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1 08:15: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堂教学设计14篇

  课堂教学设计 篇1

  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奇思妙想

  一、课题:《奇思妙想》

  二、教材: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四课

  三、教学时间:40分钟

  四、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一部分,是一节充满奇思妙想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线描造型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线条造型能力、画面的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绘画中奇异组合的表现方法,能根据写

  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奇异组合。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表现能力及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

  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

  难点: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七、学习材料

  教师:影片、多媒体课件、范画

  学生: 彩笔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展示斧子局部)现在你看到的是一幅画的局部,根据这个局部画面你能想象一下这幅画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猜想)

  2)、(展示原画)看到这幅作品后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谈感受)

  3)、(展示一幅风景画并与斧子对比),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

  4)、这幅画有斧子、树干,艺术家是在真实事物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也是一种奇思妙想。

  今天,让我们都来奇思妙想,设计出有趣而新奇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分析,感受奇妙的意境,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新授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奇特的作品,同学们想看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比利牛斯山之城》、《会飞的羊》、《大象》、《苹果》,《树》。)

  小结:看了这些奇特的画面,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画中妙趣横生的

  创意,给我们惊喜,给我们美的享受,也带我们走进了奇思妙想的世界。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作品,你们发现画面的奇妙之处了吗?(学生讨论,可举例子说)

  原来,将几种不相关的物体重新组合,也是一种妙想。

  (设计意图:欣赏美术大师的作品,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些形象,请你们想一想用这些物品能够组成一幅怎样的画?

  (将艺术大师奇思妙想的作品分割成独立的形状分发给各组引导学生拼摆)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思路,通过作品向学生渗透超常规式的构思。了解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培养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小组交流能力和想象力,为创作作铺垫。)

  3、各组介绍自己拼摆的作品,教师展示原作。

  4、这些毫无关联的的物象组合在一起,你认为这些事物之间有联系吗?你觉得画面和谐吗?

  你能总结艺术家在创作时,注意了哪些问题?(不同造型物象的巧妙结合,色彩与纹理的巧妙结合)

  5、画家把自己异想天开的创意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不仅奇妙而且有趣。要想设计出这样的作品,除了丰富的想象之外,方法也很重要。

  * 展示图片:这幅画奇怪在哪呢?

  (画家把一座山的上半部切掉,又增添了一个透明的'球形建筑;大象的鼻子变成了圆号)

  板书:

  *展示图片:《蒲公英上的城堡》,这幅画奇怪在哪呢?

  *展示图片:《梅维斯头像》

  小结:原来,运用移位、切割、添加、夸张等方法能够设计出这么神奇的作品。

  但是奇思妙想没有太多固定的方法,关键要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它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的植物、动物、人物、日常用品、交通工具、甚至文字都可以成为想象的源泉!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

  6、老师又要考考你们了,(展示一些毫无关系的物品)你们看这些物品之间有联系吗?从中选取你们喜欢的物品,想一想怎样才能超常的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你们的奇思妙想。(学生画简单组合草图。)

  (设计意图:寻奇之妙处,体验另一种思维角度,感受其带来的奇特效果。体会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尝试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7、小组汇报,展示介绍自己的创作。(教师评价指导)

  8、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同学的作品,咱们一起欣赏吧。

  (*分析学生作品,你觉得那个作品想象力丰富,组合的让你觉得巧妙?

  *哪件作品线条丰富,而且疏密关系处理得好?)

  回忆《精细的描写》展示几张作品,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的刻画,精细的描绘。

  (设计意图:进一步为作画铺垫,解决难点,培养小组交流能力,想象力,即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三、学生创作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表现你的奇思妙想吧。

  作业要求;运用线描的方法,把生活中的物象巧妙的组合,创作一幅有趣的,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展评

  展示作业,欣赏,并请作者介绍。教师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给语言表达能力。)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

  课堂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数蛤蟆》,读童谣《花蛤蟆》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数蛤蟆》

  2、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歌曲教学,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

  教学重点:能用轻松愉快、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数蛤蟆》。

  教学难点:听辨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为歌曲创编歌词。

  课前准备:电子琴、多媒体、图片、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歌

  1、节奏小律动。节奏难点处理。同学们你们的小耳朵真灵。

  2、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猜猜,看看谁能猜出是什么动物。“水中有位歌唱家,穿件绿色花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叫,田里数它本领大”。猜一猜它是谁?

