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教案模板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
2、掌握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
3、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
1、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
2、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
3、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和气象现象。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四、教学过程
1、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基本构造
地球是一个由岩石、水、气体等组成的行星,由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层、水圈等组成。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是指地球自身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2、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
(1)地球的地形特征
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海岸等。
(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
3、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1)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2)气象现象
气象现象包括风、云、雨、雪、雷电等。
五、教学评价
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对于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的掌握程度。
2、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于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讨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地理教案模板 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理解】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思考】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
【设计意图】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材料分析】
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设计意图】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第三环节:课堂反馈、小结
【讨论】欣赏漫画“乐在其中”
【思考】漫画中反映了什么地理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何后果?请提出解决措施?
【总结】我们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布置作业】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我能做什么?
地理教案模板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地理教案模板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别。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办法
(1)在讲“锋面的分类”时,采用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判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出现的天气变化。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它的形成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用画图设问法来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逐渐深入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用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教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寻找各种事物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4)知道低压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5)记住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6)知道高压系统的概念。
(7)记住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途“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学会区分冷锋和暖锋。
(2)通过阅读“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图,学会从图中分析天气现象。
(3)通过阅读“锋面气旋”图,学会区分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4)通过阅读“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使学生学会区分冷锋与暖锋,研究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阅读“1996年1月31日4时地面天气”图,帮助学生区分高低气压天气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形式的地图,提高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口语语言的能力。
(2)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在讲课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锋或暖锋、高压或低压的天气形势预报录像。实际的天气状况配有解说员的解说,可帮助学生建立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课导入]:[问]:每天电视台都播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这个名词,可以不可以改成“气候预报”?
(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
[问]:这个天气预报是预报多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教师]是预报24—48小时左右的天气形势,所以只能用“天气”这个名词来表示。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师]:从天气预报中可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地天气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各地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大气环流中相当独立的系统,其生存时间一般较短,它的形成、移动都会对某地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
[板书]: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分类:冷锋、暖锋。
(看课本第49页“冷锋、暖锋与天气”图)
[教师]: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的等压线,让学生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两条槽线,说出该地的气流运动状况。)
(学生画在图中填注出:低气压,并指出是气旋。见图一)
(让同学根据风向原理在图中画出A、B、C三点的风向。见图二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示风向。)
(A、B两地吹偏北风——冷空气,C地吹偏南风——暖空气。)
[教师]:与低气压相伴的气旋,其水平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在低气压不同的部位风向及性质均不同,因而出现冷暖气流相互追赶相遇的现象。A、B两地的风都是从北部吹来,所以气温比较低,属于冷空气;C地的风来自南部,所以气温比较高,属于暖空气。
假设C地吹南风,当它向北移动时会和A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暖锋。
假设B地吹北风,当它向南移动时会和C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冷锋。
(教师让学生在图中A、C之间和B、C之间画出冷锋和暖锋锋面符号。见图三)
(看课本第49页“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剖面图)
[问]:在冷锋、暖锋天气图中都有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师]:冷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冷锋,暖气团是被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暖锋,暖气团是主动地沿着锋面爬升的。
(看课本第52页“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
[问]:图中表示的冷锋还是暖锋天气?
(学生回答:是冷锋天气。)
[问]:冷锋过境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教师]:当冷锋过境时,随着暖气团的被动爬升而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因为是暖气团被动爬升,所以降水区域在锋后。
(让学生回答课本第51页“活动”的第一题)
[问]:当冷锋移动到我国东部地区后,内蒙古和青海一带属于冷锋过境时还是过境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教师]:属于冷锋过境后。这时内蒙古和青海被冷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教师]:冷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在夏季会形成狂风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我国东部的江淮地区是被冷锋还是暖锋控制?过境时会出现什么天气?
