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7 14:22: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白杨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教学反思15篇

白杨教学反思1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白杨教学反思2

  一、优点

  1、镂空式教学设计

  我把文章从内容上分成了描写白杨和描写父亲两部分引导学生阅读。我们先是把所有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出来通读,因为白杨和人物在文章中是穿插描写的,所以我称之为镂空,我的设计是把白杨和人物两部分描写像剪纸一样剔除出来,把描写白杨的和描写父亲的像两幅剪纸一样呈现在学童面前,先整体感知,概括特点。然后把这些特点变成问题,回文阅读是哪些语言带给你这样的体会?然后加批注品悟语言、交流。在交流白杨的特点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杨的特点分成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两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写父亲的语句找出来通读,学童很自然的分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体会父亲精神品质特点。第三步,在充分阅读白杨与人物的品质后,再链接白杨与人物,体会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注意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

  我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时候,很注意一篇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有时候,这种内在的逻辑顺序不仅仅存在于自然段、意义段,虽没有明显地段落标识,但是,缕着这种我找到的文章内在的逻辑,大板块处理,简洁明快,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用环境和白杨对比的方法体会白杨之美

  学童对于白杨的外形特点不若对白杨的内在品质理解深,这一点我没预设到。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立刻引导孩子们把浑黄一体的环境与高大挺秀的白杨对比着来读一读,这样更能体现白杨之美。这一点的处理很有课堂机智。

  二、不足

  1.过渡语、评价语言预设不足。不足以与文章相匹配。没有事先把脚本写足。

  2.今天我听说读写了吗?

  从时间分配看,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占了大部分时间。处理的节奏不好,内容分析占的时间过多。没有训练点。有这样一种尴尬:课堂上讲的一切都不会考;考的一切都没来得及在课堂上讲。内容的分析所占的比重过大。挤占了学习表达方法的时间,还挤占了积累和运用的时间。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须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听说读写了吗?

  课后我又认真研读了教材,发现“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此处可以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拓展想象哪儿指的可以是哪里?白杨还会遇到什么?写作训练除了完成课后的练习,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习作给兄妹俩写一封信,或者写一篇赞美白杨的文字,或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篇文章。

  三、改进措施

  今天读到国际巨星裘德洛在一篇采访中谈自己塑造《哈姆雷特》这一角色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裘德洛说:哈姆雷特是一个拥有贵族血统的王子,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这一点成了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剧作中的重要焦点。而我的角色试图推翻这一认识。他是一个性格古怪而没有头脑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时而绝望,时而残酷,而对于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杀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他思考命运,但是只站在他自己立场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就像我们,21世纪的人们,对什么都不感到后悔,只为自己感到惋惜。而剧院不是博物馆,它不是为了珍藏,而是提供人们思考的场所。

  最后一句话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艺术与课堂,演员和教师,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和裘德洛对于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处。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课改的时候,说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人们常喜欢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确实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哈姆雷特。属于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这个角色还获得了托尼奖的提名。

  裘德是一个有思想的演员,从12岁就开始登台表演。我在想,一个在舞台上在镁光灯下,有28年从业经历的演员把剧场、把剧场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们思考的场所。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和裘德一样,也把课堂看做一个为人们提供思考的场所。这种大教育观,在我刚才读到高主任转载的雷夫老师的访谈里也有影子,说到底,一节语文课或者一节数学课,并非是要学会一篇文章或者一个公理定义,而是教室里人的成长和发展。

白杨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树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感受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白杨树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并领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白杨树图片,歌曲《小白杨》片段,戈壁荒凉、建设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景象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的图片以及歌曲《小白杨》。之后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随着这动人的歌声,我们继续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乘着通往新疆的列车,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新词卡片,通过齐读、指名读、开火车、男女对读等形式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师:“看来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不错,老师希望今后你们也能继续的保持下去!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那谁能给大家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朗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 了解白杨特点

  1.师:“同学们那这位边疆建设者是怎样向孩子么介绍白杨的呢?同学们打开书现在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是哪几句?并用笔把它画出来,看谁画的又快又准!”