  生:青蛙(大屏幕展出图片)

  师:青蛙有个好朋友,外形跟它长得很相似,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蛤蟆。(大屏幕)

  3、师:青蛙和蛤蟆有什么区别呢?(教师播放,讲解)

  师:小朋友们,你们这回了解青蛙和蛤蟆的区别了吧。虽然蛤蟆的形象相对丑陋些,但是,它和青蛙的本领一样大,都是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小能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

  二、歌曲学唱。

  1、师:我国民间许多歌唱蛤蟆的歌曲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国的四川省有一首民歌《数蛤蟆》(板书:《数蛤蟆》四川民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四川的小朋友是怎么数蛤蟆的吧。

  2、听范唱录音。(出示多媒体动画范唱)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3、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带着问题听歌曲)

  师:歌曲里数到了“蛤蟆”的哪些部位?

  生:嘴、眼睛、腿

  师:几拍子歌曲?歌曲什么情绪演唱的呢?

  生:二拍子歌曲,活泼、有趣地。

  4、师:听小朋友数蛤蟆数得真开心,老师也很想来数看看,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数蛤蟆吗?(师弹琴范唱)

  5、领读歌词。(出示歌谱)

  (1)师:让我们西安跟节奏来读读歌词吧。我来读红字,你来读黑字。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乓乒乓|跳下水|……(配上节奏)

  (2)师:解释:“花儿梅子梭,水上漂”。因为这首歌曲是四川民歌,所以它采用了地方方言。这句是歌曲中的“衬词”,没有任何意义。有了这个“衬词”以后,歌曲就更加的生动,形象,更有地方特色和民歌的'味道。

  提问:你们知道“蛤蟆不吃水,它吃什么了?

  解释:蛤蟆不吃水,它是因为吃害虫了。庄稼没有了害虫,自然就是一个丰收的太平年。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呢?

  生:欢快、活泼,高兴的心情演唱。

  6、学唱歌曲

  (1)师:大家跟老师配合得真默契,下面我们一起来数蛤蟆吧!师生随琴分工唱。(2遍)

  师:歌曲的衬词“花儿梅子梭”一定要唱得自然流畅,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要唱准。(旋律中的难点多练习几遍)

  (2)找出节奏、旋律完全相同的乐句。大家看第一句是两个重复的乐节,在这首歌里藏着两个双胞胎,也就是说有两对旋律、节奏完全相同的句子,请你们把他找出来,并能唱一唱吗?

  (3)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跟着电子琴唱歌曲。

  (4)跟范唱齐唱歌曲。

  (5)唱旋律

  (6)师:四川人民豪爽幽默,我们要把歌曲表现得在诙谐生动一些,大家跟伴奏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鼓励学生,生动演唱)

  (播放伴奏录音)

  (7)分男女组进行赛唱。

  三、拓展延伸

  1、师:大家唱得真棒!你还能接着往下唱吗?三只、四只蛤蟆呢?我们来试一试,唱一唱,看谁数得清?谁数得准?(播放歌曲伴奏)

  ①请学生说说是用什么办法数出来的。(出示蛤蟆图片)

  ②数出后并唱一唱。

  2、创作表演

  ①师:你能加上动作来表演吗?(全班同学随音乐自由创编舞蹈动作)

  ②师生舞蹈表演。(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带上蛤蟆头饰)

  ③加入打击乐器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精彩,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数蛤蟆》,认识了蛤蟆也是保护庄稼的能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看到有伤害小动物的行为要制止,做个爱护小动物的好学生。

  五:作业

  师:请小朋友回去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它编一首儿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让我们随着歌曲的旋律结束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小朋友们再见!(播放歌曲《数蛤蟆》)

  课堂教学设计 篇3

  1、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说出“一……一……”格式的成语,比如“一心一意”,课堂里面的爆笑。

  画家的儿子:“一笔一画。”

  船长的'儿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房地产商的儿子:“一室一厅,一厨一卫。”

  2、上语文课时,老师让同学用新学的成语“愁眉苦脸”和“笑逐颜开”造一个句子。豆豆抢答道:“每个月发工资时,爸爸总是愁眉苦脸地把钱交给妈妈,妈妈笑逐颜开地数钱,教育文摘《课堂里面的爆笑》。”

  3、一男生暗恋一女生许久。一天自习课上,男生终于鼓足勇气写了张字条给那个女生,上面写着:其实我注意你很久了。不一会儿,字条又传回来,上面写着:拜托别告诉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上课嗑瓜子了!

