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2 17:53: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 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 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 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 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及结合自身经验,提高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小编微信上曾经推送过一篇文章《生动理解教学三维目标》,如果不了解回复【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2.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难点:

  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

  教学用具

  各种常用药物说明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运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身体不适或诸如感冒、腹泻之类的小病困扰时,通常都是怎样处理的?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随后再次发问,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用药常识以此来对症下药的。我们在使用这些常用药时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以此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本节所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安全用药

  (1)通过学生对自己常用药的交流介绍,增加常用药及安全用药的使用常识

  承接导入的谈话内容,教师再次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回答。

  ①我们平常用过的药有感冒药、消炎药,还有哪些呢?

  ②这些病一般都是哪类?治疗什么病的?(属于治疗伤风、感冒、咳嗽、头痛、牙痛等。)

  ③这些药有什么共同特点?(主要用于治疗或缓解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

  ④这些药物我们一般在哪可以购买到?(医院、药店、大超市)

  (2)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出非处方药。(同学们提到的这些家庭中常见的.药物,都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我们称之为非处方药。)随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有关非处方药的说明,共同讨论、交流,谈谈对于非处方药的了解。

  随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处方药的用处所在。(一些老年病或顽疾,在家里也放有一些常备药,那么这些药与之前的非处方药又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顺势引导出处方药的学习。(像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一些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药物必须在医院凭医生的处方才能获得,或凭处方由大的药店购得,他们和我们刚刚学到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叫它“处方药”)随后要求学生找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不同与相同。

  (三)作业交流

  引导学生从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查找有关安全用药的资料,在下次上课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一些急救常识,你都会些什么方法?请同学们提前学习一种或几种急救方法。下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交流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3

  1教材分析

  “神奇的微生物”一节内容涉及了2个重要概念,即“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以及“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的生物分类内容的延续,对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本节课中,笔者主要给学生介绍了神奇的微生物中细菌的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应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细菌的结构及特征阐述清楚,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微生物相关的产品、视频等,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对微生物的种类、名称、结构等所知不多。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逐步传递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2能力目标

  能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有关细菌的信息资料,能进行生物学观察和探究。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学习中,具备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关爱健康的情感;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观点。

  4教学重、难点

  4.1教学重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2教学难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教师展示“手”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的手干净吗?”利用“舒肤佳肥皂”广告视频小结:人们的手不干净,上面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使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生物。这样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奇的微生物(第1课时)”。同时,给学生介绍微生物的特征:结构简单、体积很小及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并告诉学生将主要学习细菌的相关内容,学习形式是游戏闯关。

  5.2模型建构,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结构

  首先,教师让学生看图说话,使学生了解细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细菌的主要结构及功能。并请学生将黑板上的细菌挂图各部分结构“贴一贴”,将各部分结构名称在挂图上通过贴纸的形式标示出来。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图,请学生回顾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并要求学生利用红贴纸将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相似结构标示出来,用黄贴纸将植物细胞、细菌细胞不同之处标示出来。通过让学生上台贴细菌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区别,使学生了解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详细讲解植物细胞核和细菌核质区别: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像细菌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然后,告诉学生,有些细菌还有荚膜和鞭毛。

  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建构模型,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学生建构模型之前,教师先展示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制作的'模型照片,指导、开拓学生思路。选取几个学习小组展示他们的细菌模型,并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3阅读资料,获取正确信息

  教师给出痢疾杆菌和枯草杆菌图片及它们的相关资料,请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得出:痢疾杆菌是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枯草杆菌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5.4学生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

  课前,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细菌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分组调查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共同合作调查。每组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时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上课时,每组组长对本组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汇报:细菌是大地的“清洁工”。地球上动、植物的遗体主要被腐生细菌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而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又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科学的调查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5.5收集资料,表演汇报

  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细菌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并整理这些资料,在课堂上以表演的形式汇报。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感官教学,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6知识冲浪,检测学习效果