  2.之后引导默读这三句话,并想一想这三句话都分别概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引导同学回答过后,教师板书: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

  (二) 理解表白内心

  1.师:刚刚我们分析了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感受到了白杨树高大挺直、适

  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白杨的赞美之情,那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你能不能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

  2.提问学生“表白”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解释”、“说明”的意思。

  3.提问:“爸爸表白自己的心思孩子们理解吗?那孩子们只知道什么呢?”请一名同学朗读14自然段,并请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理解“只知道”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只知道”就是“就知道”、“仅仅知道”的意思。

  4.提问:“既然孩子们只知道这些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提出小组学习的要求:讨论时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读三个只知道,每读完一个就停下来讨论一下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5.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收集到的新疆以及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来理解孩子们所不知道的事情。同桌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回答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建设者在新疆那样贫穷的情况下,服从祖国需要来到新疆,扎根建设,体会建设者的远大志向。

  6.教师引导同学结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来想一想爸爸到底在通过介绍白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呢?通过学生回答来引导同学理解领悟爸爸以及边疆建设者也想像白杨一样祖国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进一步领会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7.教师范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并指导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三) 体会爸爸心愿

  1.请学生轻声读最后一自然段并想一想最后一小节中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最后嘴角为什么有会浮现出一丝微笑?

  (四) 体会表达方法

  请学生一起再来看课文的题目,并提问:“课文虽然是白杨,但是作者实际上是在借白杨赞美谁?赞美什么?”并请学生回想一下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与之前学过的哪篇课文相类似?

  四、欣赏画面,感受精神

  向同学分别展示戈壁荒凉、建设者工作以及今天新疆相对比较繁荣的景象的图片,并欣赏课后诗歌《帐篷》,并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想要对这些卫士说的话。

  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自由的'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

  《我是小记者》:“其实像白杨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课后呢我们就充当小记者的角色,去发现,去采访自己身边的英雄!完成一份采访稿,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而在这方面我做的还比较到位。

  首先,我用歌曲图片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的热情;其次,在新知讲授过程中我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和体会,抓住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爸爸要表达的内心,抓住三个“只知道”体会“不知道”并解答不知道,再结合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从中引导学生体会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次,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针对最后一小节体会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以及为什么会露出微笑?引导学生体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接着,联系旧知,结合《落花生》体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接着,图文结合,通过让学生欣赏新疆荒凉、建设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相对繁荣的图片,同时欣赏诗歌帐篷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学生说说对建设者想要说的话,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布置一个《我是小记者》的作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总而言之,整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读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也有些不足的地方,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有些知识引导的还不够到位。遵循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一些生成性问题。虽然重视阅读,但强调还不到位,指导朗读应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一定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并且之后希望能做的更好。

白杨教学反思4

  经过一天的准备,怀着紧张的心情终于结束了这堂课,课程结束,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一堂课下来感觉很不顺畅,从没有这么失败的体会,回顾整堂课,听着王老师和杨主任的点评,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成长中自然有坎坷和荆棘,时常反思,努力改变,不断进步。反思如下:

  一、课堂形式是为课程服务的,灵活掌握。听着杨主任的这句话,我突然有所感触,课改后,有些内容不需要过多的交流和展示,很多时候变成了为了形式而展示,本末倒置,特别是在识字教学部分,怎样掌控好时间,怎样进行有效的'展示,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二、讲究方法并落到实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课的学习重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处理很仓促,没有落到实处。王老师特别提醒我:你一定要给学生以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有几种方法,你要解析给学生,并让学生将这一训练点落到实处,同样第一课时既然主要是让学生读,那就要在课堂最后环节进行总结时告诉学生读的方法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要抓住训练点,讲究方法并落到实处,比如朗读如何做到流利?流利的标准是什么?

  三、规范并指导学生交流、展示、板书的各个环节。交流时规范用语,板书时如何把字写得又快又好,每一个细节都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一堂课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但是却收获很大;虽然很失败,但是却是一种磨砺;虽然感觉很遗憾,但是却让自己成长;虽然没有给学校争脸,但是却得到了校长和主任的安慰和鼓励。很温暖,很幸福。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很喜欢这句话,以此勉励自己。

白杨教学反思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一、抓思路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

  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抓关键词句即“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归纳白杨的特点。

白杨教学反思6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白杨教学反思7

  要说曾经教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我想说说曾经一次教《白杨礼赞》,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逐段的阅读,逐段的讲解,从句到段,层层分析,基本上能分析上的,都关注了,感觉课堂满满的.,学生的笔记应该是记了一大堆。心想,不管考哪里,我该教的都教了。现在想想,觉得好笑,这应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吧。有时候语文的教学不是“教了什么”“教会了什么”。

