索的过程,我得到了更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感知。

  创意与学习

  在这一次的启航杯中我似乎感受到了“创意”对于板块式教学的重要。在备课《白杨》时,我知道想要上出新意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解读,很可惜在这一课上我的创意还是不够的,“说读、品读、读写”这些活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已作过多次尝试,并不新鲜,我觉这是因为对本课的解读还不够透彻。这一层创意是基于文本利用价值的挖掘程度。我认为还有一层创意是教学手段的艺术性,正如婷婷老师总结发言时举例余老师设计《威尼斯之夜》的一个板块活动——撷取课文优美的句子组成一篇文章,然后背诵下来。这一板块的处理其实就和我们常见的课后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如出一撤,同样的教学目的变换一种形式,似乎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或许这就是艺术的'课堂。或许这就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最迷人的地方——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

  而创意是源于不断地学习。最近看到一段话“不读书无法拥有流畅的文笔,不看案例无法学到优秀的创意,不与人接触无法取长补短,不出去走走永远只能坐井观天,不多听不同的声音无法拥有批判性思维”。所以我觉得创意就是集思广益,就是自我消化,就是日积月累,就是孜孜以求,就是厚积薄发。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一次的启航杯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需要阅读更多的书,需要听更多的课例,需要更多的实践。

  朗读与指导

  入情入境地教学才能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达到正真的共鸣。朗读需要情感,情感的激发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是由课文决定。这一次上课,在朗读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我通过师生合作读,师读黑色字,生读蓝色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戈壁滩苍茫荒凉的环境,这一个环节,学生随着教师的引读以及情景的逐渐投入,学生在最后也读出了苍茫混黄的感觉。这节课我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的朗读技巧,我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去训练他们,培养他们的朗读意识。

白杨教学反思11

  《白杨》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反思其教学,感悟颇深: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儿童诗童年仿写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托物言志”,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注意领会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归纳其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白杨教学反思12

  一、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不足之处:

  1、过渡语、评价语言预设不足。不足以与文章相匹配。

  2、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还欠佳。课后我又认真研读了教材,发现“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此处可以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拓展想象哪儿指的可以是哪里?白杨还会遇到什么?写作训练除了完成课后的练习,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习作给兄妹俩写一封信,或者写一篇赞美白杨的文字,或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篇文章。

  三、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和感悟,并适时点拨引导,读写结合,不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还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

白杨教学反思13

  案例背景:

  通过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孩子们理解白杨具有高大挺秀、无私奉献、顽强不屈的精神;通过剖析父亲的表白,知道父亲就是一位像白杨那样为祖国西部建设奉献所有力量的西部建设者。接下来的片段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西部建设者的伟大。他们的伟大不仅仅只体现在奉献自己上,还体现在奉献自己的子孙上,这是本文最感人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情感宣泄口。

  教学片段:

  大屏幕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爸爸为什么笑?

  生: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这有什么好笑的?有特别的原因吗?

  生:在他的眼里那些小树就是他的孩子。

  生:对,他的孩子在风沙里成长起来。风沙指的应该是新疆,那里的环境很恶劣。

  生:哦,难怪爸爸要让自己的孩子那新疆读书呢?原来他是想让他的孩子也为新疆做贡献呢!

  师:那那棵高大的白杨呢?那又代表谁呢?

  生异口同声:爸爸!……哦,还有妈妈!

  师:孩子们,再想想。西部建设者只有课文里提到的爸爸、妈妈吗?

  生恍然大悟: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

  师:请同学们把语言组织一下,把大树、小树、小树在风沙里成长起来所代表的含义都给说一遍。

  生:大树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而小树就是所有西部建设者的孩子啦!

  生:原来,爸爸想让他的孩子也为西部建设做贡献哪!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白杨就是千千万万西部建设者的化影,他们为着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一生,甚至奉献了他们的子孙。曾有作家写下这样的话语(大屏幕出是示: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

  很明显的,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声音里透露出了感动,许多女孩子的眼里,露出了闪闪的.泪花。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鼻子酸酸的,我被西部建设者的伟大精神感动了。

  生2:我仿佛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他的儿女却仍然在为西藏的建设而努力着。

  ……

  师:那么,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吧!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沙沙沙”的写字声,偶尔还有轻轻的啜泣声。我知道,他们沉浸在感动中,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这次的随文小练笔,篇幅不长,却是孩子们最真的情感。我所期待的“情到深处文自流”的美好境界居然就这样产生了!)