  4、老师:“你这篇作文怎么前后风格、语调完全不同呢?”

  学生:“我爸爸和我妈妈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

  5、家长会上,老师向我介绍儿子的学习情况时说:“这学期他抄过王红、抄过刘畅,也抄过张磊,你应该好好管管了。”

  我问:“他都超过班长王红了,我管什么呢?”

  老师说:“我说的是,他抄人家作业。”

  6、电脑迷老师正在抽查背诵。一个学生靠惯性往下背着,背到一小段,没惯性,便打住了,实在想不起来,只好问:“老师,我从头背起行吗?”

  只听见老师回答:“行,我先存盘,你再重启吧!”

  课堂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数字与信息》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结合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调查与交流,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有关知识,体会用数字编码描述信息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分“提出问题”“比较分析”“设计方案”“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安排活动。“提出问题”环节,主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特点;“比较分析”环节,主要结合身份证号码,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方法;“设计方案”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以全校同学为主体,讨论并设计为全校同学编号的方案;“拓展延伸”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一些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表达了什么信息。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讨论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通过上面的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具有准确、简洁、便于检索等特点,并进一步梳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感受数字编码的应用价值。

  本课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分析数字编码现象,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的含义及方法,探索发现身份证等编码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和获取其编码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本课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数字编码的方法,发现身份证等编码信息及基本编码方法,正确、合理、灵活和科学地自主编制一些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

  二、达成目标发掘

  《数字与信息》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遵循先“读”(码)后“编”(码)的编写体例,读和编在同一课时内完成,体现出读编并重的特点。但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若以先读后编的路径展开教学,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的复杂性可能只会让学生关注到编码的含义,而忽视蕴含其中的编码方法。如果无法通过编码方法架起桥梁,那么读和编必然是脱节的,是无法达成培养学生编码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本课时达成目标分解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自主学习两个部分。课前自主学习达成目标设定为:

  1、通过对生活中数字编码现象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发现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信息;

  2、了解身份证号的编制方法及构成含义,能解析和判断身份证所反映的出生日期、性别等信息。

  课堂学习达成目标设定为:

  能进行图书“索书号”(二级)的编码,运用所学数字编码描述信息的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设计,将教材的先读后编、重读轻编调整为边编边读、以编为主,以引导学生为图书编制“索书号”为主线,凸显了“数字编码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三、课前准备

  (一)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用。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方面作如下设计:

  达成目标: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现象,发现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信息;了解身份证号的'编制方法及构成含义,能解析和判断身份证号所反映出的相关信息。

  学习任务:找一找、查一查、写一写生活中的编码;填一填一家三口的身份证号,分析其构成含义。

  方法建议:查找资料、对比发现。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第一环节: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第二环节:解读身份证号含义。第三环节:设计方案,编制“索书号”;第四环节:展示质疑,全班评价。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使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衔接起来,形成目标管理。

  (二)教学视频设计

  教学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课视频有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感悟数字组合含义,了解数字编码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字编码传达信息功能。

  视频展示:由“1”“1”“0”3个数字组成的数,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排列的顺序,还可以是“报警电话”这一特殊的电话号码。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编码传达信息的功能。

  然后,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一:先写一写自己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及本市固定电话区号,再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编码,举例写出一个具体的编码。

  第二部分:解读身份证,领悟数字编码信息的意义,使学生学会采集数字编码所传递的信息。

  视频中,教师系统讲解身份证号“地址码”“出示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的构成,揭示“合理”“简洁”“唯一”等编码原则。用微视频系统解读身份证号构成含义及相关编制原则,替代了教师原本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凸显了“微课程教学法”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兴趣高,自主性强,自由度大,体现了个体差异性。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先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然后解读身份证号构成含义,在掌握编码方法的基础上编制索书号,最后展示质疑,让学生带着个体的思考走入课堂,使得课堂学习深度得以拓展。