[教师]:是被暖锋控制。过境时,暖空气主动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空气控制,气温会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教师]: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除锋面外,还有一个气压系统。气压是影响天气状况的重要因素,风霜雨雪的形成与变化,都与气压系统及其变化状况密切相关。
[板书]:2、气压系统
(1)分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让同学指出高压和低压中心)
(看课本第50页“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天气图”)
[问]:高压中心区和低压中心区的气流如何运动?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控制下,当地会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低气压中心区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好。高气压中心区气流辐合上升,云雨较多。)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受高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低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是晴朗的天气。长江中游地区会出现云雨天气。)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和第51页“高压脊和脊线”图)
[问]:什么是低压槽?低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什么是高压脊?高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教师]:低压槽是从低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低气压中心属于气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高气压中心属于反气旋。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旋图)
[问]:在北半球气旋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回答:东南部吹西南风,西南部西北风)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
[教师]:所以在低压槽图中,槽线的两侧分别刮偏北风和偏南风。这样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槽线附近相遇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
(看前面的图三)
[教师]:在气旋槽部形成锋面有暖锋也有冷锋。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教师]: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在此图中有两个锋面气旋,一个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另一个分别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两个冷锋的移动方向看,大体上是自西向东移动。从锋面的影响地区来看,我国西部主要受冷锋影响,东部主要受暖锋影响。
以影响我国北部的锋面气旋为例,根据暖锋和冷锋分布地区可看出,华北和东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气团的控制,如果暖气团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这里可出现弱的降水天气;若气团干燥则为晴见多云天气。若从西部来的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会追赶暖锋,致使暖空气被抬升,华北和东北的南部就会被冷空气占据,气温明显下降,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板书]:(2)比较
[教师]: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受很多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但最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和气压系统。
地理教案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
板书: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板书:3.北京的河流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后,内容的详略
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板书: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大屏幕显示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板书)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板书设计:
第八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活动与探究:
1.查阅学校所在地的相关资料,看看本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哪个?试着分析该城市位置的优越性。
2.说说你所在城市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先后有金、辽、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
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
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3.现代北京城与北京旧城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环线就是以北京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深刻的影响。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活动:请大家看图6.6,说说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胜古迹。
(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几个景点,教师可适当介绍代表性景点,如天安门、故宫等。详细资料见备课资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
承转、提问:每个中国人都有到北京旅游的愿望,都想亲眼目睹首都的风采,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这几年到北京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仅“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到北京故宫的日游容量达10万人次,给故宫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矛盾:这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妥善保护,得以持续利用下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4建议,说说你的看法。
归纳、承转: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还颇有见地。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北京的建设保护做一份贡献。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4课文及图6.11,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地理教案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差异,知道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发展比较快的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2、理解各国的发展都要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特色 初中数学。
3、了解新加坡、伊朗、沙特、以色列、马来西亚等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资源
教学重点
亚洲各国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
亚洲各国经济存在差异的原因
教法学法
讲练结合,分组
课前
阅读教材14--------17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寻求快速发展经济的
重难点教学过程
读图7、15 20xx年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
组织活动:观察图片中各国的收入,完成下列题目:
(1)由多到少,给超过20xx美元的国家排序。
(3)中国在亚洲处于怎样的地位?
(4)总结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讨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总结讲述)通过分析图片我们知道,在亚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收入较高,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既是同属发展中国家,收入相差也很多,韩国、沙特等国家发展很快,而越南、孟加拉国等发展缓慢,中国也处于中等偏下的地位。这就造成了各 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阅读课本15页,找出韩国、新加坡和沙特等国家的位置,分析其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阅读课本,讨论原因。得出结论(韩国、新加坡工业发展较快;沙特石油资源丰富)
1 、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新加坡、韩国(工业国)
沙特(石油国)
(过渡)新加坡、沙特等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一定要因地制宜,充 分发挥本国优势,走出各具特色的道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展示新加坡位置图