  如果要我重教,我可能会很偷懒:1、除了读还是读;2、从题目入手提问,“题目的中心词是哪个?(礼赞)礼赞是怎样的一种赞?是什么让作者忍不住给这样高度的赞扬?那是怎样的白杨?仅是在赞白杨吗?这是在言怎样的一份情,表怎么样一份意?这是怎么样手法呢?”通过围绕一个“赞”字来串讲全文,用时15分钟,多余的时间,再读课文,再读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情感等。3、赏读背诵你喜欢的句子。也许这样的方法,不能面面俱到,但保护的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解放老师吧。

白杨教学反思8

  今天上午我在班里给孩子们讲了《白杨》一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特点(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

  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

  我让学生研读课文,与同桌交流,全班汇报等等,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教学反思9

  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训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让学生换成具体的地方说一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了白杨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学“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我给学生如下示范: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你能这样说吗?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体会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既落实了语言的`训练,又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为帮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在课文的思维空白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选择最佳时机、合理引入相关阅读资料,进行主题阅读是本节课的另一突出亮点。

白杨教学反思10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通过联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第三步,回过头来朗读爸爸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从而真正领悟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现在读这句话,学生已经清楚地明白原来“树似人,人似树”啊,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借此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这一堂课教下来,自我感觉还比较流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想大概与我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方法,化难为易有关吧。我还觉得,在教学中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与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白杨教学反思11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进行整体感知。

  一、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良好

  我还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由此,我想到了其实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教学反思12

  《白杨》一文,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首先要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其次要注意抓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恰当、得体。本文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

  1、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

  2、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如:

  (1)在描述了白杨的特点之后的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那么,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意?这又是用的什么写作方法呢?

  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成长。)

  (2)文章结尾:“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

  3、读、说、写的训练。

  要让语文课成为语言文字训练课,

  (1)突出“读”的训练。课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甚至成诵,这样大大的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了理解,促使了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逐渐渗透学生的心灵深处。

  (2)进行思维训练。如: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白杨的特点。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

  (3)让学生仿照以上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如,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活学活用,学习应用以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方法习作,如写《木棉树》,由树联想到人。

白杨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第一: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第二:我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我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上完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五点”收获,“四点”思考。

  一、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听读、背诵等。同时,我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意识,如,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

  1、读书时抓重点词句品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注重教师评价,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随时注意用丰富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三、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上接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理达到完美统一。

  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电教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回到整体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体会白杨的直、生命力强、坚强的特点。

  2、在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教师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

  3、在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时,我如果能配合画面插入一段教师的激情导语,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怎样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永远的思考。

白杨教学反思14

  一、取得的成果: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股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2、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如林老师所说,如能把找象征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3、在思政渗透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渗透的'也较为有限,讲解比较仓促。学生不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上往往找不到重点,启发引导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讲解上过于笼统,可能并不适合5班的学情。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思政渗透一定要及时。

白杨教学反思1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 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 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 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概括) 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一、成功之处。1. 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了一些功夫,以表扬、鼓励为主,比一比,看谁在课堂上谨慎爆满,积极开动脑筋,问题回答的好。这样一激励,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就发挥作用了,课堂表现都很好。2. 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启发方式。如:我问:“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是什么?几棵小白杨树是什么?”一名同学理解的不正确,举手的人也不多,看得出我的提问不恰当,于是,及时换了一种问法:这棵大树指的只是爸爸一个人吗?还指那些人?我刚刚说到这里,学生已经高高的把手举起来了。从这个问题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语文课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提问方式是多么重要。

  二、不足之处。1 课堂上对意想不到的问题处理的还不够理想。如:读完戈壁滩的景色描写后,让学生谈感受,我觉得这个问题简单,就叫了一个很一般的学生,我满以为出不了什么差错,结果她就说出一个让我出乎意料的答案:“戈壁滩很美丽。”当时我一听,心里一个咯噔,怎么能是美丽呢?不对。心理虽这样想, 嘴上却没有评价,只是重复一句:“是美丽吗?”下课后,我想:如果我当时这样评价一下会弥补不足:“是啊,你的欣赏角度独特,美丽是分好多种的,戈壁滩有一种什么样的美?”这样一问会使这位同学继续思考,而不至于使她不自然的坐下。从这一问题的处理上看,我的启发、引导、评价还是运用的不那样灵活,教师反应也不够敏捷。2 对文中爸爸的两次“沉思与微笑”处理的还不够深刻。主要是对第一次“沉思”没有很好的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一个“沉思”的理解。在备课时准备得很充分,但上课时间不够了,就省掉了。

  

【白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反思04-03

《白杨》教学反思03-29

白杨教学反思06-05

白杨教学反思06-14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1-02

人教版《白杨》教学反思11-02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26

白杨教学反思 [推荐]07-05

白杨教学反思(精选3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