  教师提出问题:

  ①说说细菌和前面所学的动、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这种细胞属于原核细胞)

  ②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突然都不存在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可从细菌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方面作答)

  5.7课外拓展,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科学幻想报告,以“细菌对未来环境产生的影响”为主题,题目自拟。

  6教学反思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人类肉眼无法观察,导致这节课的内容会比较抽象,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此,本节课,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贴图教学、模型教学等手段,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轻松地获得知识。但是,在这节课的模型教学时,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需要合理控制好时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4

  《生态系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食物链的概念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作用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幅什么图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看来大家都看过这个动画片。那现在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他们生活的家乡在哪儿吗?(青青草原)。通过咱们之前留的预习作业,哪位同学能告诉我青青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是),那一片森林是生态系统吗?(是)一群鱼又是生态系统吗?到底什么是生态系统,它们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继续观察课前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以青青草原为例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说出有草、羊、狼、树、花、草、蝴蝶等。教师进行相应的板书,并总结其中草羊狼统称动物,树花草都是植物,他们统一称为生物。并追问有没有我们人眼看不到的生物呢?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有细菌真菌。教师继续追问,生物要生存还需要什么?(空气、水、营养)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教师提问:草羊狼的关系,学生回答羊吃草、狼吃羊。

  教师设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超市消费购买我们维持能量所需要的食物,我们对于超市来说是消费者,而为我们生产食物的厂家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动物世界同样存在这种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讲桌上的生产者、消费者的标签,根据自己的认识贴在板书草羊狼相应的位置。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草直接为羊提供食物,而狼吃羊,所以草也间接为狼提供了食物,所以生产者的标签应该贴在草上边,而羊吃草、狼吃羊都是作为消费者,所以两者都是消费者。并引导学生观察生产者的特点即大多都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大多都是动物

  教师设置情境并提问:动植物的残骸长时间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被分解)追问:在生态系统中什么扮演者分解者的`角色?(细菌、真菌)

  教师提问:出了所说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外,还包括空气、水、无机盐等非生物成分。

  3、食物链

  引导学生说出草羊狼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追问: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用一个符号表示,是什么符号?(箭头)教师选取学生代表板演箭头的指向,并对其正确的进行表扬,错误进行讲解。讲解食物链的概念,并出示例题进行巩固。

  (三)反馈练习,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与本节课相关的例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通过预习,自己画出一个食物网,要求食物网中至少有三条食物链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5

  一、工作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必修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依据展开教学。抓好起始教学,提高高一新生对生物学这门新课程的兴趣,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生物学科素养。保证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市内同层次学校前列,并使学生都能通过学业水平测试。

  二、工作要求:

  针对以往的工作经验及教训,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工作。

  1、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内容。只有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才能更好地抓住教学的主动权,了解章节内容的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2、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

  4、认真把握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要多花时间,要离得开书本,要洞悉书本内容,只有深入才能浅出。与学生加强互动性,要高度重视书本知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布置适量有效地练习。

  5、要充分利用好教室内的多媒体平台和实验室的设施,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6、在教学上,要注意向他人取经学习,组内成员要经常相互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组内教师要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考试、练习、补差等工作,保持相同的教学要求和进度。

  7、在思想上,努力提高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8、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提高个人师德修养,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树立榜样。

  三、工作内容: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必须落到实处,做到稳步开展各项工作,我们计划:

  1、每周组织学习课程标准1次,利用周五教研时间

  2、每周组织学习新的教学理念1次,利用周五教研时间

  3、每周组织集体备课2次,主备人员确定,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确定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确定作业、多媒体使用等。每个教师至少做到二级备课。

  4、教师每周听课2节,新教师不听课坚决不上课堂

  5、除教学内容以外我们工作态度保持高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学校的管理工作,比如值周。

  6、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既提高生物素养,又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7、每周利用网络,学校组织的机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次,提高思想认识。