(学生活动)阅读15-16页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 新加坡的位置,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新加坡的资源情况,分析其适合发展 的工业部门。
(3)根据新加坡的工业分布,分析这样布局的原因。
(4)综合以上分析,总结新加坡是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 济的。
(总结分析)新加坡是位于马六甲海峡中的一个岛国,由于马六甲海峡在世界航运中的重要地位,使新加坡的交通十分便利,这也是其发展经济的最大的有利条件。但是本国资源缺乏,人口众多,因此只能发展一些低耗能的工业。 一些造船和炼油等重工业分布在马六甲海峡沿岸,这样便于从中东进口石油和发展航运。总而言之,新加坡就是充分利用了本国优越的位置,发展航运、造船,炼油灯产业, 使经济迅速腾飞。
板书:1、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优越。
2、以色列(科技发 达),沙特和伊朗(石油丰富),马来西亚(热带经济作物丰富)
(延伸)我们可以用分析新加坡的方法,分析以色列、沙特、伊朗和马来西亚的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阅读17页材料,分析以色列、沙特、伊朗和马来西亚的优势条件。分组讨论,得出答案。以色列(科技发达),沙特和伊朗(石油丰富)马来西亚(热带经济作物丰富)
总结应用
总结: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各国发展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板书设计
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新加坡、韩国(工业国)
沙特(石油国)
二、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1、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优越。
2、以色列(科技发达),沙特和伊朗(石油丰富),马来西亚(热带经济作物丰富)
初一地理认识跨省区域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的是建立在祖国篇的基础上,主要是对的综合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
导学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播放影片--我们的黄土地 。
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
[板书]
形成--"风成说"
为更详细地了解黄土高原,请同学朗读黄土高原的材料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3.矿物成分不同
4 初中生物.有多层古土壤
[承转过渡]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我们从电视片和P66页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
[学生活动]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
1、人为因素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P69页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得出结论:植被对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读P68页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
2、自然因素
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归纳得出:还是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地理教案模板 篇7
【活动】
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
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时间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方式探测意义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
(1)确定登月方案;
(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
(3)研制运载火箭;
(4)进行实验飞行;
(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
(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
【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演示】保护宇宙环境部分。
【提问】发展航天事业固然重要,但这些空间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且体积越来越大,对航天器造成极大的威胁。(可举实例说明对航天器的破坏),太空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将其清除掉?
【活动】学生讨论上述问题,提出清除太空垃圾的必要性和具体清除的办法(发散思维)。
【总结】对宇宙环境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保护,重视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按类别和逻辑关系组织材料、演示成果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人类探测宇宙历程、探测成果的资料。
(2)总结人类的各种宇宙探测活动取得的成果,制作成合适的讲演稿向其他人演示。
(3)讨论人类开发宇宙的现实意义。
【注意事项】
(1)学生应该分组搜集资料。教师可以将可能的领域罗列出来由学生自己选择。比如可以按照国家分别搜集或者按照开发领域(如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军事、空间通信等)进行搜集,或者按照时间段(最好是能体现科技发展实现的跨越)来搜集等。
(2)在讨论人类开发宇宙的现实意义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行。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巧妙的引导。
地理教案模板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澳大利亚的地形与气候特点;
2、会解释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与牧羊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澳大利亚地形、气候与牧羊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难点】
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播放澳大利亚剪羊毛比赛的视频,引出为什么澳大利亚牧羊业发达,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察“颜”观“色”——看地形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澳大利亚有哪些地形单元?分布有什么特点?(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地形区的颜色不同)。
(2)就地形而言,那些地区适合放牧?
【学生活动】
(1)澳大利亚的地形有高原、平原和山地。在分布上西部为广阔的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
(2)平原地区、中部高原地区。
【教师总结】从澳大利亚的地形图我们看到,大部分地区以绿色和浅褐色为主,而且颜色变化少,根据图例可知澳大利亚地势较低,起伏较小,平原和高原广阔,从地形方面考虑对农业是非常有利的。那么除了地形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澳大利亚发展农业有利呢?
2、明眸慧眼——找气候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2)澳大利亚降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南北多,中部少。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澳大利亚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东南部、西南部降水较多,利于农牧业发展,中部地区虽降水少,但地下水丰富,也适合畜牧业发展。所以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
3、做一个精明的农场主——因地制宜
【情境创设】如果你是位澳大利亚牧场主,从地形、气候角度考虑,你会把牧场布局何处?引导学生进入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认识。
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
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从刚才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所以,澳大利亚70%的羊,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带,而其他地区的羊只数量很少。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了农牧业,形成了三个牧羊带。
学生活动:阅读下图资料,填写下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
作业:澳大利亚除了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个美誉外,还有另外一个称谓“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哪些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呢?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地理教案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原因。
2.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
3.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你喜欢旅游吗?国庆节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
【请你当参谋】
大连的小红同学也很喜欢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尔滨的奶奶家过春节,你能告诉她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吗?姑姑说,可能还要带她去广州玩,她还要另外做哪些准备?