  四、课堂教学

  (一)设计思路

  上课伊始,先进行课堂检测,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编码,重温自主学习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解读本班同学代表的身份证号,开展进阶学习;接着,以“我给好书‘身份证’”的探究活动为主线,开展项目学习,为班级图书角的新书编写“合理”“简洁”“唯一”的“索书号”;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编制的“索书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问或者质疑,这是要求学生分析、综合梳理探究成果,分享经验,取得成就感的重要环节。而且,有可能有质疑产生,那会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功效。

  (二)教学过程

  1、课堂检测

  请学生从课堂检测纸中找到编码,圈出来,并填空。

  学生独立从课堂检测题中找到火警电话、门牌号码、车牌号码、股票代码、车次、座位号、票号、身份证号等编码。完成后,和组内同学交流,看看大家意见是否一致。

  全班交流,统一认识,针对问题比较集中的火车票上的编码明确:在一张动车火车票上,至少有“车次”、“座位号”、“检票口”、“身份证号”、“票号”等六处编码。

  2、进阶练习:我有“火眼金睛”

  上课前,将每个小组组内其中一位成员的身份证号码写在黑板帖上。请同学们用你们的“火眼金睛”,解读这4位同学的身份证号码信息。

  (1)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报。

  (2)汇报后,验证:请4位同学依次起立确认。

  (3)引导发言学生问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有没有补充?

  3、自主探究,质疑展示:我给好书“身份证”

  (1)出示项目学习内容: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为班级“图书馆”内的新书编写索书号;

  (2)鼓励学生质疑:看了要求,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3)介绍“中图法”、“索书号”;

  (4)编写分类号。

  每人一本图书,请给它编一个分类码(二级),即“身份证”。

  第一次展示:报告小组成员协作讨论、探究发现图书基本分类的'过程,具体说说本组的书属于哪一类,对应的分类号是多少。

  (5)编写班内流水号

  师:如果说,刚才编写分类码是体现规范的话,那接下来为图书编制班内流水号,就要发挥大家的个性了!

  学生先独立编制班内流水号,然后跟组内成员讨论协商,大家集思广益,完善本组图书的流水号。

  第二次展示:汇报本组制定的方案,展示依此方案编写的流水号。在展示交流过程中,生生互动,质疑讨论“表示年份的数字用4位数好还是2位数好?”“班级信息放进编码后,该如何处理?”“怎么体现流水号的唯一性?”等问题,不断加深对编码方法的认识。

  4、全班评价

  评价下,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评价下老师呢?冷静思考,哪些地方可能还有不足,或者你还有什么建议?

  5、课后活动,了解其他编码知识。

  (1)研究邮政编码的信息及编制方法。

  (2)了解条形码的有关知识及编制方法。

  五、教学体会

  (一)组织实践活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强化过程意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首先,通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产生任务驱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接着,借助微视频的学习,结合学生解读自己一家三口身份证号的信息,让学生验证猜想;最后达到完善结论。

  同时,数学教学也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让学生编写图书索书号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新的知识;在优化索书号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自由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交往互动,达成共识,共同发展。

  (二)创设生活情境,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不断丰富,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认识了身份证号码编码的特征,掌握了其编码的结构和意义之后,适时地加入了“我有‘火眼金睛’”——解读身份证号信息、“我给好书‘身份证’”——编制图书索书号这两个环节,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三)进行恰当评价,培养“爱数学”的情感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如是否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能否找出有明显错误的身份证号码等),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如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否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如知识理解的对或错、完成任务的优或差等),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真正“爱”上数学。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尝试“微课程教学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获得“用数学”的体验;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培养“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设计 篇5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的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首启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它在培养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和开放性思维能力诸方面卓有成效。所谓案例教学就是首先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事例、材料)给出具体的材料,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从中抽象出一些认识、经验、观点、道理,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

  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情景创设法。

  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录象、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歌曲、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也可以是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如故事情景、现实生活情景、问题情景等。激发学生情感,引发联想的同时,结合具体情景思考一些问题,使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三、抽丝剥茧法。

  政治课是典型的知识型教学,需要学生用理论知识和原理去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当遇上一些概念性较强、较抽象的知识点时,用抽丝剥茧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理,使学生在繁杂的思绪中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四、情感滋润法。