  8、每周学习师德修养材料1次,督促全组教师认真学习准确落实。

  我们全组成员会努力工作,完成学校和家长交给我们的任务。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6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7

  教学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3.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4.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观察、实验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 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9

  检查自学效果:

  师:上一节课我们发了张05、06、07、08这4年的表格练习题,下面我们检查大家的自学效果。师:先请吴海潮讲讲你统计出来的这个4年高考题中,表格题所占的分值。

  吴海潮:08年共22分,07年共17分,06年共39分,05年共15分

  师:很好!请坐。下面请梁梓强讲讲表格题是如何考查知识点的。

  梁梓强:表格题一半都是新情景,通过新情景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

  师:不错!请坐。还有没有补充?

  生:(摇头)

  师:其实,梁梓强已经点出了其中一个方面。但是讲得不够具体,我们来看看(投影课件)

  含表格的生物题统称生物表格题,其特点是:

  1.新材料、新情景:通过表格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2.重基础、重能力:生物表格题既有利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生物表格题主要有: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设计表格题、表格综合题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具体实例,首先解决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这三大表格题。

  进入正课:

  一、投影课件,教师向学生分析数据表格题的解题关键。

  1.数据表格题:用表格提供各种数据的题。

  解题关键:

  一是要看清数据的变化规律,如上升还是下降?

  二是要注意特殊数据,如最多、最少、平均、总和等,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别小心,想清道理。

  三是要认真分析表格数据:要进行纵横格比较,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注重分析引起数据变化规律的原因;注意分析表格中两格之间数据的差值或总和及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播种量的比例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燕麦大麦燕麦

  0.20.842133

  0.40.68156

  0.60.49832

  0.80.210513

  2.习题反馈

  (03广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是 (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3.学生做题并回答

  师:何宏杰你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何宏杰:这是一道数据表格题。表格含有的信息:①随着播种量的增大,大麦、燕麦各自的产量提高。② 当大麦与燕麦比是0.2∶0.8时,产量比接近1∶3,而当大麦与燕麦比是0.4∶0.6时,产量比接近1.6∶1,可见,大麦的适应性强于燕麦,所以大麦的竞争力远大于燕麦,在数量上越来越占优势。所以选B。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10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动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索性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探究式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于去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也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不相符。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尝试对一个问题进行识别和解说,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解决问题则是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其实质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使其更加充实和协调。据此具体说来,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但在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要墨守成规,照搬硬套,否则只有造成教学的公式化,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欲望。

  1.探究性讨论活动;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生物学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例如“探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教师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新陈代谢”和“神经调节”知识的基础上,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饲养动物,其结果的不同;广受青少年欢迎的我国蓝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挂图和病症介绍等。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产生疑问:这些病症是不是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生长激素与生长发育有何关系?巨人姚明是巨人症还是正常的发育所致,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类比、归纳出生长激素的功能。最后,通过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长激素分泌失调的病症来验证结论,澄清疑问。

  2.探究性实验; 生物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很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生物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已知结论的基础上,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步骤。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不知道结论,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探求结论。因此,探究性实验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由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确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从而提出问题——骨为何具有这两重特性,与什么有关系?之后教师稍微复习初一生物中植物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假设:骨含有无机物有机物。接着,通过骨的锻烧及其在盐酸中的浸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并据此结论让学生畅谈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练应注意的事项。

  三.探究性学习与能力培养

  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努力倡导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观察、再观察”,前人之言已经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探究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的发现又多源于观察。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教师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其二,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详尽的计划。同时,在观察时,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最后,观察时,要伴于积极的思考,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各观地加以分析。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对学习生物学和从事生物学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课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给出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动,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只给学生提出问题,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都要靠学生独立完成,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探究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诸多益处。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

  总之,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12-06

生物教学设计15篇04-18

生物教学设计(15篇)06-02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1-09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1-21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优秀11-01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7-17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6-26

生物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