【承转】同是春节,为什么到哈尔滨和广州穿的衣服差别这么大呢?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课件展示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曲线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难怪两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平均气温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指导读图】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在图上用笔描绘出来0℃等温线,说出0℃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漠河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海口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概括总结】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漠河的平均气温大约是-28℃以下。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海口的气温大约是16℃以上。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4℃以上。
【板书】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大呢?
【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
【归纳】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结论】因此,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摄氏度?
③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为28℃以上。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 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原因。
【承转】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启发提问】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分小组讨论回答】(课件提示)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
【练习与小结】(课件)
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地理教案模板 篇10
自然地理
1、导入
地理学科比较接近现实生活,那么导入可以用亲身经历直接带入概念现象。
如介绍风向,可以直接询问:“今天上学天气好不好?刮的什么风?”学生回答后,就可直接引入。你知道东风、西北风,那你知道我们是如何确定今天刮的风就是东南风或西北风的吗?
2、新授
(1)现象原理讲解、流程解析
以图表等较为形象的方式讲解出该原理的内容或运作流程。并根据图表现象等引导学生理解该原理或现象或是相关影响。
(2)互动环节
通过已知现象,引导学生列举相同或相似现象。并指导学生用所学原理对应现象影响。
(3)引导运用
简单以习题来练习,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3、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我们今天这节课了解了某个现象,通过这个现象学习了某个原理或影响。
4、家庭作业
布置预习或者复习任务
人文地理
1、导入
介绍某一地点的'特色风俗或其他你熟知的事情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地区或国家,亲身体验感受该地区的生活。
2、 新授部分
(1)分析自然人文因素
首先,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地区位于哪里?它的气候如何?地形如何?
主要的人口是谁,有哪些城市? 请学生们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是教材介绍回答。
(2)根据上一部分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那为什么这个城市或地区会有这样的工业或者人口呢?带着问题引导学生一同分析,最后得出该地会有这种人文现象的因素。
(3) 引导运用,延伸类比我国
把已经得出的因素类比我国与之相同的地区,得出我国这个地区与之前所学的地区的同异点。
3、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重难点。询问同学,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个地区?这个地区有什么?我们分析的区位因素都有哪些,和我们哪个地方有相似之处?
地理教案模板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民族、人种分布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等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人口特点与分布等内容。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彩图“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板书】第三节民族一、中华民族大家庭1、我国有56个民族
教师给出数据(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人口超过500万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使学生确认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但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律平等的。
引导学生回忆历史课上讲过的: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典型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2、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师生互动】老师可以让学生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币,让学生发现人民币上的有几种文字,分别是哪几种?并让学生了解“我是中国人”几种民族文字的写法。
明确:四种文字,分别是: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可
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我国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媒体展示】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民族习俗、节日等,并由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得出结论。
明确: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我国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节庆、艺术、体育、宗教等方面各有特点,并且各民族有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民族分布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民族分布”图,并设问:(1)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由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民族概况和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全国没有一个县市是单一民族的)、小聚居(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集中分布于我国的西南、西北和东北)。了解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总之,我国这个有着众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家庭,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
课后习题
1、泼水节是( )?
A、傣族的传统节日
B、彝族的传统节日
C、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D、高山族的传统节日
2、关于我国民族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汉族人口占92%,因此汉族领导少数民族?
B、各民族风俗习惯要向汉族习俗统一?
C、我国依据各民族的贡献大小确定其地位高低?
D、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板书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二、民族分布特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民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教学难点:各民族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过程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4、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读课本图1—3—1“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地理教案模板 篇12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地理教案模板 篇13
教学目的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课时1课时。
教学提纲
一、山脉的概念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三、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主要山脉[板书]
一、山脉的概念[板书]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板书]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贺兰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祁连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初中教案11-10
初中地理教案11-15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01-20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11-09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12-09
高中地理《洋流》教案10-31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09-26
初中地理降水变化教案12-23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08-31