  许多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政治,主要是他们认为政治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学习政治成了一份苦差事。就其原因,惟独一个“情”字。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调动人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人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教师在上政治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和语气上的轻重、舒缓、快慢等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完全是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对学生理解、信任、尊重,则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浓浓深情和殷切的希望,而燃起心灵的火花、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学生亲其道、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激发出来,同时,亦有效地改善、促进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提到的几种教学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以多种综合运用。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就能够设计出和运用到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及说明

  《胡杨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由“独钟情”到“动心”到“赞颂”一系列的感情主线,,抒发作者对胡杨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胡杨由衷的喜爱之情和对具有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人的钦佩之情。 全文既有昂扬的激情,又有优美的文笔,二者相得益彰,非常适合朗读、诵读训练。作为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既要抓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更要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语言文字理解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之间已具备合作意识,学生的求知欲强,因此,本课教学时采用“以读促情,读中感悟”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情感,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真正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已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因此,我力求在这课的教学中贯穿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这三大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

  四、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精读课文,探究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并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究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 2 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情景式、引导法

  六、学习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七、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本课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是: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的人的歌颂。 2、学习作者描写胡杨运用象征的手法,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

  八、教学准备:

  课文课件、录音带

  九、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交流体验

  1、多媒体展示,教师语言描述,引出胡杨 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干旱只能摧毁它的容颜却无法动摇它维系生命的刚毅决心;风沙只能扭曲它的身姿却无法淹没它向往生命的雄心烈焰;大漠只能吞噬它的躯体却无法摧毁它延续生命的铮铮铁骨,这就是不屈不挠的胡杨树。

  【设计意图:至此,学生的情感及注意力都自然的投入学习中,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和体验都做好了铺垫。】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胡杨赞》,由“赞”你想到哪些词?(揭示课题,齐读)是啊!一个“赞”让我们联想到许多褒义词,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自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对待胡杨态度的三个句子。让学生归纳出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

  3钟情——动心——赞颂)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引领探究,拓展新知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围绕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课文7自然段,并加以批注。接着,我用课件展示问题:

  (1)、作者为什么独钟情于胡杨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2)、边读边想象画面,作者为什么会赞美胡杨?

  (3)、作者是怎样赞美胡杨的?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自学后,按问题来汇报。

  学生归纳出胡杨品格的词语

  (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设计意图:根据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因此这一部分的设计我注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把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充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品味、去理解、去感受,而教师只抓住了一个统领全篇问题来贯穿课堂始终,并通过学生探究内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展思维。】

  (三)尊重主体,提供空间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时,

  让学生抓住3、4、5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的一句话,边读边体会,以及体会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其他学生补充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

  教师小结,

  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带着激情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对读的训练与评价。学生汇报第二个问题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体会钟情于胡杨的原因,

  理解“嶙峋、惨不忍睹、粗茶淡饭、彻底、恶劣”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胡杨生长条件极其恶劣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胡杨对人类的奉献却又是毫无保留的,从树干、树叶、到它流出的眼泪,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多么无私。师生共同研讨,激发情感朗读课文。并注意学生读的感受与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金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片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张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章,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链接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话题导入,揭题

  1、 话题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能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吗?

  你认为我们要靠什么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生交流)

  2、 揭题(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

  (2)想象课文中的人们有什么梦想?最后,他们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结果?

  2、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3、 检查生字情况,相机正音。

  4、 交流刚才的问题,并板书两种不同的结果。

  5、 师:淘金者大多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了真金。此时,在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为什么彼得能得到真金,他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三、读悟比较,探究原因

  (一)学习1~3自然段

  1、 指名读1~2段,相机正音

  2、 默读这两段并思考:彼得和其他淘金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 师生交流,课件依次出示:

  相同之处:①都想找到金子。②他们都一无所获。③都“蜂拥而至”,相机理解这个词,并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④都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理解“河床”一词。⑤都是道听途说,没有根据。

  不同之处:绝大多数人扫兴离去,彼得却不甘心落空。

  4、 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彼得的做法。指名读句。

  5、 从彼得的做法中,你觉得他与其他的淘金者有什么不同?