  学生练笔集锦:

  敬爱的西部建设者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荒凉的戈壁在你们的努力下,散发着勃勃生机。你们的无私奉献让我感动,你们那“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将一直鼓励着我,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杨子豪 12岁 五(2)班)

  西部建设者们,我想您的孩子肯定也会像您一样,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让戈壁不再荒凉,你们的愿望会实现的。

  -----(王雪玉12岁五(2)班)

  我的小姨就是一位支援西部的教师,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很多大学校都抢着要她,但小姨却报名去了西部,所有的家人都反对,我也觉得她很傻。学了《白杨》后,我才明白了小姨的心愿,小姨的行动不是傻,而是伟大,我觉得自己好惭愧,以后我再也不说小姨傻了。

  ------(张丰群12岁五(2)班)

  看着这句话,我仿佛看见了上一辈的建设者们慢慢地老去了,他们的孩子慢慢地成长起来,有的挥动锄头,开垦着荒地;有的埋头研究,创造了许多奇迹;还有的辛勤耕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想着想着,鼻子一酸,我感动得哭了。

  --------(蔡福猛12岁五(2)班)

  看着这句话,我忽然想到了他们的父母。我想他们的父母肯定已经白发苍苍了,肯定希望可以天天看见自己的儿子、孙子。可为了西部的建设,父母们牺牲自己共享天伦的机会,甘愿承受思念亲人的痛苦!西部建设者的父母同样很伟大。

  ——(李 静13岁五(2)班)

  反思: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丁有宽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经常会组织这样的随文练笔,以期待“相得益彰“的美好境界。但令人遗憾的是,写出来的片段总是不能拨动我心里的那根弦,而这次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于是,我又一次回顾着这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导入到理解父亲的话,从理解父亲的心到明白所有西部建设者的伟大志愿,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看见高大的白杨,孩子们感动了;看见伟大的父亲,孩子们又感动了,看见西部建设者的无私,孩子们更感动了。一次一次地感动,排山倒海般涌向了孩子,孩子们的情感之弦不断地被拨动着,表达的愿望不断被激发,“情到深处文自流”也就无可厚非了。通过反思,关于随文练笔,我形成了以下想法:

  一、找准训练点,“点点生花”

  找准训练点是一次成功的随文练笔的前提。语文教材内涵丰富,只要教师认真地研究,细心地挖掘,总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出随文练笔的有效结合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为语文老师提供了许多的空白点,如《白杨》中可利用的空白点就有很多。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们可以充实文本内容;理解文中的三个“只知道”,我们就可以拓展文本的内涵;理解“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时又可以顺势延伸学生的情感。我们应该“潜心会文”,根据文本的思路,寻找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倾吐欲望的矛盾点、空白点、悬念点,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化、对学生情感进行延伸,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仿写……我相信只要找准练笔的训练点,就不难“点点生花”了。

  二、品位课文语言,积淀情感

  随文练笔的重要前提是先品位课文语言,从文本的语言中提炼出情感。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品位语言,提炼情感,都得从文本出发,用自己独特的感悟,从文本中寻求共鸣,寻求情感的归宿。这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步步内化的过程,所以随文练笔之前的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课前的挖掘教材,就成了重中之重了。案例中我的意外收获,正是因为有了练笔之前,环环相扣的阅读理解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台阶,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随文练笔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宣泄自我情感,厚积薄发

  “为文者,情动而辞发。”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随文练笔也应该符合这个要求,那么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就从孩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中来,而孩子们的理解与感悟却少不了老师的引领与导航。学生的情绪一次次被调动,心灵一次次被撞击,共鸣之花也就瞬间开放,在内心澎湃已久的情感瞬间爆发,喷薄而出。于是乎,奋笔疾书,化情感为文字。于是,文字也有了呼吸、有了色彩、有了生命。

  总而言之,进行随文练笔时,必须抓住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必须做好练笔之前的铺垫工作,必须激发出学生最质朴的情感,只有这样,随文练笔才能为我们内涵深远的语文课堂穿上一件质朴的外衣,才能让学生笔下生花!

白杨教学反思14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白杨教学反思15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鉴于以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教学中,我选择了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第12自然段)作为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和教学的重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这是第一次初步感知白杨的特点;在全班交流,深入了解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后,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感情读这段话,这是二读——理解读;在理解了爸爸的心愿,读懂了爸爸的心之后,让学生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这是三读——体验读。整堂课就是以此为轴进行教学,效果不错。

  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训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让学生换成具体的地方说一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了白杨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学“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我给学生如下示范: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你能这样说吗?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体会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既落实了语言的训练,又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为帮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在课文的思维空白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选择最佳时机、合理引入相关阅读资料,进行主题阅读是本节课的另一突出亮点。

  本课教学所引入的资料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单元教学的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课导入新课环节引入的西部地区的范围图、西部地区的资料、西部戈壁图、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资料,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西部,为后面的理解做了铺垫,奠定了情感基础,这些资料交流的形式是借助多媒体,教师补充交流;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补充引入了以下资料:“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这些资料的补充,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理解了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的情怀。

  第二部分是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或引入课后的阅读链接,或引入相关的经典性的本外资源。本课在感悟了白杨的特点、理解了爸爸的心愿之后,让学生感情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情怀,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学生学完本课,总结领悟课文写法(借物喻人)的基础上,引入了同样写白杨、同样运用借物喻人写法文章——《白杨礼赞》,让学生进行主题性拓展阅读,学生有了大量的时间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大量阅读提升了学生生命的质量,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主题阅读而闪现光辉。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合理处理了文本资源与本外资源的关系与时间分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感觉这样上课学生有收获,教师更轻松。

【白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反思06-14

白杨教学反思04-03

《白杨》教学反思03-29

白杨教学反思06-05

白杨教学反思 [推荐]07-05

人教版《白杨》教学反思11-02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1-02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26

白杨教学反思(精选3篇)04-02

白杨教学反思1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