  6、 通过比较,大家都觉得彼得要比其他淘金者有毅力,能吃苦耐劳。然而——(师引读)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彼得几乎——,也没有——,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

  7、 师:刚才大家不是说,要实现梦想就要努力、要勤奋。可彼得也这样做了,为什么却失败了呢?(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中“听说”一词去理解感悟)

  8、 是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梦想不是空想。6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于是,他——。但课文不是说他找到真金了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接着读课文。

  (二)学习4~5自然段

  1、 指名读段,相机正音

  2、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下起了三天三夜的倾盆大雨。雨停后,彼得发现了什么?

  3、 指名回答

  4、 这样的土地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彼得是怎样想的?

  5、 指名读彼得想的话。理解“若有所悟”。

  6、 彼得“悟”到了什么?再次默读彼得的话并思考。

  7、 指导想象彼得当时的心情和表情,有感情朗读。

  8、 从雨后的一块土地中,彼得竟能悟到这么多,你对彼得产生了怎样的看法?

  四、回归话题,小结提升

  1、 彼得的悟就是他的第二个梦想,这一梦想与原先的梦想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认为这个梦想会实现吗?(生自由交流)

  2、 那彼得后来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又能从彼得的故事中明白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讨。

  结束课堂。

  课堂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习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习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平: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习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习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网络探究我能行

  1.教师介绍网站相关内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绍学习报告和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5.交流汇报。

  6.教师小结。

  五、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协作、探究,最终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 篇9

  教学

  目标

  1、复习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四个字天、发、芽、雪。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再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词语,积累描绘春天的词语。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会写四个字,了解春天的特点,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法预设: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巩固法、讲演结合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

  一、 图文结合,想象说话,读词语

  1、 回忆课文、生字(课件课文)

  2、 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是什么吹动了柳条?出示春风吹(男女读,齐读)

  3、 看图说话,总结词语。出示图片,如:(指名学生看图说话,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在高高兴兴的放风筝)出示词语“放风筝”(指名读、小组读)

  4、 同学们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桃花、蜜蜂)仔细观察图,你能说出景物的变化吗?(桃花开放了,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出示词语“桃花开、蜜蜂飞舞”

  5、 学生边看图边说话,解释“融化,归来”的意思(融化:冰雪化成水。归来:回来。)

  二、 完成课后题

  1、学生再读课文中的词语,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学生练习朗读。

  2、春天是无比美好、无比生动的,瞧,这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春景图(教师课件出示文后“读读想想记记”的`六幅图)。

  (1)学生描述图画内容。(尽量做到描述清晰,语言优美。)

  (2)再读记“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山清水秀”、“春光明媚”、“春色满园”、“鸟语花香”六个词语。

  (3)积累春天的词语:春回大地、春风化雨、欣欣向荣、春光融融、春雨绵绵、

  (4)拓展知识: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花在春天开放吗?

  桃花、梨花、油菜花、迎春花、牡丹花、水仙花、玉兰花。

  三、识记生字

  1、孩子们,春天美丽的景色中还留给我们四个生字,你们还记得它们吗?来,让我们和它们四个打打招呼吧!(课件:生字天,发、芽,雪)

  2、这四个生字娃娃,我们不光要会读,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样子。

  3、指导书写。

  重点:用加一加的 方法记住天,二人就是“天 ”。

  “芽”和“雪” 上小下大。

  4、请孩子们完成课后的描描写写。

  四、完成堂清: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美丽的春天,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现在正是春季,孩子们可以自己去寻找春天,去发现或记录身边景物的变化,也可以去收集春天的图片或者是儿歌,然后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交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春天的美,感受春天的美。

  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摇啊摇》

  2、歌表演《摇啊摇》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摇啊摇》,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摇啊摇》,并进行表演。

  三、能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在听视唱中基本能唱准音。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摇啊摇》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歌曲请小朋友们说说最喜欢上学期的哪首歌曲/或弹一段前奏问学生歌名。

  3、唱一唱;竖笛练习:吹一吹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聆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欣赏童谣歌舞《弄堂游戏》并用动作表演。

  小练习:随音乐拍手:(复三拍子动作练习)歌曲《摇啊摇》旋律熟悉。

  3、歌曲学习: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尝试怎样读更能表现图上的意境,教师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选择,学生边划船边朗读。

  1)说说用以上哪段音乐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2)放《摇啊摇》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3) 放《摇啊摇》录音,学生做划船律动,体验6/8拍的强弱感。‘LU’哼唱。

  4)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手指书视谱;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模唱学习歌曲 (部分学生演奏乐器、部分学生模唱;轮换进行)。

  4、边唱边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摇啊摇》,要求自创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5、编创与活动

  1)让学生说说三角铁有哪两种敲法。

  2)分组尝试选择滚动式和按强拍打击三角铁如何为歌曲伴奏。

  3)分组展示

  4)让学生试着敲一敲,说说有什么特点?(在长音处用 )

  5)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6)除选择三角铁伴奏外,还能用什么打击乐同样渲染《摇啊摇》的意境。用三角铁、碰铃、沙球等为歌曲伴奏。

  7)分组或集体表演。

  一、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课堂教学设计 篇11

  一、设计说明:

  《敬业与乐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

它首先是一篇主旨鲜明,层次清楚的议论文,其次它还是一篇语言通俗,文短意长的演讲稿。因为文章的这些特点就注定了它在本单元中甚至整个初三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议论文,学生在八年级上册书中接触了一个单元,对议论文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开始学习写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无论从学生的阅读还是写作来看,学生对议论文掌握得情况都不容乐观,因此学好这一单元的文章,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学会使用议论文体是至关重要的。而本篇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无论在议论的层次、结构还是方法等方面都是最有代表性的。

本单元共有六篇文章,其中包括三篇演讲稿,一篇悼词,综合性学习也要求学生学写演讲稿,并且进行演讲。由此可以看出,体会演讲稿的特点,把握演讲的技巧,学习写演讲稿,学会演讲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而本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也是演讲的特点和技巧体现得很明显的一篇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渗透演讲的'相关知识,无论对于本单元后面的几篇课文的教学,还是进行综合性学习都是大有帮助的。

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1、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2、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3、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演讲特点。

在文章2-5段的教学上,因为这一部分论证层次清楚,论据充足,论证方法灵活,演讲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把这一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巧妙地使用论证方法为自己阐述的论点服务的,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演讲的特色。并且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方法,来自学课文的其他段落。这样以来,即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又能让他们活泼主动地发展,还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除此之外,为做到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丰富积累与能力培养并举,我还设计了一些精彩的环节,如“看看这些可敬的人”“挑战权威”“背诵大比拼”“畅所欲言”“互送书签”等,通过创设情境,在自觉不自觉当中将学生学习引向高潮,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谈话: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

  生1:我想当一名医生,因为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许多病人的痛苦,挽救许多病人的生命。

  生2:我想当一名画家,因为我喜欢画画,我想用我的笔描绘出五彩的世界。

  生3:我想当一名慈善家,把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使他们过上向我们一样幸福无忧的生活。

  课堂教学设计 篇12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的三维目标

  语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新课标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养成一定书写习惯,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养成默读习惯。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

  本的表达方法。

  (三)口语交际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四)习作

  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学会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各老师做学情分析

  五、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4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乐园三大部分,而且教材仍然以专题组织单元。在学习了前七个单元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以“国际文化和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单元。

  第一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海上日出》表现了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雨》介绍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让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壮美河川。古诗《江南春》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语文乐园让学生体会描写时间的词语和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积累语言,学习朗读方法。习作以《我喜欢的季节》为题,请学生写出最喜欢的季节和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这组课文,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那些写得生动、形象、优美的句子的表达方法。

  4、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感受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感受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

  单元课时安排:

  1海上日出 2课时 2暴风雨2课时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2课时 诗词诵读 江南春1课时 语文乐园(一) 5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有关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的知识;

  (二)体会“陶诗两首”的意境和思想意义;

  (三)领会“陶诗两首”的风格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字词释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少,从小。适,适应。俗,世俗。韵,气质、性格、情趣。性,本性,性格。本,本来。丘山,这里指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大自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这里作动词,遮蔽。罗,排列。在“后檐”和“堂前”的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户庭,门庭,家里。尘杂,灰尘杂物,这里比喻做官时乱糟糟的繁杂之审。虚室,空室,静室。余闲,空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建房子。人境,人居住的地方。车马,这里泛指人世间的繁杂之事。喧,喧闹,干扰。

  (二)难句注译。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于笼中的鸟。池鱼,被养于池中的鱼。这里是诗人以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在。旧林、故渊,比喻诗人向往的田园,即下文的“自然”。全句可译为;被(从树林里抓回来)关在笼子里的鸟想回到原来的林子里去,被(从大河里捕回来)养在池塘里的鱼想回到原来的大河里去。

  (三)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分析:从这两首诗看,陶渊明的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四)《归园田居》和《饮酒》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首先,在选取角度上,《归园田居》着重描绘客观环境,借客观来表现主观;而《饮酒》则着重写诗人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受。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归园田居》主要用反衬、对比的方法,显得质朴而坦露;而《饮酒》多用比兴之法,显得婉曲含蓄。

  (五)《陶渊明诗两首》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

  (1)《归园田居》全诗20句,可分三层。

  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形象地表达了陶渊明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归农的急迫心境。

  7~18句:描写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表现了作者鄙视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19~20句:写诗人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明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只有冲破它,回归自然,才会乐趣无穷。

  (2)《饮酒》全诗10句,共分两层。

  1~4句:第一层,.写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获得无限意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

  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诗歌古体诗中最优秀的几篇代表作。古体诗指唐朝以前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魏晋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作品,其体裁主要包括四言、五言、杂言、乐府、民歌、楚辞、七言诗等。其发展的轨迹主要是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其中又包括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作→陶诗等田园诗一类的明显足迹。

  我国的古体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就辉煌,群芳斗艳,绚丽灿烂。如果按题材分类,它有田园诗、山水诗、政治诗;如果按情节分类,它有叙事诗和抒情诗;如果按创作分类,它有文人创作和非文人创作(民间收集)等等。

  课堂教学设计 篇14

  一、设计思想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本块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序数和基数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的目的是: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内容的要求:

  (1)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思考等实践活动中,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2、本课时是一个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序数和基数。

  3、本课时内容与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块内容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本课时的数学乐园,是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块内容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和实践相结合,学会用数学。

  三、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活动,是在学生基本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之后再来进行的`,可以说在知识点上,基本没有什么难点。本课时的难点、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只有对各种活动严密地组织,让学生乐与参加、喜欢思考。

  四、教学目标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采取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而且每一个游戏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连接,让学生在课中,犹如置身与童话王国之中。

  七、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信箱、纸框。

  学具准备:

  空白卡片、彩色笔、乒乓球。

  教学环境布置:

  把教室中的桌子全都搬到教室外面,让教室里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闯迷宫

  1.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CAI播放1~9九个数字娃娃的小动画)

  数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娃娃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娃娃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9个数字,有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9的顺序)。

  师:指给大家看看吧。

  (一个学生上台划出路线图,展示给学生。)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见到数字娃娃。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了。

  3.独立闯迷宫,展示成果。

  师:谁有不同方法路线走出迷宫?把它划在自己的课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几条路。

  (学生在自己课本上用笔划出路线,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学生到黑板上划一划,说一说。)

  师: 谁和他不一样?来。

  (学生划出不同路线图。)

  4.肯定方法的多样,闯出迷宫。

  师: 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二、说组成,得门票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CAI出示数学乐园画面)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哈哈,原来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在这里呢。(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沓类似门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说对一个关于数字的组成,就可以得到门票。有信心吗?

  生:有!!!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CAI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游戏顺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发到各个学生手中。)

  三、验门票,进乐园

  1.写算式。

  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

  把写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换。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进入数学乐园。

  四、排排坐,选队员

  1.教师发指令,选拔学生。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竖着数,请从前往后第3位同学起立。

  (这位学生做出正确反应,被选中来到讲台上。)

  2.学生尝试发指令,继续选拔出其余比赛人员和记录员。

  教师继续发口令,选择一定人数后,请学生发口令。

  教师注意观察人数,挑选十名男同学,十名女同学,分为男队和女队。再挑选男、女同学各一名,作记录。

  3.说明比赛规则,准备投球比赛。

  队员和记录员各就位,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说明比赛规则:共有20个球,男队和女队轮流向一个篮子里投球,投中一个,记录员在黑板上对应位置画一个圆圈。

  五、投球比赛

  1.两队开始投球比赛,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记录员作好记录。

  2.比赛结束,观察黑板上的记录情况,说说比赛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设计09-04

课堂教学设计12-20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08-20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4-25

幼儿园课堂教学设计06-13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01-22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12-07

课堂教学总结12-15

课堂教学教案06-21

课堂教学总结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